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东北抗联精神
——忆老省长陈雷
2017-10-23吴援朝
吴援朝
黑龙江省工艺美术协会
永远的东北抗联精神——忆老省长陈雷
吴援朝
黑龙江省工艺美术协会
陈雷夫妇在伊春林区
2017年10月25日是黑龙江省原省长陈雷诞辰100周年。他去世十多年了,在黑龙江人的心中仍有挥之不去的记忆。对我来说,既有对革命前辈的深深怀念,更有亦师亦父亦友的浓浓情意,因为我曾两次在陈雷身边工作。这段经历使我终身受益。
1983年,陈雷省长亲自交给我一项任务,起草《北满根据地建设与辽沈战役的胜利》。他对我说:“这是陈云同志指示,让我们这些老同志抓紧写一点回忆文章。”为此,我查阅了大量关于东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历史资料,并向他请教了许多当年的斗争经历,前后大概用了半年时间。这一过程使我自然对陈雷的身世有了进一步了解。
一
1917年10月25日,陈雷出生于黑龙江省桦川县一个风景秀美的小乡村。陈雷小时候,祖父告诉他:“我们家是从山东登州福山县逃荒,一路向北,走到了黑龙江桦川县安业区东火龙沟万宝山屯,才算定居下来。”陈雷的记忆力超强,回忆起童年,他有这样的描述:我的家乡是一个群山环抱的村庄,群山之上是茂密的森林。夏季青山如画,条条小溪流水潺潺,向北汇入奔腾滚滚的松花江中。冬季大雪漫山,獐狍野鹿,东奔西驰。乡里人赶着马拉的爬犁上山伐木、打猎,每次都是满载而归。难怪闯关东的人都说这地方好。
好景不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大好山河易主人,处处干戈断路人”(《陈雷自书诗词选》),东北人民陷入水深火热的痛苦深渊。那时,刚满15岁的陈雷在佳木斯桦川中学读书,就参加了张耕野(中共地下党员、后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组织的读书会,开始走上革命道路。1936年2月,在白色恐怖中他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冬天,陈雷陪同中共北满省委书记冯仲云在佳木斯巡视党的地下工作,并派人把冯书记安全送到鹤岗。1937年秋,中共北满省委决定任命陈雷为佳木斯地下党组织负责人。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以佳木斯为中心的松花江下游一带,游击队和各种群众组织的抗日活动,频频打击日伪军,大有使其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势。
三支队沿呼玛河东下,连续进攻和破坏多处日伪金矿,均未遭到敌人强烈抵抗。胜利冲淡了应有的警惕性。这时日军与其率领的“讨伐队”已偷偷隐蔽在库楚河附近的山谷里,对三支队设下了三面埋伏。当埋伏在北面山峰的敌人突然响起密集枪声,战士们放在山口草地上的战马刹那间全部惊逃失散,冲出山口奔向库楚河大草甸子。敌人火力很猛烈,陈雷负伤了,子弹打中他的右手腕,动脉被打断,鲜血直喷。陈雷立即用左手指掐住伤口,用纱布缠上,血总算止住了。就在这时,敌人的子弹,又打在陈雷的后颈部,险些击中头颅的致命处。王明贵赶紧挟着他向南山坡转移,在一棵大树下隐蔽。在王明贵的指挥下,战士们顽强打退了敌人数次冲锋,敌人始终未能冲下山来。
这场残酷的战斗一直打到日落天黑。为了保存力量,王明贵与陈雷商量必须立即突围。在突围过程中,王明贵率领20多人曾三次与敌人遭遇,最后终于到了呼玛县黑龙江边,在此过江进入苏联境内。这时的三支队仅有11人幸存。陈雷住进苏军远东红军陆军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给他做手术的苏联少校外科医生,拿着取出的弹头对他说:“送给你留个纪念吧!”就是这粒弹头,陈雷一直保存了许多年,直到“文革”抄家丢失了。
二
1945年,欧洲战场的胜利影响到东方战场出现了大逆转。8月9日苏联对日宣战,158万苏军进攻日本关东军,不到一个月的战斗中击毙日军8.3万人,俘虏日军60万人。八十八旅配合苏联红军立下赫赫战功,由他们提供的日军在边境线上防御工事地图和各种情报发至苏军一线作战队伍连以上军官手中每人一册。苏联远东军总司令阿巴纳辛克大将曾对周保中旅长说:“感谢你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宝贵情报,佩服中国的英雄们。”
