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傲慢与偏见》浅析奥斯丁的婚恋观
2017-10-23王传倩
王传倩
内容摘要:恋爱与婚姻,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作品的重要主题,其代表作《傲慢与偏见》集中反映了作家本人的婚恋观。奥斯丁呼吁女性摆脱传统的买卖婚姻模式,倡导婚姻应以爱情为基础,但她并不否认经济因素在婚恋关系中的地位,从而形成并赞美“爱情第一,财富第二”的婚恋模式。同时,奥斯丁冲破世俗的樊笼,一反传统的男为教师女为学生的婚恋关系模式,将女性提升到与男性平等的地位,继而将两性之间的相互训导视为成功婚恋关系的基础。
关键词:简.奥斯丁 《傲慢与偏见》 婚恋观 婚恋模式 婚恋关系
恋爱婚姻,关系到女性一生的幸福,这是简.奥斯丁发自肺腑的慨叹。作为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女性作家,奥斯丁对当时女性在婚恋市场中的悲惨处境有着清醒的认识。奥斯丁作品的主要着眼点就在于恋爱和婚嫁,《傲慢与偏见》作为其代表作,其故事内核正是伊丽莎白五姐妹和邻家女孩是如何寻找如意郎君的,把当时英国中产阶层女性对于婚姻的期盼描绘得淋漓尽致,也折射出作家本人的婚恋观。在作品中,奥斯丁呼吁女性摆脱传统的买卖婚姻模式,倡导婚姻应以爱情为基础,同时她并不否认经济因素在婚恋关系中的地位,从而形成并赞美“爱情第一,财富第二”的婚恋模式。就男女在婚恋关系中的地位问题,奥斯丁冲破世俗的樊笼,一反传统的男为教师女为学生的婚恋关系模式,将女性提升到与男性平等的地位,继而将两性之间的相互训导视为成功婚恋关系的基础。
一.爱情第一,财富第二的婚恋模式
奥斯丁反对将婚姻看作是现实需求的考量,在她看来,爱情应该是婚姻的首要必备条件,没有爱情的婚姻是难以想象、令人无法容忍的。《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班内特是奥斯丁最钟爱的人物,在她的身上作家寄托了自己的婚恋理想。伊丽莎白将爱情看作婚姻的首要考虑,是独立于财产地位的一个先决条件,断然拒绝无爱婚姻。表兄柯林斯作为伊丽莎白父亲财产的继承人,若其父去世后完全有权利将她逐出家门,但是伊丽莎白断然拒绝他的求婚,只因为她清醒地意识到没有爱情的婚姻是毫无幸福可言的:“你不能让我幸福,而且我相信,我也绝不可能使你幸福。”【1】母亲对她千般唠叨百般威胁,也不足以改变她的心意。继而她又拒绝了年收入一万英镑、相貌英俊、举止潇洒的“如意郎君”达西的求婚,只因缺乏爱意:“你用尽一切办法,也不能打动我的心,叫我接受你的求婚,”“在天下的男人中我最不愿意和他结婚的人就是你。”这两次拒婚正是伊丽莎白爱情至上观念的体现,也折射了作家奥斯丁的爱情观,即爱情应为婚姻生活的基石。
同时奥斯丁通过塑造夏洛蒂、柯林斯这对务实情侣,批判了摈弃爱情、物质至上的传统婚姻观念。夏洛蒂是位有见识、有教养的中产阶层女性,但由于缺乏嫁妆,加之姿色平平,已经27岁仍待嫁闺中,眼看就要注定寄人篱下,孤独终老。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面对不学无术的柯林斯的求婚,她作出了现实的无奈选择,只为“给她自己安排了一个最可靠的储藏室,日后可以不致挨冻受饥。”对此,奥斯丁通过伊丽莎白的反应作出批判和嘲讽:“(伊丽莎白)听到这件事,不禁大为吃惊,连礼貌也不顾了,竟大声叫了起来:‘跟柯林斯先生订婚!亲爱的夏洛蒂,那怎么行!”继而在内心批评道:“夏洛蒂竟做了科林斯的妻子,这真是天下最丢人的事!她不仅为这样一个朋友的自取其辱、自贬身价而感到难受,而且她还十分确信的断定,她朋友拈的这个阄儿,决不会给她自己带来多大的幸福。”至此,我们应该清楚地了解爱情在奥斯丁眼中的无可替代的地位。
