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语言、材料到精神境界
——杨冬白教授谈创作心得

2017-10-23杨冬白

上海视觉 2017年1期
关键词:酸洗雕塑创作

杨冬白

(图一)

从事雕塑创作三十多年,直到现在我还会自问——何为雕塑?为何做雕塑?雕塑的价值如何?雕塑的语言、形态、内质、意境是什么?其人文精神如何寄托表达?这是我经常在思考的问题。

当在海外游历了十多年,回到了祖国时,我已慢慢地静下来,体验属于我们的传统积淀和文化语境,从而再认识自己的创作和现实生活的内涵。在这个创作-实践-思考-再认识的过程中的自省是很有意义的。

1984年我的作品

《饮水的熊》(图一) 获得了第六届全国美展雕塑金奖。今天看起来可能觉得只是好看、好玩,但这是我当年对雕塑的造型语言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探索的结果。特别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的艺术语境中,很多雕塑艺术家的作品,重视的是政治层面意义与唯学院派形式风格。而

《饮水的熊》完全出于对雕塑与心理之间关系的研究,它的纯粹可能就使作品从那个时代政治、唯学院派框架中跳脱出来,用虚实相映的抽象语言来表达一种艺术的感受,因此有幸进入了中国的现当代雕塑史。

在日本求学期间我主要从事材料研究。首先是“玩”火——尝试把石头、陶全部熔化——这个过程持续“玩”了大概三四年。当时东京艺术大学给予我比较宽裕的研究条件,我试着熔化花岗岩,让它变成像玻璃釉一样。烧制过程要持续一两个星期,我在关注要烧多久才能使这个石头裂开,烧着的时候,花岗岩会变成什么形态(固态还是液态)。那段时间的研究,使我对材料的性状、物理变化有了比较充分的理解。

(图二)

近期我在反思,之前得奖似乎是在依托于一种语言的形式设计感觉,而做雕塑艺术就有更深层的艺术表达,这种思考是潜移默化的。以前认为只要把这造型,空间,形态解决好,就是一件雕塑作品,现在看来雕塑艺术就不仅如此,如果把当代艺术的概念模糊了,雕塑就会被挤压,它表现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小。在一定的空间里,在历史悠久的艺术表现形式中,雕塑的内涵如何充分地被表现出来,是我们现在要很好地思考的问题。

对于石材与陶熔化的研究,启发我做了一系列名为

(图三)

《听得见火的呼吸声的石头》(图二)的作品。 之后被学校推荐去参加一个国际陶雕交流,我代表的是亚洲雕塑家。我在一个月内做了一套高度1.7米的组合作品,红色和蓝色都是出窑后再经手工烧制,作品表面呈现出鲜艳的釉变色。这套作品震惊了日本的陶瓷机构,他们表示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制法(图三)。

(图四)

回国后,我进入上海油雕院,参加了上海市重大历史文脉主题创作。我想从普通人的生活线索中挖掘素材,希望找到一种平实却动人,反映时代感的要素。我创作的作品反映了上海七十年代市民的需求,也是全国人民所向往的家庭摆设—— “三转一响”——上海手表、永久凤凰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是以最具代表性的平常物件来纪念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图四)。

(图五)

2011-2015年间,我做的一个系列作品

《烟云供养》(图五)。

(图六)

烟云是水汽和空气,它们是自然环境中生成的。这一组顶着山,山下面是一个空间,也可以说是“生命”,还可以认为它是在山下的一个空间载体。它是我几十年都在研究的一个主题——怎样用虚拟的手法表现实在的物体,用实在的形体表现虚无的空间。虚与实是中国的古典美学的探索和哲学思想的体现,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对它们的理解也映射在作品之中,从而使作品有了更高远的境界和由内而外的透现。

《移山系列》是比较近期的作品。这组山水画卷,由琉璃制作,6.5米长。琉璃是我长期以来喜欢的一种材料,材料本身很美,作品的寓意和型都易被忽视;或者说雕塑用琉璃做,观众对作品的关注容易因琉璃的秀气妖媚而转移(图六)。