日本投降后,八十八旅配合苏军迅速占领东北60余座重点城镇,收缴日伪军武器装备,消灭日伪残余势力。1945年9月中旬,由彭真、陈云、伍修权等人组成的东北局到达沈阳后,首先听取了周保中、李兆麟、冯仲云等同志的汇报,标志着东北抗联与党中央接上了关系。不久,党中央从延安派来大批干部先后到达东北各地。王鹤寿、范式人、叶长庚、赵德尊等到达北安,组建了黑龙江省委,决定成立几个中心县委。陈雷任绥化中心县委书记兼省人民自卫军龙南纵队政委,负责绥化、庆安、铁力、望奎等县工作。他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干净利落地除掉了绥化城里与土匪勾结干尽坏事而民愤极大的恶霸地主“常八爷”,震动了整个县城,群众拍手称快。但这个行动事先没有通报苏军驻绥化卫戍司令部代司令道尔任科夫上校(因常八爷私通苏军翻译官,怕走漏风声),他大发雷霆,声言要赶县委干部出城。陈雷连夜赶到哈尔滨向李兆麟汇报,李兆麟带着陈雷向苏军少将懦拉夫列夫反映上述情况。三天后,苏军就把绥化那个代司令撤职押走了。
1945年11月,陈云从沈阳来到哈尔滨,主持北满分局工作,亲自指挥剿匪、土改、支援前线,为的是把北满建设成为全东北大后方和最巩固的根据地。1948年11月,辽沈战役胜利后,东北全境解放,大批干部随军南下。黑龙江省委从北安迁至齐齐哈尔,张启龙任省委书记,赵德尊任副书记,陈雷任省委秘书长兼省工会主席、团省委书记。他经常回忆这段朝气蓬勃的工作日子:“那时,省委机关的同志,从领导到一般干部,都保持着我们党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省委只有一辆旧吉普车,给书记和副书记轮流使用,其他同志都是步行上班,下乡时背上行李就走。同志们没有任何怨言,没有一个人叫苦,也没有人为待遇高低争吵闹情绪。大家一心一意为革命工作,为建立新中国做贡献。同志们以艰苦为荣,以贪图享乐为耻。那种精神风貌,每逢回忆起来都让我感慨不已!”
1949年7月下旬,全国总工会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东北地区出席会议的代表在东北总工会主席宋平带领下,乘火车到北平,住在西单大街路西一条小胡同里的花园饭店。会议由李立三(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组织学习和讨论。8月初的一天,会议通知与会代表下午3点集合,坐上一辆大汽车,到达北京饭店,被安排在一个大餐厅等候。傍晚时分,进来了十几名警卫人员,不大工夫,中央领导同志来了!原来是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林伯渠、李富春等同志,大厅里立即响起热烈掌声。
毛主席身材魁梧,大步走来,刘少奇、周恩来等紧跟在后。毛主席微笑着向大家招手致意。陈雷第一次见到伟大领袖,回想艰苦的抗日战争年代里,东北抗联与中央失去联系,无时无刻不想念延安、想念党中央、想念毛主席,今天终于见到了毛主席,见到了党中央这么多领导同志,离得这么近,看得这么真切,他的心情无比激动。
晚宴时,一些曾在延安工作过的同志都到毛主席那一桌去敬酒。陈雷恰好坐在毛主席身后席位上。时任大连市工会主席的沈策用手捅捅他说:“走,咱们也给毛主席敬酒去!”于是他俩便走到毛主席跟前,恭敬地敬上一杯酒说:“祝毛主席身体健康!”毛主席高兴地同他们握手,说:“谢谢你们!”此后,陈雷多次赴北京开会,见到毛主席,聆听毛主席的讲话。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雷任黑龙江省政府副主席,1952年任主席,那年他34岁。1954年松江、龙江两省合并重组黑龙江省,陈雷任省委常委、基建工业部部长,1958年任副省长,主持省政府常务工作,直到1966年8月。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陈雷不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是累,像一匹驰骋塞北的战马,踏遍了黑龙江4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国家“一五”期间苏联援助156个项目中有22个项目落户黑龙江,他深入到这些骨干企业的建设工地一线指挥;闻名全国工业战线几十年的先进典型——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马恒昌小组,正是他最早发现并培育起来的。1958年3月,他带领工作组到国营庆华工具厂、建华机械厂、华安机械厂等企业蹲点,集聚大家智慧,总结出工人参加管理、改善干群关系、提高企业生产效益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经验,上报省委,并进而呈报中央,得到了毛主席肯定,在全国推广。使他最难忘的,还是全力支援大庆油田建设的一幕幕往事。
