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陷阱(序)— 进化之路的代价
2017-10-24
思维的陷阱(序)— 进化之路的代价
在2017年第七期我们介绍了一个观念,那就是人类的思维受到生物本能的限制,天生就有很多问题。问题如此之多,以至于在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形成阻碍。想要避开更多的思维陷阱,避免更大的损失,我们非常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更多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个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人类的智慧并非是由上帝赐予的,而是在大自然中进化而成的。进化的目的,并非要我们拥有智慧,而是要让我们生存下去,长大并繁衍下一代,所以哪怕思维里有再多的漏洞,只要不影响生存和繁衍的大方向,进化都不会去主动修补这些漏洞。然而问题是,随着社会情况日益复杂,很多思维漏洞以前不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但是到了今天就会产生各种不利的影响。
我们只要看看动物就知道了,成千上万种动物,智慧都不高,进化也不需要它们有很多的智慧。在人类没有出现的时代,它们生活得自由自在,而人类时代一旦到来,很多动物就灭绝了。像老虎之类的猛兽,以前是万兽之王,现在就算能存活下来,也要接受人类的看管和保护。反观人类自己,其实也有这个问题,进化不会要求我们补上思维的漏洞,但我们在新的社会环境里,却会因为思维漏洞而遭受巨大损失。
自然界的进化是以十万年为最小单位的,白垩纪距今6500万年,然而当今人类社会的前进是以十年为单位的,80后、90后、00后,以后甚至会以五年为一个单位。飞速的社会进化,让自然进化的问题越来越明显。所幸,人类是有智慧的,有机会认清自己思维的漏洞,并想办法弥补上。这也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漏洞究竟在哪里。
我们究竟能掌控多少?
每天早上,小明都会第一个来到学校,在操场上挥舞红领巾,过了一会儿,他就回教室了。
久而久之,老师知道了小明的这个奇怪举动,于是老师也早早地赶到学校,询问正在挥舞红领巾的小明:“你在干什么呢?”
“我在驱赶绵羊,它们会干扰我们上学。”小明回答道。
“这里没有绵羊啊?”老师奇怪地问。
“没错,这正是因为我每天早上的努力啊。”
这个故事看起来像是个笑话,但实际上,人们就是会犯类似的错误。因为人总以为自己能掌控很多东西,然而以为能掌控的,总比实际能掌控的要多得多。
人类希望能掌控很多东西,好比说在扔骰子之前,如果希望扔出一个大数,会用力地扔,如果希望扔出一个小数,则会轻柔地扔,但是无论是用力还是轻柔,结果都是随机的,和人的愿望无关。如果用力就能控制现实,无数中国球迷的拼命摇旗呐喊早把中国队送进世界杯了。
在现代社会,大量的工业设计都利用了人的掌控心理。实验表明,人一旦觉得自己能掌握某事,就能更大程度地忍耐。好比说电梯,有时候开门、关门很慢,容易让人产生抱怨,结果很多电梯就设计了假的开、关门按钮,这样人们以为开、关门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于是就可以忍受了。科学家称这种按钮为“安慰剂按钮”。
其实,整个人类的生活,小到日常生活的点滴,大到社会经济环境,难以掌控的东西不胜枚举。人们总希望自己能掌握更多,很多人甚至装着自己掌握了很多。然而如果一切都在掌握之中,那根本不会有严重的经济危机了。
就我们每个人而言,应该怎么办呢?答案是,把注意力集中于你真正能掌握的少数几件事上,关注最重要的事,对其他的听之任之。
英国有一个著名的墓志铭是这样说的:年轻时我希望改变世界,长大后我希望改变我的国家,再后来我希望改变我身边的人,直到临终我才发现,我能改变的只有我自己。也许,如果我从小就改变自己,长大后也许能改变周围的人,改变的人多了,改变这个国家也不是不可能的,等到最后,谁知道呢,也许就能改变这个世界了。
回归均值
再说说小明。
话说小明接受老师的教育之后,已经不再每天早上去赶羊了。但是他养成了另外一个习惯,每次他发现自己的成绩下滑,就必须去厕所里跳舞,然后成绩就可以有所回升。小明自己也觉得这很荒谬,但是厕所里的舞是必须跳的,因为事实证明,跳了舞之后成绩会回升。
科学家说我们必须接受事实,然而这真是个奇怪的事实,难道厕所里跳舞真的有用吗?