然而身为十八世纪理性主义传统的秉承者,奥斯丁并未忽视经济因素在婚恋关系中地位。在她看来,没有爱情的婚姻当然是不能考虑的,但没有财富做后盾的爱情也是难以为继的。作者在小说中开宗明义,“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为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直接将金钱和婚姻联系起来。小说中但凡涉及谈婚论嫁的人物,奥斯丁都会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他们的财产收入情况,于是我们从开始就知道彬格莱每年有四五千英镑的收入,达西收入逾万,柯林斯虽相对贫困,但钱途无量,由此可见财富是婚姻基础的理念是为奥斯丁所接受并肯定的。当费茨威廉向伊丽莎白暗示自己因为经济原因无法向心仪的女子(指伊丽莎白)求婚时,伊丽莎白对此务实态度并不厌烦,反而欣然接受。这向我们证实了两点,一是伊丽莎白(即作家本人)对于金钱重要性的认可,二是在婚姻问题上对于金钱的考量,不但是女性所必须面对的,即使是出生豪门的非长子也不能免俗。对于财富重要性认识的最为明显的例证,恰恰在于伊丽莎白对达西由恨到爱的转变。达西的信固然启动了这一转变,但真正的转折点在于参观达西庄园给她带来的心灵震撼。当她看到豪华气派的彭伯里庄园时,不禁后悔自己拒绝了达西的求婚,“我差点做了这里的女主人”,“在彭伯里当个主妇也真够美气的”,从此她对达西的感情开始温暖,也预示了他们最终的结合。此外我们还要看到作家对夏洛蒂态度的双重性,一方面她有点瞧不起夏洛蒂的务实主义,另一方面又认可她的精明,在书中为她安排了较舒适的可接受的幸福生活,正如评论家列奥.基尔什鲍姆所说:“夏洛蒂.科林斯的故事在《傲慢与偏见》中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严格的、毫不含糊的现实主义——是生活,而不是罗曼史。”[2]
在奥斯丁眼中,真正的幸福美满婚姻应建立在两情相悦基础上,应是爱情和金钱的完美结合。没有爱情的传统务实婚姻固然不足取,但完全不考虑经济基础的婚姻也是不能接受的。婚姻离不开财产,婚姻不是建立在纯粹爱情上的空中楼阁,爱情的最终结果是婚姻,而婚姻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既然要生活就离不开物质基础。作家这一婚恋观的形成,一方面受到英国中产阶层务实主义传统的影响,另一方面源于她本人的人生经历。聪明伶俐的奥斯丁终生未嫁,其实她并不乏追求者,但由于没有嫁妆,交往只能停留在友情层面。她曾接受过青梅竹马相互倾慕的年轻牧师哈里斯的求婚,但第二天她就翻悔了,因为哈里斯的处境与她憧憬的“和一个富有的丈夫安居在一栋华丽的住宅里”[3]的情景相距太远。正如David Cecil指出的,“虽说她并非沦为世俗观念的奴隶,但她认为完全忽視这一点是错误的。为了金钱结婚是错误的,但是完全没有金钱而结婚也是愚蠢的。”[4]endprint
二.男女平等、相互训导的婚恋关系
在奥斯丁所生活的18世纪英国,女性被视为智力低下的性别,毫无社会地位可言。当时的人们认为男女之间不可能平等,因为男性作为社会组织的立法者,天赋的理智自然多一些,这一点被视为考虑问题的总的基础。汉内.莫尔断言说,女性“不善长像男性那样归纳概括她们的思想,她们的头脑也不具备像男人们那样理解重大问题的能力”[5]。女性不仅是,而且应该是在智力上比男性低劣的,因此格里高利博士对任何一个可能因培养自己的智力因而违反了自然安排的女性,提出严肃警告,要求她们掩藏这个事实,“特别是要对男人们保密,因为男性通常都是以不怀好意的嫉妒的眼光看待有才华的、理解能力受到培养训练的妇女。”[6]对于这种传统观念,奥斯丁完全反对。在她的作品中,女性不仅具备才华,而且被允许大胆地展示才华,对异性产生无穷魅力。女性与男性完全处于平等地位,他们之间相互教育、相互提携进步,成为奥斯丁成功婚恋关系的关键。
