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也离不开文化建设
2017-10-24毛细
毛细
班主任的工作就是带领全班学生,将学生个体行为融入班级集体行为,产生并升华为集体意志,建立健康的、积极的班级文化。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即道德感、荣誉感和爱心。如果一个学生道德感强,他一定行为端正;一个学生荣誉感强,他一定追求上进;一个学生有爱心,他一定懂得爱和付出。如果每一位学生身上都有这样的品质,那么这样的集体一定是一个优秀的集体。那么如何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呢?我觉得应从三个方面入手: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
一、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是指教室环境建设。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
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老师授业、育人的阵地,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整洁、明丽、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激发性情、陶冶情操,给人以启迪。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环境布置。我认为教室布置须“细心”,得注意每一细节,还得随时留心,随时调整。
在抓教室环境布置时,首先是班级格言,本学期我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作为本班的班级格言。班级格言要入心,真正成为学生的提示和鞭策,这需要班主任时刻引导,尤其是面对初三的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时间紧迫,应善待时间并全力冲刺。
其次是教室物件的摆放,班主任需要从细小环节做出要求,教室的桌椅板凳、劳动工具、生活学习用具等可视器物的摆放必须整齐划一、干净美观。在这一点上,教师可以安排班上比较细心的同学专门负责落实,这样,无论什么时候,都会让所有师生感受到一个干净整洁、美观大方的育人环境。
再者就是教室里必须统一而且美观地进行张贴,不可杂乱。最后,教室里的每一個角落都保持干净是做好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大前提。
二、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主要是指班级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道德标准、行为方式等等。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共同的班级认同呢?我个人认为做好这件事需要有足够的爱心,只有我们确实是真心爱学生,为了学生的发展,不受私心的干扰,才能真正地实现。我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特别注重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与做学问。
(一)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集体是教育的工具。”班级向心力的形成就是一股强大的无形力量,会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和制约作用。
首先要用爱心制定班级目标,引领师生向目标攀登。班级目标有总体目标和分目标。总目标一般指在整个小学、初中、高中等阶段,班集体要达到的一个指标。它包括学习、纪律、道德、班风等分目标,这些目标都可以用标语的形式写出来,或张贴在教室的醒目位置,或作为学生的座右铭张贴在学生的课桌上。
其次,在班级管理中,知人善任,激发每个同学的学习和工作热情,组织团结、积极、奋发向上的班干部队伍,增强班级凝聚力。通过各种角色设置,使每个学生在集体中都有一定的职务,都有自己满意的角色,这样一来,就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支精练、有热情、有组织能力、有威信的班干部队伍对班级凝聚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班级干部的任用上,本着个人自愿,同学推选,老师把关的原则,把工作能力强、威信高的好学生选上来,为同学服务。对班干部严格要求,提高班干部的威信,给班干部以“自主权”,放心让他们去做工作。事实证明,较高的班干部队伍实力,能使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团结,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增强班级凝聚力。
(二)用爱心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和做学问
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和全面发展,只有培养学生的品德与修养,激发他们的梦想与激情,才是教育的成就。
1.注重学生责任感的培养。通过言传身教把学生真正培养成有开放的头脑、广阔的视野、博大的胸襟、平衡的心态、高远的志向,富有责任感的新一代。
2.注重诚信教育。强化“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道德观念,形成诚信者人人夸,不诚信者遭鄙视甚至受惩罚的班级道德氛围,让学生学习一些关于诚信的知识,引起学生对诚信问题的关注。
3.注重班主任自我建设。“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是说了解对方的心理显得尤为重要,班主任在工作中需要多方面观察和分析学生的表征,能见微知著,在适当时候一语中的,使学生心服口服,不敢轻举。在此,笔者提倡班主任多做一点,多分析一点,不要在班上“安插线人”去了解学生的动态。
4.弱势群体的转化是班级文化建设最终成功的关键。弱势群体是指行为、学习成绩或者两者都比较差的学生群体。这里“弱势”是指精神和心理上的弱势,这些学生在精神上倍感孤独,大多数游离于集体、主流之外,同学们内心里轻视他们,甚至他们自己也瞧不起自己,在心理上埋藏着深深的自卑。建设充满活力的、朝气蓬勃的班级文化,这些弱势群体无疑是需要解决的难点和重点。古今中外,无数的教育家都提出“爱”是转化这些学生最好的方法。我深有体会,并将我的做法总结为以下几点。
(1)将弱势群体分化为个体,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和观察。其目的是建立教育档案,摸清学生家庭状况,针对不同的“弱势”学生分别制定出相应的教育方案。
(2)重视其人格教育。放大他表现出来的任何优点,使其重拾信心。
(3)进行情感教育。营造周边环境,使其远离精神孤独,感受集体温暖。
(4)把握行为细节,寻找心灵切入点,达到感化心灵的效果。良好的集体氛围的形成,离不开每一个学生的努力,离不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默契,离不开相互的关注和情感的交流,更离不开“爱”。对于弱势群体来说,爱是润滑剂,是动力,是源泉。以爱为出发点去探究转化“弱势群体”的科学方法,必须灵活多变,因势利导。
三、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但是,困难所在不是制度的制定,而是长期一贯的执行,因此做好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关键是要有耐心,耐心做好日常监督,耐心做好班干部的指导,耐心做好日常榜样的树立,耐心做好后进生的转化。
在班级管理中,各位班主任或多或少地都在进行着班级文化建设工作,我们只要有意识地利用班级文化具有的潜移默化性、自我教育性等特点,采取渗透的形式,把教育思想贯穿于整个文化环境中,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我相信我们的班级会成为更和谐的班级,我们的学校会成为更优质和谐的学校。
(作者单位:平江县三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