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三次中学国文演讲中胡适的文言文教学思想

2017-10-23袁婷

文学教育 2017年11期
关键词:教学法标准教材

内容摘要: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胡适关于文言文教学发表了一系列的真知灼见。虽然胡适没有直接的教过中学国文,但是他所探讨的中学文言文教学,对于新课改下的文言文教学,仍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试图从胡适的三次关于中学国文的演讲中来管窥他的文言文教学思想。

关键词:标准 课程 教材 教学法

胡适(1891-1962)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查阅文献后我们不难发现“演讲”贯穿了胡适的的一生。自1906年始至1962年止,胡适不论在多么艰难的处境下仍坚持演讲。而胡适关于教学的思想自然也体现在胡适的相关演讲中。本文将从胡适关于中学国文教学的三次重要演讲中来管窥他的文言文教学思想。

胡适领导了新文化运动并在此期间提出“白话文运动”,他在这一时期所提出的“提倡白话,反对文言”这一主张,人们多理解为胡适是极力反对学习文言文的,那么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笔者认为这样的理解是有失偏颇的。胡适是白话文运动发起人,他对于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文言文教学等诸多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发表了独到的看法和见解。并在探讨中不断的修正、完善自己的见解。这些见解主要集中在:《中学国文的教授》和《中学国文的教学》《中学国文教学法》等演讲中。关于三次中学国文教学演讲概况,见表1。

表1 三次中学国文教学演讲概况

胡适在对中学国文教学进行讨论时,开篇就表明自己并没有中学国文教授的经验并自嘲自己是“门外汉”,但胡适受过九年的传统教育以及七年的留学经历,这使得胡适能站在一个当时学者没有的角度去审视文言文教学,并提出独到的见解。也正是由于两种教育经历的相互影响,使得胡适在提倡白话文运动的同时,仍然关注我国的文言文教学。本文将与胡适先生一样分别从标准的设置、课程的设定,教材的选用、教学方法的探究这四个方面来探讨文言文教学。

一.标准的设置

众所周知,标准是衡量人或事物的依据或准则。而教学中的标准则是学生在教师或自己的努力下所要达到的水平。每一个阶段的标准不同。那么在胡适眼中的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标准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1920年胡适在《中学国文教授》的演讲中管窥胡适的标准,胡适在该演讲中提出:

1.人人能用国语自由发表思想

2.人人能看平易的古书

3.人人能做文法通顺的古文

4.人人有懂得古文文学的机会。①

上述标准中除了第一条,其余均是关于文言文的教学标准,第二、三条更是强调了文言文读与写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而最后一条则将古文的阅读提高到文学的层次,二、三、四条足以说明胡适对文言文的教学也是十分重视的。

然而,胡适所制定标准是中学国文的理想标准。胡适曾说:“他希望将来有机会将这理想的标准进行试验,来证明哪一部分可行,哪一部分不可行,哪一部分需要修正。”两年后,胡適自己意识到他在民国九年发表的《中学国文的教授》演讲中的主张有一部分是经得起试验的,有一部分是无法试验的,有一部分不得不修正。于是胡适对此前自己理想的标准进行了审视,于1922年在《中学国文的教学》演讲中对两年前的观点进行了修正,将标准改为三条:

1.人人能用国语自由地发表思想,作文演说,都能明白晓畅,没有文法上的错误。

2.国语文通顺以后,方可增授古文,使学生渐渐能看古书,能用古书。

3.作古体文作为实习文法的工具,而不是作中学国文的目的。

1922年胡适对文言文教学的标准与1920年比较而言:①将国语教学与文言文教学相联系,在国语通顺的基础上,学习古文,并使用“渐渐”一词,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思想,更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②将作文法通顺的古文从标准删除,将其作为练习的手段。降低了文言文学习的难度。

虽然这次演讲相较于第一次关于文言文教学有了显著的进步,但胡适对于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探究并没有止步,胡适于1932年发表《中学文教学法》的演讲中,在《中学国文的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中学文言文教学,他提出“能懂古文、国语在语法上的异同,并互相翻译”。第三次演讲进一步论证了国语教学与古文教学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两者之间的学习所要达到的程度。

