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应对方式与性心理健康及思想正教育启示
2017-10-23刘志伟李燕
刘志伟+李燕
【摘要】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大学生应对方式与性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消极应对组与积极应对组在在性认识因素、性价值观、性控制力和自身适应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不同应对方式的大学生在性心理健康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由此应注意对不同应对方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应对方式;性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
性心理是指围绕性特征、性欲望和性行为而展的所有心理活动,是由性意识、性感情、性知识、性经验、性观念等构件而成的,个体性心理的发育和演变,要经历性角色、性取向、性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形成和演变过程1。性心理包括性情感、性意识、性知识、性经验、性观念等2。
一、大学生性心理与性心理健康
大学生性心理一般已发展到向往异性期和恋爱期,在向往异性期(16-18岁),大学生对异性的交往不再是泛泛的无指向的,而是对异性的向往的倾慕,往往以各种主动的方式对某个特定的异性表示好感,兴旺得到对方的积极回应,此时的大学生虽然在生理性机能方面已完善成熟,但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性道德观和成熟的恋爱观,如果他们与异性的正常交往受到压抑或者来自个体内外因素的不良影响,那么对异性的感觉可能会导致他们的不轨行为和不正当的交往关系。在恋爱期(18岁以后),大学生身心的进一步发展和丰富有益的社交活动使他们能够把对异性的向往和倾慕逐步导向恋爱的方向,他们在各种学习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中,培养与异性的友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全方位的友谊会慢慢集中到与自己心目中理想模式相符的异性身上,产生恋爱,这种恋爱不再是那么游戏型的爱情,而是与结婚、未来的事业和发展相联系的爱情3,4,5,6,7,8。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一直是多个领域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性心理健康是个体能够正确的认识自我、能够积极掌握科学的性知识,并用于解答字节的性困惑;愉快地接纳自己的性别;能够恰当表达性欲望,并使之符合社会规范;具有较强的性交往能力;由性适应促进自身性人格的完善,获得美满的情爱与性爱。
根据性心理健康的内涵,我国大学生性心理健康必须符合以下标准:一是能够正确的认识自我,愉快地接纳自己的性别;二是具有正常的性欲望,且性欲望的对象是指向成熟的异性而不是同性或者物品;三是性心理特点和性行为符合相应的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四是具有较强的性适应能力,能够正确地释放、控制、调节性冲动;五是能和异性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六是性行为符合社会文明规范,自觉抵制腐朽没落的性文化的侵蚀9。
二、应对方式与性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
然而,高校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受到多个内外因素的影响,有多个研究认为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和行为10、性知识的获取方式11、性的双重标准12等有关。本研究拟取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与性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
应对方式又称为应对策略,是个体在应激期间处理应激情境,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种内在心理活动和手段,心理学的大量相关研究已表明应对方式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有很显著的相关关系,但目前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对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与性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非常鲜见。
本研究采用《应对方式问卷》13和《青少年性心理健康问卷》14对305名大学生进行施测,并按照大学生在《应对方式问卷》中的得分把305名大学生分为消极应对组和积极应对组对他们在《青少年性心理健康问卷》中的得分进行比较,该问卷包括性认识、性价值观及性适应等三个因素,其中性认识包括生理知识和性知识两个因子,前者是指生理结构、生理功能等知识以及青春期生理卫生等知识,后者是指有关性病、性骚扰、避孕、性心理等方面的知识;性价值观包括性观点和性态度两个因子,性观点是指有关性问题的各种看法,性态度是有关性问题的态度倾向;性适应包括自身适应、社会适应和性控制力等三个因子,自身适应是自身性别认同以及对自己生理变化的适应,社会适应是对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适应,性控制力是对性活动、性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本研究结果发现,在消极应对组与积极应对组在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问卷上的多个因子得分存在统计学差异,且差异显著。在性认识因素方面,消极应对组在性生理知识因子上的得分显著低于积极应对组(t=-2.816,p<0.01),而在性知识因子上的得分无差异(t=-1.933,p>0.05),即在生理知识方面,积极应对组比消极应对组的储备要多,而在关于性病、性骚扰、避孕、性心理等知识医技青春期生理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两组之间没有差异;在性价值观因素方面,与消极应对组相比,积极应对组在性观点和性态度上的得分要高(t=-2.796,p<0.01; t=-4.678, p< 0.0001),即无论是在有关性问题的各种看法还是有关性问题的态度倾向方面,积极应对组比消极应对组要合理、积极;在性适应因素方面,消极应对组和积极应对组在自身适应、社会适应和性控制力等三个因子上的得分都存在统计学差异(t=-5.948,p<0.0001;t=-5.046,p<0.0001;t=-3.827,p<0.0001),即与消极应对组相比,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大学生自身性别认同更加良好,对自己生理变化的适应也更加良好,他们对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适应也要优于消极应对组,他们对性活动、性行为的调节和控制方面也比消极应对组做得更好。