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黎川的封面

2017-10-23彭文斌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7年10期
关键词:黎川老街

彭文斌

一弯新月挂在飞檐。我还未进入老街,已然微醉。黎滩河流淌着千年的陈酒,恣意灌溉着黎川大地,满城芬芳。

我或许是三国孙吴王朝的一个旅者,寻觅着小城曾经的足迹。我或许是明清时期的一位商人,看船只浮游过吊脚楼。我或许是五里长街的小摊主,披着晨曦吆喝水粉、豆腐、芋糍。凡是与黎川老街有关的,我一概不会拒绝。

灯火幽幽暗暗。月色朦朦胧胧。人影隐隐约约。走在青石上,步履坚实,我执拗地以为,自己正踩着老街的深厚典籍,一切是那样的优雅。骑楼式店铺亲密牵手,组成街与巷,谱写出歌与曲,演绎出光与影。趁夜色穿越如此古风浓郁的老街,容易想起桃花人面、杨柳惠风。黎川这本书的封面,徐徐亮相,犹有几分半遮羞涩。

慕名已久,也设计了多个零距离接触方案,却从没想到,我会在夜色里进入黎川老街,像随风潜入的细雨。夜色影响了视觉,但张开了意象的空间。我猜想着排栈巷里的烟火人家和宅院府邸。百年老店“益顺德”的小吃平添了一分诱惑。“金粉世家”的招牌后面,隐藏着老街的底色和本真。黎川的封面包裹着一种冷艳,仿佛身怀绝技的侠女。

不期踱进“小镇青年”,一家颇有味道的书店。店里正在拍摄微电影,顾不上招徕我这样的不速之客。我阅读着柜架中的书籍,搜寻着北宋思想家李觏的行迹,搜寻着明代邓元锡的文卷,搜寻着爱国人士武惕予的身影。不知是“小镇青年”收藏了老街,还是老街滋养了“小镇青年”。此时的黎川,正适宜阅读。

一阵咿咿呀呀的声音使夜晚生动起来。“老街京剧票友房”里,几位男子正在练习《智取威虎山》选段,一人拉京胡,一人敲击着瓷杯盖,表演者有板有眼,入神入定。堂中悬着一副对联,道:“檀板三声扬国粹,京腔一曲涌乡情。”我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哼,俨然也是老街坊、老邻居。据说,老街有六百余家店鋪,它们浩浩绵延,像一幕幕戏剧,记录了黎川曾经丰富的表情。人民银行、西城擂茶、古镇酒庄、四方食府、朱记铁匠铺、李记烟丝铺,这些小楼,戴着黑色面纱,闪烁着撩人的光阴之美。

夜黎川更像一杯香茗,需要味蕾、时光、心境这些要素。我仿佛在暗房里耐心地洗着黑白照片,收获着一个人的欢喜,享受着一个人的宿醉。借了一盏盏红灯笼,我触摸着历史青苔遍植的身体,浮想风月亭“杨柳春光风淡淡,梧桐秋色月溶溶”的情景,猜测邓氏、涂氏、江氏这些家庙里的谜底,打捞“叶三益”大厅“七星伴月”结构里深藏的故事。由老街,可以抵达黎川曾经的花容月貌和铅华素颜。

那么不经意,就站在了黎滩河边,站在了张恨水故居的门口。两层砖瓦小楼经历了太多的烟雨,衣裳色彩已斑驳,新月也无法用妙手为之描眉画黛。只能想,当年那个少年,一定也喜欢看这月色下的河流,畅想山外的世界。新丰桥、横港桥那样妩媚地展现在眼前。廊桥如虹卧波,拱桥如江南画屏,二者呈直角状,构成“双龙饮川”的诗意景观。流水溅幽,灯火旖旎,分不清人在画里还是画外,分不清走在过去还是未来。谁在河畔吟哦:“酒旗招展杨柳津,隔桥争来此买春。半夜渡江灯火烁,一船明月一船人。”恍若置身一个天上的街市,神仙提着孔明灯,即将唤醒银河的梦。

漫步廊桥,水声不绝于耳。总感觉如此风雅的去处,适应遇见狐仙。断断续续的足音,从历史的序列里逐个传来,名宦大家、才子佳人、买鱼沽酒的、渔樵耕牧者,在岁月里各自表达对生活的立场。月弯如眉,照过古人,照着今人,照出黎滩河两岸的风情。我见灯影戏水波,我见半月卧长河,我见老街骑着时光的骏马,传递一种不会失传的祈福。灯光奔入河流里,照暖水里的老街。