根据三次演讲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胡适并不是极力反对文言文的,从他两次对标准的修订来看,胡适认为白话文的学习不仅不会阻碍古文的学习,相反国语是古文学习的基础。

二.课程的设定

在课程设定方面,胡适在这三次演讲中主要对课程的类型以及课程门类进行了设定,所有年级顺序的安排、学时分配,并对每一科目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要求皆做了相关的规定。除此之外,胡适对课程设置也提出了与常人不同的诸多见解。以下三个表格分别是民国初年教育部制定的课程设置(表1)、胡适在1920年《中学国文的教授》中假定的课程设置(表2)以及1922年《中学国文教学》中假定的课程设置(表3),由于1932年《中学国文的教学法》中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未提出新的假定,故未制出表格。

表1:民国初年时教育部制定的课程

表2:胡适在1920年《中学国文的教授》中假定的课程设置

表3:胡适在1922年《中学国文的教教学》中假定的课程设置

从表1和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民国初年的课程设定中,讲读和作文是贯穿始终的,习字课在第一第二第三学年开始,第二学年开设文字源流,且只学习一年。第三四学年开设文法要略,同时在第四年开设文学史,且只学习一年。当时中学各项功课平均每周男校三十四课时,女校三十三课时。胡适认为学生任务太重了,于是他主张将原国文在一、二学年每周七课时,三、四学年每周五课时改为四学年每周至多不超过五课时,四周课时应在二十课时以下。在此基础之上,胡适对课程的内容也做了调整。在1920年《中学国文教授》中他将习字、文字源流、文法要略、文学史四项删去。胡适认为写字不是短时的课堂教学就能够教的好的,故删去。再者《文字源流》《文法要略》都是不通文法的人编的,读了无益。最后,不懂文学就读文学史会导致学生只知作者的名字而不知道他们的著作。除上述调整,从每一学年国语和古文的学习时长和课时量来看,国语文教学集中在第一、二学年,古文学习则贯四学年。且国语文每周占一课时,古文占三课时,虽然胡适在后来解释了国语文这样安排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胡适确实对文言文教学是十分重视的。

胡适在1920年提出的假定课程遭到了反对,理由是:“从前中学国文仅仅只用四本古文读本,也没教出成绩来,现在你定的功课比从前增了十倍!这不是做梦吗?”虽然当时胡适给出了他认为正确的回答。但在1922年《中学国文教学》对课程设置的修改中,我们可以看出胡适已经意识到在上一次的课程设置中古文所占比例确实不合理。在1922年的课程设置中,一方面胡适注意到了文言文学习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接受能力分阶段的授予。因此他修改为:1.学生在没有接受小学教育之前不学习古文,在有一定的国语基础以后,再进行古文的学习。2.国语基础比较好以后,在中学仍然以学习国语为主,可以稍增古文学习,但总体不宜超过三分之二。另一方面胡适调整了国语文和古文所占的比例,古文所占的比例与用时都有所缩短。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胡适仍然十分重视文言文的教学。并且胡适在文言文教学中提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适量分配学习任务,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积累。这无论是对当时还是如今的文言文教学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教材的选用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凭借,是教学之本,教材问题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胡适依据自己所提出的教学标准,对文言文教材的选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胡适在1920年《中学国文的教授》中明确指出古文教材:

1.第一学年专读近人的文章。例如梁任公、康长素等,除此之外还应多看小说,如《茶花女遗事》等。

2.第二三四学年后应该多读古人的古文。我主张分两种教材:(甲)选本。不分种类,但依时代先后,选两三百篇文理通畅,内容可取的文章。从《老子》、《论语》、《檀弓》、《左传》,一直到姚鼐、曾国藩,每一个时代文体上的重要变迁,都应该有代表。(乙)自修古书。最重要的还是学生自己看书。一个中学毕业生应看过下列的几部书:

