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过《论语》看“君子”

2017-10-23刘慧仿陈发江

学习导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小人论语君子

刘慧仿+陈发江

【摘要】:“君子”是孔子追求的理想人格典范。本文透过分析《论语》,可以得出君子大致具备九种素质:仁、义、礼、智、忠信、勇、中庸、和而不同、文质彬彬与自强不息。反之,基本不具备这九种素质者则为“小人”。

【关键词】:论语;君子;小人

孔子在塑造汉民族心理结构上起着无可代替、首屈一指的作用,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一书中。孔子在《论语》一书中论述了两种理想人格:一曰“君子”;一曰“圣人”。“圣人”是最高人格,只是少数人通过努力才有可能达到的理想人格境界;而“君子”则是一般人应当努力达到的理想人格高度。也就是说孔子真正推崇的是“君子”人格。与之相对是为人所弃“小人”人格。因此,本文将通过分析《论语》,对比“君子”与“小人”,以透析“君子”应有的人格品质。

一、“君子”——孔子理想人格的典范

理想人格作为一种最为完善的人格模式与人格典范,是指人格结构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各种特征完备结合与有机联系。“理想人格本是晚周社会文化变迁中的产物,从先秦的时事看,理想人格正与知识分子普遍要求统一天下的愿望相整合。”[1]

孔子在《论语》中塑造了“圣人”和“君子”两种互补的理想人格。圣人高于君子,是人格的完美典范和最高境界。但孔子又在《述而》中指出“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2]。可见,“圣人”是孔子虚拟出来的人格设定,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圣人。“得见君子者,斯可矣”[2]说明,君子是普通人可以通过不懈努力实现的。“君子”虽为孔子推崇的理想人格,并非我们想象的高不可攀。从人格的角度讲,人最理想的行为模式是积极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模式,将个体的自我人格融合到社会整体人格之中,不断追求全面发展,这种人格正是孔子追求的理想人格——君子。也就是说,某种程度而言,“君子”是一种追求高尚的过程,它本身不是一种高尚的终点。

在孔子时代,“君子”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统治者,一是指有道德修养和实际能力的人。在孔子学说中,虽然有些地方“君子”的含义是前者,但更多的却是后者。与之相对的是“小人”,是为孔子所唾弃的人格典型。孔子的人格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历史文化基础之上的,是一种理想的人格理论。他的理想人格即所谓“志士仁人”,学习并向这个方向最高目标奋斗的人就是“君子”。背离志士仁人这个目标,违背君子的思想和言行规范的人就是“小人。”[3]

综观《论语》里记载的孔夫子言论,孔子判断一个人是在做“君子”还是在做“小人”主要看是否具备九中素质:仁、义、礼、智、忠信、勇、中庸、和而不同与文质彬彬。凡是人之为人能够具备这九种素质者就是君子;反之,基本上不具备这九种素质者就是小人。

二、“君子”应具备的素质

(一)仁:君子“仁以为己任”

孔子将“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2]定义为“君子之道”,认为君子泛爱众人,心胸坦荡,故无忧;君子富有知识,足以烛理,故不惑;君子果敢刚毅,有浩然之气,故不惧。在孔子看来,孔子在《八佾》中指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据此可以管窥,“仁”是君子人格的基础。

孔子认为,若想的“仁”,就要做到五点:第一,爱人。“仁者,爱人。”[2]一个人若能以爱心待人,也就是在行仁了。第二,忠恕。“恕”,是“推及及人”;有诚恳为人之心,此即为“忠”。告诫人们应,诚恳为人,多为他人着想。第三,修己。“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2]“修己”是成仁的基础。第四,“仁以为己任”。孔子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实践人伦道德,实现人生理想,完善人生价值,做一个“志士仁人”。第五,具备恭、宽、信、敏、惠五种品质。一个人在做人过程中如果能体现出这五种品质,也就是在行仁了。

(二)义:“君子义以为上”

孔子认为,“君子以义为质”[2],把“义”看作是提高君子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与之相对的是“利”。当“义”总指道德品质时,与此相对的“利”一般指经济利益;另一种是当“义”指多数人的公共利益时,与此相对的“利”一般指少数人甚至个人的私利。

在孔子看来,“义”与“利”的关系并非尖锐对立、不可调和。孔子并不一概反对人们的物质欲求和对富贵生活的向往,但追求富贵须以道义为原则:“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从一个人处理义与利的态度上可以看出其是君子还是小人:一个人若优先考虑的是“义” ,那么,此人就是在做君子;一个人若优先考虑的是“利” ,那么,此人就是在做小人。

(三)礼:君子“立于礼”

“礼”是君子人格的外在规范和言行准则。孔子认为“礼”是君子的立身之本,君子在平日的修养中要做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在孔子看来,“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2]。这说明“禮”在培育君子的过程中作用巨大:一个人若仅注重自己容貌的端庄,却不知礼,就容易劳倦;只知谨慎,却不知礼,就容易流于懦弱;仅有敢做敢为的勇气,却不知礼,就容易盲行而闯祸;心直口快,却不知礼,就容易待人刻薄。

