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抗议现实主义到“后种族时代”种族主义

2017-10-23杜爱平

文学教育 2017年11期

内容摘要:在社会历史批评视域下,通过主题分析,文章结合文学作品及其作者所处的时代特点和社会因素,梳理研究了非裔美国文学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小说《土生子》直接涉及种族政治的抗议现实主义主题到本世纪初“后种族时代”小说《谁问你了?》间接表达隐匿性种族主义主题的嬗变,深入探究作品具有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历史批评 后种族时代 《土生子》 《谁问你了?》

1.国内外研究现状

王玉括在《非裔美国文学研究在中国:1994-2011》一文中疏理了国内非裔美国文学研究现状,认为自20世纪30年代起中国对非裔美国文学的研究具有关注其种族政治的特点,进一步明确了非裔美国文学批评与研究的重点和发展方向。他在其文章中指出,“非裔美国文学对美国种族主义的抗争,对白人欧洲中心主义的反思,特别是对发展黑人自己的文学与文化传统的重视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阐释”。汪钰在《解读理查德·赖特<土生子>中黑人的抗争与困惑》中指出,赖特在小说中透过包括别格在内的各种形形色色美国黑人的抗争以及困惑,对美国黑人受歧视的重要社会问题和矛盾进行关注。修树新利用社会历史批评的方法对美国作家特瑞·麦克米兰的最新作品《谁问你了?》进行了种族主义的多重主题分析,在辨析“后种族时代”概念的基础上,揭示小说中种族主义主题在当代美国社会的体现。

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瓦莱丽·巴布(Valerie Babb)在《后种族(?)时代的美国非裔文学》中总结了“后种族时代”非裔美国文学采用的非洲艺术形式, 认为再也没有比“美国已进入‘后种族时代”遭到更强烈质疑的声音了。

2.“后种族时代”的种族主义特点

在当今社会,种族问题仍旧是美国作家倍加关注的焦点问题和文学主题。2008年奥巴马当选为美国总统,被认为是美国摆脱种族主义的里程碑式事件。有些人甚至宣称,这标志着美国已进入到了“后种族时代”—种族问题将不再成为一个爆炸性问题。但2014年8月的弗格森事件触发了当地大规模抗议活动并升级为暴力冲突,并引发美国各界对种族问题的反思与呼吁。据CNN2015年11月25日的统计报道,当被问到“种族歧视是否在上升?”时,高达91%的美国人认为,种族歧视的确存在;认为“这是个大问题”的黑人达到66%,而白人則为43%。从这一数据来看,即便有再多已进入“后种族时代”的呼声,也掩盖不了当前美国仍旧存在且不时激化的种族矛盾。

3.社会历史批评视域下非裔美国文学从《土生子》到《谁问你了?》的主题嬗变

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侧重研究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

出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黑人作家理查德·赖特(1908-1960)的作品是具有鲜明时代性的“抗争”式文学。他的代表作品《土生子》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为读者创造了一个充满仇恨和暴力、敢于挑战社会秩序的新黑人形象,改变了美国黑人文学的传统,有较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赖特用现实主义的笔触,深刻挖掘生活底蕴,揭露美国社会生活的阴暗面,向社会提出控诉和抗议,他的作品被认为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抗议现实主义”(protest realism)小说,对黑人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小说自始至终充斥着紧迫感和压抑感,既反映出被压迫的、身处美国社会底层的黑人群体的内心活动,也烘托出特定生活环境催生的主人公的畸形心理状态。在杀死一个白人女孩并企图焚尸灭迹后,黑人青年别格·托马斯在体会罪恶感的同时又感到生命第一次有了意义,他在生存还是毁灭的挣扎中,在堕入深渊的过程中思索自己的一生,盲目地苦苦追寻。事实上,主人公在以一种极端激进的方式寻找自我。透过小说主人公的抗争与困惑,能够更加透彻地解析人性、种族和各种社会矛盾:别格的罪恶及其代表的部分黑人的残忍性格非天性也非民族特性,而是美国种族制度催生的恶果,是美国文明的产物,因此也可以领会小说作者题中之意,全社会应尊重种族多样性,给予挣扎在社会底层的美国黑人更多宽恕和包容,理解与关爱。小说具有极其鲜明的抗议现实主义主题和直接批判社会现实的文学价值,作品对非裔美国文学创作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引领作用。