《傲慢与偏见》中达西和伊丽莎白的恋爱婚姻恰恰反映了奥斯丁的理想。首先,他们的结合是爱情与财富的完美对接,其次,他们的结合是建立在智力相当的平等对话基础上的。吸引达西的并不仅仅在于伊丽莎白的美丽可人,更在于她的聪慧头脑、机敏谈吐,而对伊丽莎白产生吸引力的不只是达西的财富和玉树临风的风度仪表,还有他的善良和睿智。小说进而将两人的婚恋过程描述为相互训导、相互提升的过程。通过与达西的谈话和交往,伊丽莎白逐渐意识到自己所怀有的偏见,不断扭转自己的偏颇,最终看清了韦翰的丑恶和达西的美好,欣喜地走进美满婚姻的殿堂。而这一相互训导过程对于达西更是意义非凡,伊丽莎白当初对他的拒绝,着实给他上了有生以来最为深刻的一课,正如他后来向伊丽莎白承认的:“你教训了我一顿,开头真有些受不了了,但却受益匪浅。你把我恰如其分地羞辱了一番。我当初向你求婚,满以为你一定会答应我。你使我明白过来,我既然认定有位姑娘值得我去博得她的欢心,那就绝不应该自命不凡地去取悦她。”遭到拒绝的他,不断地以伊丽莎白的指责来警醒自己以求改正,最后终于有机会对伊丽莎白说;“我改正了你指责我的那些缺点。”达西这一接受教训的过程几乎贯穿小说的始末,正如评论家Paula Marantz Cohen指出的,“达西受教育是小说的重心所在,而伊丽莎白则处在训导他的最佳位置上。”[7]
作为婚恋中相互训导关系的反例,奥斯丁塑造了班内特夫妇这一对智力不对等、无法进行有效沟通的传统夫妇。班内特先生早年间因为贪恋青春美貌,娶了智力贫乏、不学无术、喜怒无常的班内特太太,“以致结婚不久,他对太太的深挚的情意便完结了。夫妇之间的互敬互爱和推心置腹,都永远消失得无影无踪;他对于家庭幸福的理想也完全给推翻了。”对于由于自己的冒失而招来的不幸婚姻,如果班内特先生能采取积极手段,适当运用自己的才华,对妻子加以训导,也可以提升扩展其见识,而不至于任凭其愚昧粗俗与日俱增,继而保全整个家庭和儿女们的体面。然而不幸的是,“说到他太太,除了她的无知和愚昧倒可以供他开心作乐之外,他对她就再也没有别的恩情了”。恰恰是班内特先生的缺少责任感和玩世不恭,使得他的婚姻陷入泥沼,在班内特太太粗鄙典范的带动下,三个小女儿显得愚蠢的可悲,进而威胁伤害到吉英和伊麗莎白的恋爱婚姻。奥斯丁借伊丽莎白之口,对这种失败婚姻加以批评:“倘若叫伊丽莎白根据她自己家庭的情形,来说一说什么叫做婚姻的幸福,什么叫做家庭的乐趣,那她一定说不出好话来”,“伊丽莎白并不是看不出父亲这方面的缺德”,“说到不美满婚姻给儿女们带来的不利,她从前绝没有像现在体验得这样深刻;再说,父亲的才能使用不当因而造成种种害处,这一点她从没有像现在这样看得透彻。”
作为奥斯丁代表作的《傲慢与偏见》,借几对夫妇情侣的婚恋故事,集中展现了作家本人的婚恋观:爱情是美满婚姻的必不可少的基石,经济条件的重要性也不可低估,伊丽莎白和达西被塑造为理想婚姻的典范,是爱情与财富的结合;同时,作家反对传统对于女性智力的质疑,将女性提升到与男性智力平等的地位,提出成功的婚恋关系应以男女智力平等、相互训导、相互提点为基础,而缺少这一基础的婚恋关系,必将像班内特夫妇的婚姻家庭生活那样,走向闹剧甚至是悲剧。
参考文献
【1】除特别标注外,文中所有引文均出自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王科一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2】【5】【6】朱虹选编.《奥斯丁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3】【4】Lefroy Helen .《简.奥斯丁》【M】.木点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7】PaulaMarantzCohen.Jane Austens Rejection of Rousseau:A Novelistic and Feminist Initiation【J】.Papers o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Ajournal for Scholars and Critics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1994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