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文论思想浅析
2017-10-22张馨元
张馨元
摘 要:傅斯年先生曾多次阐述自己关于文学创作的观点。 他认为, 文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并且文学的演变革新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傅斯年既抵制全盘照搬的复古主义, 也反对割断传统。傅斯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 能够较为客观、辨证的看待文学本身所具有的规律性特征, 自觉尊重文学的发展演变, 在当时是十分可贵的。
关键词:傅斯年;文学;创作;新文学革命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6-0017-01
一、前言
傅斯年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学者。新文化运动时期, 他追随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人, 投身新文化, 成为一名勇猛斗士。 他在这一时期的著述甚丰,涉及到新文化运动的诸多方面。
他曾多次在论著中阐述自己关于文学创作的基本观点, 阐发了自己在五四新文学革命大潮中的文学主张, 从理论上指出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本文只就其文学理论观念方面的主张, 加以梳理分析, 以期探寻他在那个时代文学理论观念的脉络思绪。
二、文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傅斯年先生认为:文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并且文学的演变革新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趋势呢? 他从四个方面加以论证。
(一)从文学的社会属性来说
他给文学界说定义为:“文学者, 群类精神上之出产品, 而表以文字者也” ,“文学之内情本为精神上之出产品”,文学是“精神上出产品之一”,“ 他若政治、社会风俗、学术等”, 也都是精神上出产品, 所以文学与政治社会风俗、学术等, 同出于一源, “易言之, 即政治社会风俗学术等之性质皆为可变者, 文学亦应为可变者。政治社会风俗学术等为时势所迫概行变迁, 则文学亦应随之以变迁, 不容独自保守也。”
他进而推论说,“今日中国之政治社会风俗学术等皆为时势所挟大经变化”, 因此,“ 文学一物, 不容不变”。
(二)从文学的基本功能来说
傅斯年认为,“文学之用, 在所以宣达心意”,他所说的“心意” 是“一人对于政治社会风俗学术等一切心外景象所起之心识作用也。”也就是说, 文学是用来宣示、表达作者受社会生活的影响而产生的思想、认识与情感的。既然“政治、社会风俗学术等一切心外景象俱随时变迁”,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变化, 那么,“ 今人之心意, 自不能与古人同”, 文学所反映的内容, 也便必然与过去的文学发生变化。
(三)从文学的本质来说
傅斯年认为, 文学既为精神上之出产品, 则精神为“母”,文学为“子” 也, “子生于母自应具其特质”。而“精神生活本有创造之力。故其现于文学而为文学之精神也, 则为不居的而非常住的, 无尽的而非有止的, 创造的而非继续的”。“文学之所以心趋势而革新, 是其从母体中带来的这种创造之力”所决定的。
(四)从中国文学的发展史来说
傅斯年借助钟荣刘勰等古代名家之成说, 再加上自己对隋唐宋元明清文学史研究之心得, 对中国古典文学發展的过程作了一个概括的总结, 从而得出结论:“ 旷观此千年中, 变古者大开风流, 久有旧者每况愈下”。“泛察中国文学升降之历史, 而知变古者恒居上乘,循古者必成文弊”。由于上述这些缘由,便不难看出, 文学变革已成为时代所趋之潮流, 傅斯年引《易经》的话说:“易曰` 章之时义大矣哉' , 变动不居, 推陈出新, 今虽无人提唱, 文学革命, 而时势要求, 终不能自已也。”
三、对传统文学应该进行批判
在傅斯年的论著中, 他很少或根本不使用“传统文学”这一概念, 而是用“古典文学”一词。至于为什么用“古典文学”泛指传统文学, 他没作具体解释, 笔者以为, 他大概是得之于陈独秀。陈独秀曾说过:“行文不必禁止用典, 惟彼古典主义, 乃为典所用, 而非用典也, 是以薄之耳”。傅斯年对陈氏这个说法,大为称赞, 谓这种说法是“诚深得其情之言也”。他也正是由这里入手, 对中国传统文学, 即古典主义的文学, 进行批判的。他认为, 传统文学的弊病可从其文章的成因中得以发现。
第一,先秦诸子“动引古人, 凡所持论, 必谓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是为了“求证以信人,取喻以足理”。
汉代之后, 辞赋之体盛,“ 虽具环玮之才, 而乏精密之思” ,“义少文多”,多“ 敷枝叶之辞”。于是“利用事类之含胡, 以为进退申缩之地,利用事类之炜烨,以为引人入之方”。这是古典文学上第一个弊病。
第二,两汉以来, 汉学兴起, 从而影响到文学创作。
“两汉章句之儒, 传于记诵, 贫于性情”,因此, 在写文章时, 人们便“炫其所长, 藏其所短。引古人之言以为重, 取古人之事以相成。”于是通篇都是古人之言, 古人之事,“乃成堆砌之体”。这是古典文学的第二个弊病。
第三,魏晋以来,“ 浮夸流为妄言”,无论记述什么事情, “无顾于实事”如何,“但取材于成言”,使用套话成语, 例如, 本来是“ 克敌未竟”,却用套语论之曰:“斩俘部众, 以万万计” 。
这种“为古人所用, 而不能用古人”的写作方法,形成了一种坏风气,即“ 不作直言, 全以古事代替之”,这是古典文学的第三个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