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而为
2017-10-22姜玉桂
姜玉桂
昆明湖畔,玉泉山下,北京的西郊,园林棋布,高校林立。笔者上大学时,刚刚进入新世纪,这里已经有了现代都市的模样,老教授们常会不经意间泄露,“这儿以前可都是成片的稻田,去市里那叫进城。”如今,西郊早已被纳入北京城市核心区,发展一日千里,也再没听见进城一说了。直到近日,笔者才进一步了解到,这里过去不仅稻香鱼肥,而且种植的水稻——京西稻更是赫赫有名,曾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由皇帝栽种,供皇家专用的“御稻”。
都说事物发展的轨迹往往是螺旋上升的,那么在北京,旋转的速度可能更快一些。2000年前后,由于城市扩建,规模一度达近10万亩的京西稻,在数年间锐减至不足2000亩。幸运的是,当地政府很快意识到,农耕文化、稻田湿地对现代都市的重要意义。在做了大量基础工作之后,2011年,京西稻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建成。2014年,北京市海淀区农村工作委员会又正式提出要保护性发展京西稻,并规划适度扩大京西稻种植规模,打造一个融农业、旅游、文创于一体的高端农业平台。如今,京西稻已经被列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成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由于品质好、面积小,即便在北京本地市场,京西稻也很难买到,由它衍生而來的节日经济则更为火爆。短短几年,京西稻由濒临消失殆尽,发展成为海淀的一个知名品牌,并不断扩大品牌效应和生态功能。京西稻的发展轨迹,甩出了一个漂亮的弧线。
京西稻的独特性或许难以复制,但它的发展轨迹却有助于我们对农业发展趋势的认识。当前,我们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消费需求为导向,谈的就是农业发展要顺应趋势。需求为导向,就意味着需求之变即为发展所趋。当下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需求变化或者说升级,对农产品的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挖掘农业的生态供给等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一趋势的判断显然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但在具体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个人看来,却有可能并不正确甚至有脱离实际之嫌。一些搞农业的朋友抱怨,文件上说的道理、专家学者谈的观点,对指导自己生产经营没有太大意义,都说人们已经从过去追求吃得饱变为追求吃得好、吃得健康,都说要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自己花了本钱来做绿色优质农产品,结果却卖不上价。
事实上,在信息难以及时对称的市场里,优质不优价也算不上稀罕事,但不可能持续太久。而且既然是趋势,优质农产品的市场开发也需要一定时间。这时候最需要的可能就是坚持。知易行难,往往就是因为行百里者半九十。
此外,中国的市场很大,各地发展的程度也不一样。北京有它的特殊性,很多地方可能跟不上它的转身速度,却应该从中看到风吹的方向。市场如战场,不入其中,难解艰辛,笔者隔岸观火,难免风凉,但有个道理还是不会变的:顺势而为,不一定成功;逆势而行,迟早要被淘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