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应对方式是影响其性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相对于应对方式比较消极的大学生,积极应对的大学生在生理知识的储备方面和获取方式上更胜一筹,这是因为相对于应对方式消极的大学生,积极应对的大学生对性及性相关的应激采取更急积极的应对方式,他们更加愿意主动去获取相关知识;应对方式积极的大学生在有关性问题的各种看法还是有关性问题的態度倾向方面比应对方式消极的大学生更加积极、合理,这是因为应对方式积极的大学生有更加丰富的性生理知识,以及他们对应激采用更加积极的应对方式;也正是由于应对方式积极的大学生对应激源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和太对,使他们在性相关的社会适应、自身适应比应对方式消极的大学生更加良好,对性活动、性行为的控制和调节方面也更加完善。endprint
三、研究结果的思政教育启示
(一)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加强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
通过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加强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有利于防止大学生由于性愚昧和性无知导致性犯罪。首先,倡导大学生加强个人修养的自觉性。大学生应该按照社会文化的需要和道德要求对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生观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审度、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完善,自觉抵制腐朽的性观念和性价值观,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在学习生活中,对自己的观念和行为进行改善。
其次,推进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的性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大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关系到大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和外在行为活动,关系到大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因此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思政政治教育为主导,在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中渗透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情操和增强大学生的行为规范符合社会道德、法律和主流价值的要求。
(二)加强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辅导员长期工作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是和学生关系最亲密的老师,有条件接触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研究表明对应激源表现出不同应对方式的大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不同的方面也表现出比较显著的差异。相对于积极应对的大学生,消极应对的大学生在性生理知识、性观点、性态度、自身适应、社会适应以及性行为和性活动的控制和调节方面都表现得相对不良,因此,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在开展与性心理健康有关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是应注意区别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对应对方式消极的大学生应给予特别重点关注,应对方式消极的大学生不仅在性心理健康方面可能存在问题,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二是应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对应对方式消极的大学生给予正面的、及时的、合理的鼓励,鼓励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积极表现,让他们发现自己有能力积极的处理应激源,促进自身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铭德,朱琦.性教育的困惑与对策【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3
2.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251)
3.倪嘉波,张丽霞.青春期性心理的主要表现及教育,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2).p108-109
4.吴增强.解读青少年性心理,河南教育,2001(3).p14
5.许爱红.浅谈青春期性心理教育的目标、内容与实施,山东教育科研,2002(11),p49-51
6.张进辅.现代青年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p96-100
7.郁之虹,张菊香.中国大学生性甲亢教育现状的几点反思,理论与实践,2003(3),p78-79
8.冯新平.青少年的“性”问题及其性教育,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3(2),p40-42
9.严明,董珊.大学生性健康教程【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8(176-177)
10.古月姣.父母教养方式及行为与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大连医科大学,硕士论文,2013
11.张夔.大学生性知识获取及其与性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
12.向虹.大学生性的双重标准及其与性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西南大學,硕士论文,2007
1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1999
14.骆一.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问卷的初步编制.西南师大硕士论文.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