答案是这样的:厕所里的舞蹈肯定是没有用的,但是糟糕的成绩有所回升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成绩的波动是围绕均值的。下面我们来进一步了解一下。
你看电视里的天气预报,经常会听到:“明天的温度将是近年来当月最高温度”,或者“接下来三天本市将遭受近年来最寒冷的天气”之类的说法。如果你坚持关注天气,过不了几天你就会发现,酷热之后会是气温下降,严寒之后会是气温回升。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气候总是绕着一个均值在波动,无论是气温还是降雨量,每个月都会有均值,而每天的数值则在这个均值周围上下浮动,高了之后会变低,低了之后会变高。
这个回归均值的效应,不光是在气候上适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起效果。好比说球队成绩、股市业绩、恋爱运气、慢性疼痛、考试分数,等等。很多时候人们发现数据下降了,就会用各种方式来试图扭转局面,而事实上如果这是围绕均值的波动的话,那你什么也不做,局面也会变好。
对于学生而言,最重要的,其实并不是一次考试的成败,而是提高成绩的均值,也就是真实的学习水平,如果你的均值高了,那纵使考砸了分也低不到哪里去。
书本知识并非一切
在学校认真学习,是学生的本职。通过学习书本上的内容,我们能了解大量知识和前人的经验,从而让我们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有更好的应对能力。
书本知识的重要性,是无可置疑的。然而一个思想误区是,世上只有书本知识重要。实际上,世界上还有一种更加重要的知识来源。
60年前,一个叫马克林的人在海运实践中想到了一个点子,就是搬运货物的时候不要一件一件地搬,用大型集装箱可以更加节省运费。正是由于这个在实践经验中产生的灵感,人们今天可以购买更多的海外商品而不需要付过多的运费。那么,这个集装箱的点子,是来自于书本吗?不是,在他之前,没有人知道什么是集装箱。
实际上,推动人类前进的知识,都来自于大量的实践和犯错。实践中获得的经验知识被文字记录下来,就成了我们要学习的书本知识,所以学生认真学习书本,就是在获取前人留下的宝贵知识财富。然而实践依然是重要的,等同学们长大走向社会之后,就会发现,工作实践能让人学习的东西,只怕一点也不必书本少,有时候还会更加重要。
这个问题在历史相关的学科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很多历史人物在重要关头的判断,往往是错误的,斯大林没有想到希特勒会不宣而战,曹操也没想到赤壁会被火攻打败。同样,很多历史人物在关键时刻的判断是正确的,就像淝水之战,东晋坚持抗敌,居然就真的以少胜多,击溃了前秦的百万大军。从事后看来,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感觉,那些成功的人是英明睿智的,失败的人是愚蠢昏庸的。然而,如果我们仔细看当时的情报,你会发现事前说什么的都有,有人说能赢,有人说会输,决策者会发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所以他做的决策,与其说是英明或者愚昧,还不如说是选择了当时看似最有理的分析结果。
总之,我们要小心以结果而判定的事实,因为结果差不等于做的不对,结果好也不等于做对了,关键是做决定的过程是否理性客观。如果是理性的,那么判断错了,也坚持下去,斯大林虽然判断错了一次,但最后还是击败了希特勒。
选择多了的困扰
在远古的时代,人们的选择其实很少。在漫长的人类进化史上,我们的祖先生活模式比较单一,生活范围就是周围的环境,信息接受得少,接触的人就是部落的人,一般几十个到上百个(由于进化环境的限制,我们在今天复杂的社会环境里,有效的社交人数也还是那么多)。
人类进化于一个选择不多的环境,导致我们天生不适应过多的选择。然而在现代社会,商品种类极大丰富,光一个大型超市里就能看到差不多上万种各类商品,比古代原始人一辈子见过的东西还要多,更不要说网上五花八门的选择和浏览不尽的信息了。
选择多,是进步的象征。小朋友的父母辈都见过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粮票,祖辈更是经历过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饥荒,那时候什么选择都少,和现在不能同日而语。但是一切都有个“度”,就是过多的选择反而会降低生活的质量。
