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探析

2017-10-23郎如香

学习导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弘扬中华中华民族

郎如香

摘要: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将其作为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习近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当代价值和传承弘扬三个维度出发,发表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习近平的重要论述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对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文化自信

一、习近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

(一)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1]中华传统文化从来都不以历史的发展、政权的更迭而转移,有其独特的文学艺术、科学地理和历史文明,最持久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的“孝”文化,还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习近平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作用,勉励人们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增添活力。

(二)中华传统文化是人类生存智慧的宝库

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了一個庞大的文化宝库,汇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成果及智慧。在谈到当今世界面临的难题时,习近平说“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2]习近平对优秀传统文化中智慧的传承与弘扬,也是代表中国共产党对我国传统智慧的自信。

二、习近平对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论述

中华传统文化这座历史智慧的宝库,有它历史时期的进步意义,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时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它也是不断丰富发展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呈现出另一种生机与活力,对当今中国乃至世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坚持中国特色和中国道路

当代中国走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对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中华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志”。[3]只有明白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性、丰富性、超时空性,才能够让中国人民坚定的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坚定道路自信。

(二)打造中国精神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内涵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习近平也强调“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这股强大的民族精神动力,千百年来推动着中国的文化发展进程,在现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依然是最主要的力量。我们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社会主义中国现代化的建设注入中国精神力量,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精神。

(三)提高民族道德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活中所形成的道德风尚、行为示范、精神品质的集合,是中国人民群众道德修养的好教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征程提供了强大的道德力量。真正能够打败一个民族或国家的不是武力,而是自身精神文明、价值理念的崩塌。因此,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打牢坚固的道德础十分重要,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良道德传统应成为提高民族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道德规范,予以合理的继承,提高人民的道德修养,促进整个中国社会的道德风尚的优化与提升。

(四)塑造良好国际形象

习近平在各种场合都十分注重维护国家形象,利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塑造中国爱好和平的国际形象,“友好互助、互利共赢”国际交往理念的提出是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最好诠释。习近平利用访问东盟国家和德国的时机,向世界阐释和展示“和”文化思想的独特魅力。他指出,中华民族始终崇尚和平、和睦、和谐的精神追求,“和为贵”“和而不同”“睦邻友好”“化干戈为玉帛”等理念世代相传,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习近平用“和”文化思想,消除“中国威胁论”,赢得了世界各国的赞赏,塑造了良好的国际形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国家软实力提升的生动实践。

三、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明确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就明确了传统文化的价值指向,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一)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首先,有扬弃地继承。习近平多次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有扬弃地继承就是要坚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科学态度,系统梳理和分析鉴别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糟粕,继承吸收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其次,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习近平看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就是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期盼的发展变化,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促进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和世界趋势的有机结合。

(二)处理好挖掘阐发和宣传教育之间的关系

挖掘阐发和宣传教育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构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统一体。首先,要加强挖掘阐发。习近平要求,要深度挖掘和阐发文物遗产、文化古籍的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形式。如何挖掘阐发优秀传统文化,关键是“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5]。其次,要加强宣传教育,要积极运用传统的节日仪式等弘扬传统文化,运用大众传播、网络传播等手段传播中华美德,展现传统文化魅力。

3.处理好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矛盾关系

2013年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 80 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6]这表明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还需要处理好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坚持中国立场。在世界文明交流融通中,中国立场是根本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我们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容性强的突出优势,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其次要具有世界眼光。当前国际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加剧,我们只有主动融入世界文化交流竞争之中,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华文化魅力,才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国际文化竞争和意识形态交锋中占据有利地位。

目前,我们正处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的重要历史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又需要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如果没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就不会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树立文化自信最重要的思想理论资源,我们必须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丰厚滋养,与时俱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从而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参考文献:

[1][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6):100,102

[2]习近平.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9-24(1).

[3] 石仲泉.天之降大任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习近平关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N].天津日报, 2015-1-5(9).

[5][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406endprint

猜你喜欢

弘扬中华中华民族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
做人美德
On the Application of CLT in Teaching of Listening & Speaking in Rural Middle Schools of China
季札挂剑
弘扬国学文化 畅游艺术天地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