“礼”既然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孔子力倡身为君子要用礼节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言行不至于离经叛道:“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2]!这就是说,要把礼的精神贯穿在所学的知识里并在生活中践行。并且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2]。

(四)智:“智者不惑”

君子者必须具备高超的智慧与能力,即“知(智)者不惑”。“智”主要是一种道德理性能力。智者之所以不惑,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君子具备了理性认知和辨别能力,具备了道德理性,因而能够分清事物的是非曲直,而不至于颠倒黑白。《中庸》说,“好学近乎知。”[2]孔子主张君子通过好学达到“学”的总要求——“博学于文”。endprint

君子具备了丰富的知识,才能正确地认识作为道德主体的自我和他人,才有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和处理自己与环境的关系,也才能在特定场合或境遇中“审时度势”、迅速判断当下可以做的事情和应该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务。君子认为自己所担当的社会义务和责任是由天命决定的,具有不可辩驳的合理根据,所以使自己的言行“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2]。与君子不同的是,小人对于自己的德性、能力大小及优缺点缺乏清醒的认识。

(五)忠信:君子“主忠信”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2]。孔子强调君子要在仁和义的基础上讲忠和信,提倡待人接物应真诚,为人办事要尽心竭力。《论语·卫灵公》记载,“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2]子张问孔子做人处事怎样才行得通,孔子回答说:说话要忠诚守信,行为要笃实认真。孔子认为,一个人只要真心诚意为别人做事,真心诚意与别人交往,认认真真读书,踏踏实实做事,那就是做到了“忠”。与此相反,小人常常“朝三暮四”,巧言令色,阿谀奉承,自欺欺人。

“信”从“人”从“言”,指说话算数、言行一致。在孔子看来,与人交往时必须讲究诚信。他主张“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敬事而信”,“信则人任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2]因此,他要求人“言之必可行”,并以“言而无信”为耻。从“信”的角度看,有两种类型的“小人”:一是平日说话习惯于信口雌黄,出尔反尔,言而无信者。

(六)勇:“君子有勇”

孔子将“勇”作为君子的“三达德”之一,其重视“勇”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孔子又明确主张:“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2]孔子还说:“见义不为,无勇也。”[2]这说明,身为君子者为人必须做到果敢、刚毅、正派、耿直,而不能走邪路或歪路,也不能软弱无能。同时,孔子认为,君子之勇需要以仁义礼智为规范,否则便是小人之勇、匹夫之勇。

总之,在孔子心中,作为君子,“义”、“礼”的重要性要高于“勇”。勇,应是有义、有礼之节制,而且还要好学,才是可取的。慎言慎行是君子之勇,妄言妄行是小人之勇。小人之勇与君子之勇,在境界、度量上是不可同日而语。

(七)中庸:“君子中庸”

“中”有两义:一是在矛盾的两个方面里取一个主要的、有决定意义的方面;一是指舍弃“两端”,取其维护事物物平衡的“中”,以促进事物之和谐发展。在孔子看来,各执一端或形式主义的执其中都有失偏颇,所以他非常反对这种处事态度。

“庸”则是永远保持恒常之态,既要“择善固执”,又能随着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而调整选择最佳的方位和方式以达到和谐平衡的状态。在孔子眼里,“中”是相对于事和情形说的,“中”会随时变易,要真正做到中庸,必须有权变思想,这就是《中庸》所说的“君子而时中”。

“权者,所以度事理而取其当然,无过不及者也。”[2]可见,一个善守中庸的君子就是既要固守中正之道又能敢于打破常规的人,以便将面临的不同事情都能处理得恰到好处。

(八)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

在君子之道中,孔子讲究以“和”为审美追求的内在精神。孔子认为,从一个人与他人交往的方式里可看出他或她是一个君子还是一个小人。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2]这表明,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在与他人相处时,如能做到“和而不同”,那就是在做君子;若是“同而不和”,那就是在做小人。

“和”与“同”是大有差别的。“和”意味着允许不同个性、不同意见和对立面的共同存在。而“同”则是取消个性,取消差异的绝对同一。可见,用作处理人际关系的準则的“和” 指具有不同个性的人与人之间要彼此尊重,养成一种具有共生取向的和谐发展的独立人格,不要为了一味求同而放弃自己的个性,以至于形成一种依附性的人格。“同”是指抹杀不同人的个性来谋求单一性的一致之义,因此,以“和”待人接物者是君子,以“同”待人接物者是小人。

参考文献:

[1]韦政通:传统中国理想人格的分析[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30.

[2]金池:论语新注[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36—241.

[3]郭祖仪.试论孔子理想人格理论对国民素质教育的作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32(2):37-39.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人论语君子
指印小人来了
君子无所争
国风·卫风·淇奥
有君子之道四焉
木勺小人
孔夫子关于“君子”究竟说了些什么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与小人为伍
点点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