当代非裔黑人女作家麦克米兰(1951- )的小说《谁问你了?》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揭露和批判了巧妙掩藏在“后种族时代”美国社会的种族主义。在所谓的“后种族时代”,小说再度拷问了根深蒂固的种族问题:小说女主人公贝蒂·基恩结婚30年,在宾馆从事客房服务工作,患有严重腿疾,丈夫患阿尔兹海默症。她有三个成年儿女:小女儿吸毒,未婚先孕,把两个不同父亲的孩子丢给妈妈后消失,次子因伤害罪入狱服刑,长子利用自己的肤色优势,致力于通过“个人努力”,跻身于白人世界。尽管故事发生在21世纪初的美国,种族主义的痕迹依旧清晰可见:社会福利署的工作人员把迫于生计、领取福利的贝蒂当作“福利皇后”对待的态度;长子昆丁作为混血黑人,为改变自己的种族身份和社会地位,与家人隔绝,努力实现“种族越界”的心理;“犯罪、毒品和极端贫困”的主题同时贯穿于诸多情节之中:女主人公贝蒂年近六旬,久劳成疾;收入微薄,大部分支付给了负责照顾久病丈夫的看护;需要抚养失踪吸毒女儿扔下的两个年幼外孙;犯罪服刑的次子经常写信索要财物;长子成功跻身于中产阶级却对家庭不闻不问;在社会福利署得到的仅仅是200美元的食品券和之后漫长无期的等待。小说通过描写黑人老年群体的生活困境,围绕与黑人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呈现出多重种族主义主题:“福利皇后”的刻板印象、“种族越界”现象、“犯罪、毒品和极端贫困”现状等,引发读者更为广泛的共鸣和研究者更为深刻的思考。采用社会历史主义批评的方法分析小说,可以发掘小说蕴含的多重种族主义主题和主旨思想:即便有再多论调宣称美国已经进入了“后种族时代”,种族主义依旧从未消失,亦远未结束,只是以更加微妙的方式存在,因此,在实质意义上,我们远不能说美国已进入“后种族时代”。

“后种族时代”的非裔美国文学作品《谁问你了?》通过揭示“后种族时代”美国社会极具隐匿性的种族主义在当代美国的具体体现,对社会现状进行了有力揭露,与赖特小说直面当代社会问题、直接批判社会现实有一定契合之处,在一定意义上是对赖特“抗议现实主义”小说的借鉴和发展。

4.结论

结合作品及其作者所处的时代特点和社会因素,通过梳理非裔美国文学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小说《土生子》直接涉及种族政治的抗议现实主义主题到本世纪初“后种族时代”小说《谁问你了?》间接表达的隐匿性种族主义主题的嬗变,可以发掘文学作品与美国社会生活的关系,同时深入探究作品所揭示的文学主题和文学价值,有助于研究美国黑人群体的生存现状和当代美国种族主义的新特点,直面美国社会由来已久且依然存在的种族问题,更有益于深刻解读非裔美国文学自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直至本世纪初直接批判社会现实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①王玉括.非裔美国文学研究在中国:1994-2011[J].外国文学研究,2011(5): 108-111

②汪钰.解读理查德·赖特《土生子》中黑人的抗争与困惑[J].短篇小说,2015: 87-88

③修树新.《谁问你了?》对美国后种族时代种族主义的诘问[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6(1): 65-71

④瓦莱丽·巴布.《种族(?)时代的美国非裔文学[J].外国文学研究,2010(6): 35-41

(作者介绍:杜爱平,河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学方面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