(a)史书:《资治通鉴》或《四史》(或《通鉴纪事本末》)。

(b)子书:《孟子》、《墨子》、《荀子》、《韩非子》、《淮南子》、《论衡》等等。

(c)文学书:《诗经》。此外可随学生性之所近,选习两三部专集,如陶潜、杜甫、王安石、陈同甫之类。

胡适在1922年发表的《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中即使对于古文的课程设置作了一些调整,但在古文的阅读教材上仍然没有发生变化。这是因为胡适认为当时文言文教学并没有“相当的设备”。胡适在此所说的“相当的设备”是指当时的古文教材没有经过详细的整理与归类。胡适认为没有经过整理的古文教材是不适合作为学生自修教材的。除此之外胡适还指出整理古书必须要注意的方面:加古文的标点符号、分段、删除多余注解、适时的加入一些新注、校勘、考订其假、作介绍及批评的序践等等。并列举出了一套“中学国故丛书”的具体书目,如《诗经》、《左传》等。1932年胡适在《中学国文的教学法》中对古文教材的选用基本沿袭1922在《中学国文的教学》中的观点。

四.教学法的探究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教学方法是促进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要素之一。因此,胡适对中学文言文教学方法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究。1920年胡适在《中学语文的教授》中提出古文的教学:

1.教员分配任务量,学生自己预备。

2.学生援疑质理,教员可先请本班学生为其解疑;如无人能解疑,教员方可为其解疑答惑。

3.大家讨论所读的书的内容。

4.教员可以随时加入一些参考材料。

1922年胡适在《中学国文的教学》中仍然坚持上述观点。在1932年《中学国文的教学法》中所提倡的古文教学法与白话文大致相同,仍然强调自修。除此之外,胡适强调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读旧小说,要利用学生的兴趣,要他把全篇小说作提要,然后再以鉴赏与批评。

2.读已整理过的古文,要把死的文学变活,利用表演、辩论的方式,也可以作提要及鉴赏批评。

3.读未标点的书籍。

4.精读、熟读一些名著,彻底了解死文字的文法构造,文体感触,并不完全背诵,至少须每学期应背诵韵文、散文之最精者几篇,中学生尤其应多背诵。

5.将古散文韵(文),译成白话。

6.试作古文,最好将白话文译成古文。

综上所述,胡适这三次讲演中都强调自修,但是我们不难看出胡适在不断完善和细化关于文言文的教学方法。在1920年和1922 年時胡适仅仅单纯的强调自修,而自修对于中学的学生而言难度是十分大的,1932年胡适的观点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他将自修的方向及具体如何做进行了阐述。例如读未标点的书籍 ,自己进行标点、分章、分段。并且提出要根据学生的兴趣作提要,提倡学生对作品进行鉴赏评析等等。总而言之,胡适主张文言文的教学应该注重自修、援疑质理、讨论、中学生也要注重背诵等。

五.小结

从胡适关于中学国文教学的三次演讲中,我们发现胡适对文言文的教学十分重视。虽然胡适没有中学老师的讲授经验,对文言文教学的主张是比较理想化的,但是正是因为他能跳脱出一线教师的视野,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文言文教学,因此胡适的许多观点也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例如,针对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上,他强调自修,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正与我们现今倡导的“学习者为中心”不谋而合了吗?

参考文献

[1]胡适著.胡适文存[M].合肥:黄山书社.1996.

[2]顾黄初主编.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胡适著;季羡林编.胡适全集 第1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4]罗岗.八十年前的“新标准”是如何制定的:重读胡适的《中学国文的教授》[J].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3,(2):18-20.

[5]李宏卓.关于胡适文言文教学方法中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探索[J].语文建设,2015,(05):24-25.

[6]郑力乔.民国学者胡适等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理论探索及其启示[J].琼州学院学报,2009,(03):153-154+168.

[7]赵鲲.胡适的“古文运动”观及其意义[J].文艺争鸣,2012,(09):52-58.

[8]赵海红.论胡适的语文教材观[J].语文教学研究.2009,(7):56-59.

[9]鄢锦荣.论胡适的中学语文教学观[J].中学语文.2010,(21):4-5.

[10]赵娜娜.胡适文言文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3.

注 释

①胡适著,季羡林编.胡适全集第1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210

(作者介绍:袁婷,新疆师范大学研究生)

猜你喜欢

教学法标准教材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初中英语“三段四部式”写作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教材精读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永远幸福
党员标准是什么?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李敖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