作者之心与读者之心
2017-10-24柳坚白
柳坚白
【摘要】 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清代学者谭献(1832-1901)曾提出这样的观点:“作者之心未必然,而读者之心何必不然。”(《复堂词录叙》)即读者的解读可以超越甚至应当超越作者的本意,这一观点颇富接受美学色彩,“作者之心”与“读者之心”这两个概念对中学古典文学的思想传习与创新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如果说以意逆志,努力体察作者之本心属于“思想传习”,那么读者在解读中融入个性化乃至偏离作者本心的理解就属于“创新”了。传习与创新是中学古典文学鉴赏的两翼,本文结合中学古典文学教学实践,来谈谈让传习与创新两翼齐飞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中学古典文学 思想传习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09-032-01
0
比较出真知
对于题材相近、互有异同的古典文学作品,可以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赏析,整合、开发有关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比较的对象可以是课内篇目,也可以是课外篇目。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找到有比较价值的教学篇目,找准比较点,分清主次,设定具体教学目标。
在学习人教版必修4宋词单元时,我选取了《语文读本》中晏殊《蝶恋花》来进行延伸学习。晏词是宋词名篇,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这首词的情感与艺术魅力?经过思考,最终确定采用比较鉴赏的教学方法,比较杜安世《端正好》与本词的异同、优劣。两首词如下: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端正好 杜安世
槛菊愁烟沾秋露。天微冷、双燕辞去。月明空照别离苦。透素光、穿朱户。
夜来西风凋寒树。凭栏望、迢迢长路。花笺写就此情绪。特寄传、知何处?
两首词内容基本一样,不但写景抒情相似,而且用词、构思也多有雷同,仅仅有些字眼变动。虽有诸多相同,但是两首词艺术表现上却有高下精粗之别,具有比较鉴赏的可能性与价值。因此,可以从用词差异的角度入手,以炼字鉴赏为核心,把握晏词的精妙之处。如晏词“燕子双飞去”与杜词“双燕辞去”,同是写燕子飞去,晏词写词人已十分孤寂,加上秋意凄惨,而此时看见连双飞的燕子也不辞而去,抒情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与哀怨可想而知,以燕子的无情衬托词人的孤寂。杜词在去前刻意加上一个“辞”字,好像双燕还会向人多情辞别,画蛇添足,反而把本来营造的孤寂、冷清氛围破坏殆尽。再如“欲寄彩笺兼尺素”与“花笺写就此情绪”,晏词中“我”彩笺寄情,言之不尽,又继之以尺素,千言万语、千愁万绪似乎难以完全托之于文字,而杜词则以一纸花笺即可轻松“写就”,两相比较,两词情感的浓淡与深浅也就可以知晓了。
批评的眼光
无论技术还是思想的创新,都离不开批判性思维,离不开敢于质疑的精神。批判性思维要求一个人对任何问题都要做实事求是的分析,求异而不是求同,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但是在中学古典文学的学习中,学生和老师都习惯了说“好”字,很少有同学会说 “不好”。这种批评精神的缺失导致多古典文学的创新解读不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创造开放、宽容的氛围,允许并鼓励学生带着批评的眼光去学习、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历来传诵并且被选入中学课本的历代名篇也并非完美无瑕,这些瑕疵无损于这些名篇的伟大之处。下面列举清代纪晓岚对唐诗名篇瑕疵的评议,以供参考: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纪晓岚在评论本诗颔联时说“三、四究非雅语”,指出颔联在语言风格上与全诗的龃龉之处。“春蚕死”两句虽然妙用谐音双关以寄托相思之意,但是死蚕、烛灰这样的用词缺少诗歌语言应有的美感,格调并不很高,与李商隐朦胧凄美的整体风格不相协调。纪晓岚的评语关注的是局部与整体语言风格的协调问题,能够让我们重视诗歌语言在美感上的独特要求。
我手写我心
长期以来,中学古典文学教学的核心是文学鉴赏,写作课程也多是围绕考试文体进行指导,忽视诗词写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际上,诗词的鉴赏与写作密不可分,动手去“写”能够对构思、章法、用词等有更为真切的认识,从而提高对于美的鉴赏能力,“赏”与“写”互相促进,“以写促赏”是值得探索与尝试的古典文学教学的方法。
高一下学期,在学习宋词单元之后,我曾带领学生进行词的写作活动。这次活动的过程主要有下面几个阶段:
1. 明确文体要求。首先由师生共同讨论确定适合高一学生练手的词牌,最终选定难度适中的词牌《菩萨蛮》。然后,学生熟悉《菩萨蛮》的格律特点,弄清平仄、字数、押韵等要求。
2. 确定写作主题。诗词写作不能脱离实际,应当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自我。高一下学期的后半段,学生正面临文理分科这一人生重要选择,学生对此有较为丰富的感情体验,因此确定写作主题是“文理分班有感”。
3. 写作与修改。大部分学生第一次按格律规范填词,难度不小,因此同学之间的帮助与协同便必不可少。全班以學习小组为单位,互相修改初稿,直至较为满意,部分同学精益求精,数易其稿。
4.佳作评选与鉴赏。每小组推选出本组最佳词作与最佳词句,最佳词作命名为“琼林雅韵”,最佳词句命名为“碎金片玉”,然后汇总编印,人手一份。最后,利用一个课时,分组评赏佳作、佳句。
这次活动,佳作迭出,学生热情参与,用心写作,认真评赏。通过反馈,得知很多学生课后继续填词,他们对诗词多了一份亲近之感。事实也说明,学生有兴趣,更有能力去写一点诗词。
在师生共同学习、研读中,我们应当以求得“作者之心”为核心,以展现“读者之心”为目的,求真求新,让古典诗文接续现实,让传统文化照亮心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