科学家在一个超市做了个实验,第一天卖24种果酱,第二天卖6种果酱。结果如何呢?第二天的销量是第一天的十倍。因为当顾客们挑花眼的时候,往往会什么也不买。这个实验用不同商品反复做过很多次,结果都是一样的。科学家们对选择过多的害处做了总结,发现有三点:第一,选择过多让人无所适从;第二,选择范围过大会导致更差的选择;第三,选择范围过大让人产生不满。
知道这个情况,大家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同学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选择的时刻:择校、择业、择偶,这些都是人生的大选择。然而如果选择过多,不光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和困扰,还会让我们做出更差的决定。所以一个方法是,在研究选项之前,先仔细想好自己真正想要的,写下标准并严格遵守。要明白,没有人能做出完美的选择,甚至想事后不后悔都是非常困难的,满足于一个适合自己的选择,或许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禀赋效应
小明花5元,买了一支笔。过了两天,同班的小李忘记带笔,他知道小明花了5元买笔,但现在已经不是新的了,于是他提出用4.5元买小明的笔。但是小明一口拒绝,并声称这根笔很好用,要卖的话至少6元。
这就是禀赋效应,它的意思是,我们感觉自己拥有的东西比我们没拥有的东西更有价值,换句话说,你卖一个东西的时候,要求的售价会比购买时愿意支付的要多。
在房地产市场上,这个效应非常明显,卖方总觉得房价应该高于市场价格,而买方总觉得市场价格过高。如果说市场价格是个中间值,那么卖方很喜欢在市场价上加上自己对房屋的情感,这些情感是有价的,但是对于买方而言,这种加价无疑是荒谬的。
效应最明显的是拍卖公司,一件艺术品,经过漫长的叫价之后,最后的竞价者都开始认为这个东西就是他自己的了,然后会情不自禁地愿意支付比预期更高的价格。所以拍卖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的天价,这也被称为“赢家的诅咒”,因为赢家出价过高。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这个效应最大的效果,就是让我们有一屋子用不着的东西,每次要扔东西的时候,心理压力比买这个东西的时候还要高。这也解释了为甚么收藏者极少把收藏的邮票、钱币、手表等拿出来卖。日本人山下英子提出了“断舍离”的概念,就是说要反对这个禀赋效应,不买不需要的东西,扔掉没用的东西,让自己的空间变得舒适自在。
奇迹的本质
一个人,穷困潦倒,还被诊断出得了重病,快要死了,他在床上痛苦地祈求上天拯救他,给他奇迹。然后突然之间,形势逆转,医院对他说是误诊,他健康得很,马上可以回家了,他回家的路上,觉得自己运气很好,买了一张彩票,结果晚上开奖,他中了一千万,从此脱离了贫困的生活。之后,这个人觉得自己受到了上天的眷顾,到处宣讲此事。
那么,这个奇迹真的是上天安排的吗?
现代科学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概率。经常发生的,就是大概率,偶尔发生的,就是小概率。所谓奇迹,其实就是小概率中的小概率事件。
我们假设,就全球而言,一个病人被误诊为绝症,也许是百万分之一的小概率事件,而中千万大奖,也是百万分之一的小概率事件。两个百万分之一,就是一万亿分之一的微小概率事件。全世界有七十亿人,如果一个事件每天都有一万亿分之一的概率在某个人身上出现,那么大概每150天就要出一次,一年要出两三次才正常。每过十年,按照概率计算,甚至会出现令人完全难以置信的巧合事件。
换言之,按照概率而言,如果世界上一年都没发生一两次奇迹般的事件,那才是不正常的。很可惜,每个遇到奇迹的人,都不会觉得这是概率带来的幸运,而觉得是冥冥中的注定,这就是思维的漏洞了。
我们生活中常常遇到巧合,好比说你想找一个人的时候,对方也想找你。这是心灵感应吗?不是,因为你们没有计算那些只有一方想要找另一方的概率,只要你找的人足够多,总能遇到这种看似心有灵犀的事情。巧合是真实存在的,如果生活中没有巧合,甚至没有奇迹,那才是不正常的。
过于畏惧损失
我们知道,1块钱就是1块钱,5毛钱就是5毛钱,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你获得一块钱的幸福感,和失去一块钱的痛苦感,是完全不等价的。获得一块钱,会让你开心一下,损失一块钱,严重起来能让你纠结好几天。诺贝尔奖获得者卡尼曼教授认为,人们对损失价值的估计,高出获得同等价值的两倍。同等的损失,比同等的得到对人的影响更大,让人的注意力关注于失去,这个在心理学上叫损失厌恶效应。