1960年元旦过后,寒风凛冽,大雪纷扬,两台苏式吉普车迎风披雪驶向萨尔图葡萄花区。车里坐着省长李范五,副省长兼经委主任陈雷。一阵阵寒风透过车缝钻入,尽管他们穿着军大衣,戴着狗皮帽子,仍感到凉意。到了葡萄花,松辽石油勘探局党委书记李荆和、探区党委书记关耀家陪同他们参观正在出油的三个井台。陈雷第一次见到黑黝黝的石油喷涌而出,眼睛湿润了,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黑龙江省委全力以赴支援大庆石油会战,在1959年9月就已经开始,省委决定成立支援大庆石油会战领导小组,用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的话说:“把这个领导机构作为支援大庆石油工业基地的政治部和后勤部。”省委常务书记强晓初任组长,陈雷和吕其恩(哈尔滨市长)、于杰(嫩江地区专员)任副组长。在茫茫荒原上建设起一个现代化石油工业基地,谈何容易。筑路、盖房、电力供应、工业用水、物资运输、安置转业官兵,每一项具体工作都必须又快又好去落实,就像打仗一样,来不得半点马虎大意,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遭受自然灾害处于困难时期,因粮食不足直接影响几万人的大会战。省委召开常委会想办法,杨易辰(主管财贸、粮食副省长)、陈雷合计提出:“就全国而言,粮食虽缺,但石油更缺。宁可我们自己挨饿,也要解决石油工人的吃饭问题。”就这样,黑龙江人紧衣缩食,从省委做起限粮节餐,省市直属机关食堂里一度全是高粱米饭、酱油汤,把省下来的面粉、蔬菜运往大庆。
1960年3月9日,薄一波副总理在中南海召开会议,听取石油部副部长康世恩和黑龙江省副省长陈雷的工作汇报。最后,薄老强调两条:一是毛主席和党中央对大庆油田的关心,二是充分肯定了黑龙江省支援大庆石油会战的做法。
在随后发生的文化大革命中,陈雷是黑龙江省第一批被打倒的“走资派”,1966年10月被关进省公安厅监狱,随后不久他的夫人李敏(时任哈尔滨第一工具厂党委书记)也被关进同一个监狱,却不能见面。8年后的1975年,陈雷强忍着病痛柱着拐杖走出监狱,双腿迈不动步,说话也不清楚,还被送到哈尔滨轴承厂生产车间劳动改造。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他终获自由,到省建委当主任。1977年12月担任省革命委员会第一副主任。1979年任省长。那年,邓小平在北京会见杨易辰、李力安、陈雷等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切地询问陈雷年龄,陈雷回答62岁了,邓小平不由说道:“有点可惜喽。”
陈雷并不觉得自己已到暮年。他常说一句话:“要把被四人帮耽误的时间追回来。”他任省长的6年,正值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时期。他坚持抓住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项目,且一抓到底。他一手抓国家重点工程,大庆30万吨乙烯(当时在全国率先开工的同类工程,唯有大庆)工程进展,一个月至少与省建委、计委的同志跑一趟大庆,检查督办建筑工程、设备安装、工艺管线、铁路公路、引进设备、投资完成等实际情况。1982年6月21日,陈雷向省委常委会汇报后,以省委省政府文件向党中央国务院呈报了《检查大庆乙烯工程进展情况的汇报》,得到了国务院领导同志好评。另一方面,抓的是以糖、乳、涤纶、亚麻为重点的地方工业项目,改变黑龙江省“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的产业结构弊端。
1986年,已卸任省长职务的陈雷,应邀出席哈尔滨松花江公路大桥合拢现场并讲话:“在松花江上建设一座现代化公路桥梁,是全省3700万人民多少年来的心愿,你们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战胜了三年三次大洪水,在高寒地区创造了冬季施工的新经验,坚持科学建桥,高速建桥,安全建桥,创造了提前合拢的全优工程,为美丽的哈尔滨增添了壮丽一景”,深深打动了在场的建设者,不少人落泪了,陈雷也落泪了。工程总指挥、省交通厅主要负责人卢景泰告诉记者:这是陈省长亲自抓的重点工程,几十次来工地现场指导,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去努力奋斗。大桥通车那天,桥头上立起的陈雷书写的牌匾“松花江公路大桥”七个大字遒劲夺目。这个大桥成为哈尔滨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快速发展的标志之一。
陈雷石刻《铁骨忠魂》
四
陈雷一生挚爱书法和诗词。早在1983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首次出版陈雷诗抄《露营集》。待到1989年8月再次修订发行时,引起广大读者关注。著名文学评论家毛大凤、贾非、季夫等人评论说,这是一曲火焰般燃烧着的爱国主义激情战歌,是一部纵观十四年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诗史。《露营集》辑录了百余篇旧体诗,以七言四句的《九月》开篇:“北国天低蔽战云,鸱鸮号叫泣烟尘。”一直写到抗战胜利:“胜败似须逢九月,艰难奋斗十四春。”书中涉及重大历史事件与重大战役约40次以上,有讴歌抗日将领的长诗《赵尚志将军之歌》,也有描绘老交通员的《老乾姜之歌》:“搭座帽儿山,自在路云天。一见老头子,山河亦腾欢。”有以白描直朴的手法炼成的佳句,如《从军行》:“人赏苍穹阔,马驰古道荒。国人同命运,异地亦家乡。”又如《关山秋月》:“松谷水潺潺,群峰争摩天。溪流径自去,征人不知还。”更有经历了战斗过后以丰富的感受追忆的全过程,如《库楚河突围》,开头写道:“日淡影近午,天晴雪凄迷。汗水湿衣衬,冰雪上眉须。”接着写:“烽火鏖战日,何以暮来迟。几番冲杀过,战友亦见稀。”“敌踏雪吱叫,又传几声镝。手握枪支紧,射击待近夷。”这种战斗场面的诗篇,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