我的目光,凝定在新丰桥头的浮雕画上,这是一组关于平民百姓的作品,生动展现了民国时期黎川人的日常生活场景,有捕鱼人,有溪流推动的水磨,有山路上的行者,有水牛与挑夫,有劳作的妇女,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作者是长安画派创始人之一的赵望云。1934年冬天,不到三十岁的赵望云深入黎川写生,一待数月,用画笔叙说着底层大众的日子。《大公报》予以专栏连载,影响甚广。我没有先生的才华,只能以一个匆匆过客的身份记录夜黎川的旖旎。

在水的吟唱中登上横港桥,仿佛飞跃上了月宫。厚重的青石绵延于夜色里,一头挑着老街的万千宠爱,一头挑着青山绿水的丰富养汁。清风明月下,我似乎来赴一场前世的会,聆听邑人涂志遴吟咏《横港桥纪事》:“横港桥畔尽渔家,豆架瓜棚傍水斜。鹭鸶小筏杨柳岸,腥风一剪漉鱼虾。”老街沉默,化解了人间多少忧伤。

黎川老街的夜色有一种惊艳。那么,白昼里素面朝天的老街,又是怎样的呢?为了求解,次日一早,在当地朋友的陪同下,我们坐着三轮摩的直奔横港桥头。

一阵阵棒槌声从容不迫地传响河畔,吊脚楼下、新丰桥边、横港桥侧,随处可见洗衣裳的女人。她们将晨曦、言语和心事一起折叠、捶打,挥着水花,保留着古老的姿势。水车不停地转动,河水不停地流淌,时间以这种简单的形式行走。谁在横港桥头晒了芥菜,露水尚未离开,像辗转于石阶上的我,痴迷着桥上桥下的风景。可以一直走下去,化为一块润泽的青石,日夜承载黎川百姓的脚印。

朝阳温暖。像母亲的手摩挲着横港桥。天上的蓝好像被女人在黎滩河里刚刚浣洗过,一尘不染。朋友倚靠着栏杆,悠闲地用手机记录什么。横港、新丰双桥仿佛忘年交,携手厮守岁月,相互伸出手臂,在水中紧紧地握着,没有谁能够拆离。我不知腻烦地横看侧看,一门心思要将这儿的每一幕情景收藏好。旷野辽远静谧,以树为信使,试尝与瓦蓝的天修好。水缠绕着老街,烟色的建筑铺开了画面,数百年不曾玩忽职守。棒槌声绵密,催醒昨夜的残梦。这才是原汁原味的黎川。

有水有桥的黎川是幸福的。我坐在“听诗轩”里,安静地任凭河水漂洗心情。诗,自然由不息的水书写。新丰桥上的过客朝夕间更换,犹如这黎滩河水。李觏、朱熹、徐霞客、邓元锡,他们已散落为长河里的珍珠,溶进黎川的身体里。战火、洪水终究没能摧垮一座桥的信念。双桥,珍惜所有的遇见。

新丰桥巷10号,张恨水故居。我这次看得分明,那敞开的门两边挂着黑色木匾,刻着一联,道:“金粉世家情树一派,木石前盟义通三江。”小楼里静悄悄的,空无一人。小心翼翼踩着岌岌可危的木梯上楼,才发现工人们正在隔壁的院子里干活,看情形要整体打造纪念馆。曾经的厘金局,如今是一位暮年长者。黎滩河就在脚下低吟浅唱,棒槌声就在耳际萦绕。徘徊在邻江的廊道中,我仿佛触摸到了旧光阴的肌肤,看到张王殿码头忙忙碌碌的身影,听到少年跟着潘端木先生吟哦《千家诗》。随意拐进商会巷,感觉那种清幽幽的气息。有老妪迎面缓步而来,即将擦肩而过时,她却转进另一条窄窄的巷子。我在一座邓氏公祠前逗留,猜想粉墙斑驳的后面,藏着怎样的小城物事。野草间,嵌着一块碑,字迹清晰:“张睦臣位墙砖界。”估计许久没有谁来看望它了,那些老街的故人,再不必操心鸡零狗碎,也无法继续照顾一块石碑。我与朋友一时无话,转身,默默地走向巷弄的深处。

不觉间,行至蓬辉巷,映入眼帘的墙壁更显沧桑。朋友忽然提醒我看那块拐角处的青砖。此砖有些突兀,相比其他砖块要厚实许多,最惹眼的是上面隐约可辨“新城”字眼。朋友说,黎川原来叫新城,这应该是古城墙头的砖石。我顿时来了兴趣,扶着墙,仔细寻找下去,陆续发现还有“铨”字砖、“贵”字砖,它们深深镶嵌于高墙之中,连同一个时代的语言、温度、悲欢、情仇,凝结一体。

空中飘来香气。黎川的一天,从一碗水粉、一碗芋糍开始了。

猜你喜欢

黎川老街
太平老街
老街谣
老街中飘起淡淡的乡愁
老街(外二首)
锦鲤若川
难道我还怕你吗
文化部出台对口黎川县文化建设工作方案
老街名气
最高的慈善是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