因此,说服别人最好的方法,并不是用收益去诱惑,而是用损失去激起别人心中厌恶损失的情绪。
邪恶赌场最喜欢这个心理效应了,他们甚至不用说服别人,就可以让人留下来。好比说,一个人带着1000元进赌场,他赢了100元和输了100元,心态是完全不同的。赢了100元就是赢了100元,这时候要他离开赌场是比较容易的。然而如果他输了100元,那么心理上相当于输了200~300元,这样离开就比较痛苦了,大部分人希望再赌下去争取翻本,但实际上往往输得更多。
对损失的厌恶,是人性的弱点,但是并非无法克服,好比在股市里,一个著名的方法是设立止损点,就是事先给自己一个要求,一旦损失到一个地步,就一定要离开,不要想着翻本。很多人就是靠着这一条,在复杂多变的股市里生存了下来。
总之,我们要清楚,人们对损失的厌恶要大于对获得的喜爱,恶比善更有影响力。如果我们清晰地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规避它也并非是不可能的。
学会等待
在看足球比赛的时候,经常能看到罚点球。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守门员不是往左扑就是往右扑,从来就不会在中间等着。但实际上,对方球员往中间踢和往左右踢的几率是一样的,都是三分之一。也就是说,守门员往一边扑和在中间等着,挡住球的几率是完全一样的,但是守门员就是不会在中间等着,必须采取让人看得到的扑救行动,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进化带给人的一个本能。
在远古的时代,人们在野兽丛生的环境里寻找食物,有一天,一个远古人在森林里看到一个影子,仿佛是一种猛兽。这时候远古人该怎么办呢?他不会坐下来认真思考“这是猛兽还是树枝的造型?”,也不会对影子鉴别分类“这是老虎还是没有角的鹿?”,他会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逃跑,马上拔腿就跑,不去思考。这么做是有道理的,因为思考的成本太高了,万一真是猛兽,犹犹豫豫就会被吃掉,而看错了的代价无非是跑几步路。简言之,进化奖励迅速行动者,不行动的思考者会被进化淘汰掉。
然而今天的时代不一样了,奖励深刻的思考,并不偏向于迅速的行动,但是我们的基因并没有转过弯来,人一遇到事情,就是很难静静地等着。而且,旁观者也会觉得,出了事情你需要做一些什么才对,就像那个守门员,虽然在中间等着是完全合理的,但是观众总是会希望他朝哪边扑救一下。
过多的行动,是国际金融市场容易动荡的根本原因。每天新闻报道了什么事件,人们会迫不及待地去做出反应,虽然过了一段时间后会发现那些反应大多是不必要的,而且会给人造成很多损失。
学会沉住气,遇到事情不急于行动(有生命危险的除外),冷静分析一下。这是成熟的重要标志。
错误的因果分析
小明出生的那年,他的父母种了一棵银杏树。每年银杏树在长高,小明也在长高,20年后,银杏树不长了,小明也不长个儿了。
这是不是说明,小明和树之间,有什么神秘的关系呢?
科学家发现过很多这样神秘的联系,例如从1965年到1987年,德国科学家每年调查仙鹤配偶数量的变化,发现年年下滑。最惊人的是,仙鹤配偶数量的下滑曲线,和这20年中德国生育率的下滑曲线,竟然完美重合。
这些例子比较夸张,可以让人看出问题,但大多数时候,人们只要看到两个情况高度相关,就会觉得其中一定有因果联系。人在进化的过程中,培养了一个不断寻找因果的本能,去寻找事物之间的关联,这是我们的祖先战胜其他动物的法宝。古代人发现了火和熟食之间的关系,发现了水和农作物之间的关系,这些帮助人类走向了今天的文明社会。然而这个本能也有副作用,那就是让我们过分追求因果规律,乃至于会找出根本不存在的因果规律。古人虽然发明了农业,但也发明了雨神和祈雨的仪式,他们相信下雨是上天特意的恩赐。我们今天虽然不再相信雨神了,但是迷信依然存在,手相、星座依然流行,就是证明。
小心分析因果,去伪存真,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验证,我们会发现很多传统的因果观念都是错误的。例如我们得了感冒都会去吃药,而科学实验发现,普通感冒大概需要七天就会好,你吃不吃药都一样,那感冒药究竟是干什么用的呢?答案出乎意料,感冒药除了抑制症状之外,更多的是给你心理安慰。
努力学习,积极实践,是世界上最可靠的成功之道。在读书学习的时候不忘实践,走上工作岗位不忘读书学习,你的未来会比你想象得更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