这些血与火铸成的诗句,如果不是亲身经历过浴血奋战的惨烈斗争,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的。从这种意义上讲,陈雷以蔚然磅礴之势和乐观主义情操,以旧体诗形式再现东北抗联可歌可泣的斗争画面,把东北抗战的史诗和抗联队伍的神韵烙印到自己生命之中。正是他在战争年代的积累和辛勤创作,以其“雄豪悲壮,真淳自然”的艺术价值,填补了这个时期东北在中国当代文学诗词园地的空白。应当说,这是留给后代具有史料性的艺术珍品和文学财富。
1988年6月,黑龙江美术出版社为陈雷出版了一册诗书合璧的作品选,作品以陈雷自书抗联时期的诗篇为主,笔墨交融,笔随意行,不但振颤着诗的亢奋豪迈节律,而且蕴含着书法的恢宏大度、嵬然磅礴。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为本卷题写书名,著名诗人臧克家亦欣然命笔,题句赞道:“笔底春雷动地来。”
陈雷与本文作者在飞机上
陈雷与谷牧(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是老朋友,曾在一起谈诗论艺。谷牧亲贺《陈雷自书诗词选》出版问世,并抽暇为此书作序。
1988年末,71岁的陈雷辞去省顾问委员会主任职务,开始了晚年退休生活,专心致力于提高书法技艺。对于慕名求字者几乎是有求必应。夏日里,屋内没有空调,他穿着一件洗旧了的背心,写起字来汗水直流。其实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把书法当成一种运动和修养。他说过:“我写一幅字确实不容易,但人家张口求字更不容易,既然喜欢你的字,哪有不应的道理。”
1989年5月,陈雷应邀赴日本东京成功举办个人书法展。日本艺术院书界元老对他的书道评价很高。开幕式上,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文化参赞章金树说:“陈雷同志是中国政界要人中的书法家,建国后第一位在日本举办书法展的高级干部。这是中日交流的一件大事。”
2006年12月初,我再次去看望病危中的陈雷。他已经不能说话了,轻轻拉着我的手,苍老的眼眶里噙着泪花。也许我知道他想说什么。这位在黑龙江奋斗与奉献了一生的老人,深深爱着这片神奇的土地和善良的人民。
2006年12月6日,陈雷在哈尔滨辞世,走完了90年曲折坎坷的传奇人生。他曾是第一、三、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党的十二大代表,十二届中央委员,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这些年,陈雷曾生活过的小院鞍山街11号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年过九旬的李敏,把小院另一位领导同志腾出来的住宅(省里特批)装饰成东北抗联纪念室,几个房间挂满了当年东北抗日联军英雄烈士的画像及事迹,还有李兆麟等人创作的《露营之歌》等革命歌曲。她组织了一支由抗联后代和志愿者组成的抗联宣传小分队,经常深入到农场、县乡和革命老区进行演出活动,深受群众欢迎。
最醒目的是陈雷生前精心雕刻的几十块石板。他先是在宣纸上写出一副书法,再用浆糊贴在磨好的黑色石板上,等干后就开凿。那时还没有电动刻刀,只能用锤子和凿子。陈雷和身边工作人员花费了十余年的功夫,直到小院墙壁上布满了各种形状的雕刻石板,老人家才肯罢休。这些石刻的书法作品中篆、隶、楷、行、草诸体俱全,一锤一凿既展示了他的书法艺术,又生动体现了他那强大坦荡的内心世界。
这是何等的毅力,何等的精神。这就是东北抗联精神。
2017年4月召开的黑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张庆伟的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要弘扬东北抗联精神。这是第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向全省党员和人民发出的庄严号召。倘若陈雷听到了这个消息,一定会含笑九泉。
我想,这是对陈雷老省长最好的缅怀和纪念。
责任编辑/崔金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