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赤壁赋》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7-10-23张奕

学习导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旷达赤壁赋赤壁

张奕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读、解、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生活,拥有一份旷达的情怀。

2、教学重点

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感情,品味作者对人生的理性思索。

二、教学方法

教读法

三、教学流程

1、导入

孔子遇泰山,李白遇黄河,陈子昂遇幽州台,其实生命就是一场大的遇合,山风与发,冷泉与舌,流云与眼,松涛与耳,它们在神秘的时间两端等着,等着相遇的一刹,一旦相遇就不一样了,永远不一样了,那么在那一个久远的年代里,在那一夜赤壁下,苏轼遇到了些什么?

遇——景

自然景——优美

社会景——凄美

历史景——壮美

总结:三幅美的画面

请同学们饱含感情地诵读这三幅“美”的画面。

第一幅——水墨画

1、 ①如果说是“画” 第二幅——水彩画

第三幅——油 画

第一首——寫景诗

②如果说是“诗” 第二首——抒情诗

第三首——怀古诗

就是在这样好诗如画的文字中跌荡出作者的情感,同学们能读懂此时作者的心情吗?

遇——景——情

3、辩论

作者此时内心占主导地位的情感是乐(正方)

作者此时内心占主导地位的情感是悲(反方)

小结:一个好的辩题在于有诸多可讨论点,还有一个更大的价值就是经辩论后会得出更明确的认识,请同学们谈谈新的认识。

4、矛盾的过程正是思考的过程,中国传统的赋以抒情为主,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王粲的《登楼赋》江淹的《恨赋》《别赋》,唐杜牧以来开始渗入理的因素,但仅停留在对历史兴亡的感慨,苏轼超越前人,在这篇赋中融入了自己深刻的思考,品味一下作者在哪些方面作了辩论的理性思索。

遇——景——情——理

5、苏轼成就了一份坦然,一分超脱,一份不固执的坚守,一分不狂热的追求,那是什么,是“旷达”。苏轼读山、读水、读月、读风、读人、读史,成就了那份旷达的胸怀,我们读苏轼美文《赤壁赋》读出了什么呢?

遇——景——情——理——悟

6、总结

阅读经典美文常常能起到启人心智的效果,它像甘霖一样滋养我们的心灵,使我们的生命之树蓬勃生长,直到它长成参天大树,就有可能结出芬芳的果实,在未来的岁月里发出弥久的芳香。

7、思考题:

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所选取的景是不同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8、板书:

遇——景——情——理——悟

教学反思:

每一种生命状态都有其独特的味道,每一种职业也都有它各自的风景,每个人在自己的职场上舞蹈着。与一些必然的,间杂一些偶然的事物相遇着,在每一次相遇中洗涤着心灵,磨砺着意志。

曾经慨叹苏轼与赤壁相遇熔铸成的那份旷达,而若干年后一个小小我要带着重大的历史使命??——育人,与苏轼的《赤壁赋》相遇了。任何一种相遇,无论是否微不足道,只要加入了渴求与探索的心,在遇合者的心灵世界里都已化成整片天空。

与学生们共同学习《赤壁赋》一课是我正常的工作内容,而把这堂课展示出去,前前后后的经历却给我正常的思维带来新的甚至是猛烈的冲击。跟随着苏轼对宇宙人生思考的脚步,渺小的自己也有了许多新的思考:

一、继承与创新

这节课首先给我带来的困惑就是我要抛弃些什么,又要发扬些什么,同事每天都鼓励着我做好、做好、再做好,他们对教材本身的挖掘令我折服,他们对知识的把握与拓展令我咋舌,这样广泛全面的知识内容填充我的大脑后,我竟茫然了,我要吸收那些?我能驾驭哪些?继承是一种必然,而针对我自身特点的创新点在哪?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和梳理设计能力的有限。另一方面,本次新课程改革强调三维目标的突出,必将有教学理念上的转变,贯穿整节课的明线是知识与技能这条线,我提出四个问题:①苏轼于赤壁下遇到了些什么?②作者内心占主导地位的情感是什么?③苏轼在哪些方面做了辨证的理性思索?④美文《赤壁赋》让我们悟到了什么?这四个问题如四颗闪烁的珍珠吸引住学生。而把这些珍珠串联在一起的暗线是过程与方法:读、解、悟,学生用阅读、理解、感受、鉴赏完成了对文章的剖析,一条珠链呈现在我们面前,而这条珠链能打动人心,成为“海洋之心”是因为注入了情感,对学生精神世界有了极大的影响,这就是感悟生活,拥有一份旷达的情怀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线结构,明暗交汇,三线合一。

二、洗课与演课

生态型课堂要求“真水无香”,课堂洗尽铅华,这些曾经是我的梦想。我热爱人生每一部分的真实,总觉得课堂是真情的碰撞,是在碰撞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怎容过多的华彩,也曾经很否定个别教师的大肆表演,本真是课堂最响亮的声音。例如导语的设计。我巧妙的用张晓风的《遇》作为导语:“生命是一场大的遇合。一个民歌手,在洲渚的丰草间遇见关关和鸣的雎鸠,于是有了诗。黄帝遇见磁石,蒙恬遇见羊毛,立刻有了对物的惊叹和对物的深情。夫子遇见泰山,李白遇见黄河,陈子昂遇见幽州台,生命的情境从此就不一样了。”顺势引导学生,苏轼遇见了赤壁,有会发生些什么?自然亲切,不矫揉造作。还有本节课中学生有一场关于苏轼情感的辩论,都不是老师的刻意安排,学生也不是在课前精心准备,而是水到渠成,精彩呈现。

三、课内与课外

一节课45分钟是浓缩的,浓缩了人生的日日月月,尤其是语文课,它来自于最真实的生活,课外的积累才会推动课堂新知识、新能力的接收。本节课学生的发挥让我看到了昔日的努力和明天的希望,演讲、辩论赛、作文训练、语文小游戏、早读,每一时、每一种形式都在加强学生们的听、说、读、写能力,让他们自己走出语文的世界,这样他们就会主动走进课堂提升自己。以前就认为课内外的结合是必要的,尽管曾让别人讥讽为哗众取宠,浪费时间,现在再一次反思,仍觉得我们语文教师就要先走出自己设定的知识为主的小圈子,才能得到学生的最终的全面性发展。

传统的课堂主要是预设型课堂,老师严格按照教案上课,缺少教学的机智,课堂死板教条,没有火花。新课改后,有一些老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课堂自由散漫,杂乱无章。理想的课堂应是预设与生成的巧妙结合。这节课有预设,有要完成的目标,让学生学会鉴赏经典美文的方法,学习景、情、议相结合的写法。有生成,在和学生一起探讨苏轼情感的时候,课堂上火花四射,学生的潜在的能力被激发出来,成为课堂上的一大亮点。endprint

猜你喜欢

旷达赤壁赋赤壁
旷达者
苏轼没有写过《前赤壁赋》
旷达者
对比前后赤壁赋
睡仙亭
旷达者
苏轼没有写过《前赤壁赋》
乐观旷达 进取人生
你是电影《赤壁》中的谁
“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