我做的这批作品尽量把材质的秀美压下去,提炼内涵与控制提升是创作时考虑的比较多的。作品背面很剔透,以表现琉璃的唯美性是一组,另一组是感悟传统绘画的精神之后,再以我的语言寻找某种聚焦点,这种聚焦点在之后,会慢慢弥漫扩散出去。

李乾煜《时间抖了一下》200cm×50cm×40cm

山水,在中国传统中,历来承载着文人的内心独白与精神寄托,体现着他们对理想家园的追寻,对苍茫境界的求索。在我看来,无论是“悠然见南山”的淡然还是“念天地之悠悠”的空旷独立,融山水之博大的精神所在,正是我们具有土性色彩的民族与生俱来的天性感悟。我所创作的山水空间或许是基于体验传统山水画外的感动与旷达,对自然中万物有灵的感怀。山水是大自然的本体,能唤起“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自身意识形态的超然解惑(图七)。

(图七)

每个艺术家在创作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有些很细腻,也很写意;有些充满了浪漫气息。我一直比较自我地在做探究, “材质”“ 物质”“ 作品”“精神”,这些表征到底是什么关系?我觉得形的表达是一个方面,艺术家在某个过程之间要知道自己的特性,要了解自我,有什么特长,自省内心诉求和现实关照,做到把控自己、掌握自己则是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这是一个实现自我和超我之间的重要关系,也是一种艺术常态(图八)。

(图八)

冯都通

陈道道

陈嵘《新人文宋》纸张印刷媒介:海报客户:汉仪字库

傅春禹《日常重释场景一》雕塑、钢材80cm×130cm

王红江《船长三号浦江游船船型设计》47cm×20cm×20cm

2016数字化营造工作坊《休闲亭》80cm×60cm×40cm老师团队:黄维达、庄艳、李悦、Brian教授、Kimo教授(华盛顿大学)学生团队:陈瞳、胡佳佳、刘乙、孙亚婕、王水静、熊俊儒、张楚欧、朱鸣镝

泥稿

蒋铁骊《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六祖慧能造像树脂

秦岭《夏山》铸造、酸洗、喷沙、打磨

秦岭《云山》铸造、酸洗、喷沙、打磨

秦岭《云II》铸造、酸洗、喷沙、打磨100cm×55cm×15cm

秦岭《小松》铸造、酸洗、喷沙、打磨98cm×40cm×15cm

秦岭《拾水Ⅶ》铸造、酸洗、喷沙、打磨56cm×29cm×12cm

李桑《“归·谧”之二》(项圈)纯银首饰21cm×18cm×3.5cm

王琳《六个月的妖精天马行空》雕塑创作石土8cm

土风《双面No.2》

胡介鸣《向上向上》

赵坤《森林之灵》

陈彤《观音阁》(独乐寺)金丝楠木82cm×66cm×72cm

杨冬白雕塑

傅春禹《日常重释场景一》雕塑钢材130cm×80cm

林森《太晚了》树脂78cm×57cm×53cm悬空的人,惊慌的脸,推出的手,到底是来得太晚还是走得太迟;到底是人太惊慌还是手足无措其实并不重要,仅仅一场荒诞而已。

薛吕《天使在等待14》玻璃200cm

李遊宇《冰河系列—— 雪融》瓷板画陶瓷80cm×140cm

李遊宇《罐子青花松果》汉光瓷60cm×45cm

刘颖睿

刘颖睿

许润辉《空谷幽兰》陶瓷作品

李立宏《MaDonald's-china-修复》陶瓷、石膏、铁45cm×12.5cm×36cm

李立宏《Apple-china-修复》陶瓷、石膏、铁38cm×42cm×48cm

祁和亮《瓷艺》

祁和亮《瓷艺》

解强

张明《走过四季》纸本 工笔重彩185cm×185cm

猜你喜欢

酸洗雕塑创作
SA80酸分析仪在不锈钢酸洗过程中的应用
冷轧酸洗模型研究及应用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铌钨合金表面酸洗工艺研究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大足区取缔非法电镀酸洗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