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座城市的背影

2017-10-21王兴邦

知音励志·教育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八大关烛光背影

王兴邦

记忆里的一个人,最清晰的印象,应该是背影。

因为离别的时候,总会忍不住回头看,想把最后的每一幕都记下来。于是,背影就深深地烙在了心里。这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被记忆的透镜不断放大,大到可以覆盖之前的种种,美好的、纯粹的、念想的,成为回忆格子里某个人的标签。

其实一座城市也是这样的。

城市不是静止的,是流动的。她流动在时间里,变换着自己的模樣;流动在每个经过她身边的人心里,时远时近。

城市最开始应该是安静的,她小的时候,人家叫她“村庄”。她是个不爱说话的孩子,享受着每一份宁静。她起得早,小村妇女们早起做饭的声音,摇醒一晚上的梦。白天里有孩童嬉戏的声音,孩子们闹,她也跟着咯咯地笑。风很乖,从来都是悄悄地走过,跟在人们后面,有时候偷溜出来玩,也小心翼翼,生怕打响了河边的柳叶。夜晚摇曳的烛光,也是安静的,即使风任性的时候会去招惹它玩,它也就是偶尔欠欠身子。这小小的烛光呀,亮在乡村的眼眸里,等它被吹灭了,村庄也就闭上眼睛睡了,睡在成长的梦里。

城市开始长大的标志,是有一个村里人,他开始走出这个村庄,走向一个更大的世界。某一天那个人回来了,带来了外面世界的东西,物质上的,精神上的,都有。他开始向自己的亲人朋友介绍自己见过的不一样的一切,声情并茂,让每个听过他经历的人,都跃跃欲试,都开始打点自己的行囊。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走了出去,有的一去不复返了,有的带回了外面世界的人,村庄开始闹了起来。村庄长得越来越快,融进了越来越多的人,也挤进了更多的思想。思想碰撞着,开始产生火花,火花蔓延着,焦灼着这颗青春期少女的心。新的事物涌进来了,五光十色,打破着原有的纯粹。她怀着长大的冲动,去改变自己,想变成外滩杂志上的摩登女郎,去适应流光溢彩的世界。

她开始比较,比较她和她的小伙伴们的不同,她想快点摆脱自己稚嫩的样子。她学会化妆,换掉了烛光的朴素,让明亮的路灯连成珍珠项链戴在胸前。她脱下朴素的衬衫,丝绸般的大马路是她连衣裙上的大腰带。她用人工湖做成翡翠似的胸针别在胸前,鲜红的地毯是她的唇彩。

认识一座城市最好的方法,便是用双脚丈量她的老街旧巷,在与古树和古建筑的邂逅中体会岁月在她身上留下的痕迹。秋天,漫步在八大关,韶关路上的海棠花早已凋谢,紫荆关路的法桐褪去了夏日遮天蔽日的繁密,来自西伯利亚的高气压将她们的礼帽染成金黄,走马观花的旅人早已被散步的长者取代,大客车的轰鸣与煎饼果子摊的叫卖也被并不萧索的秋风带到远方......只有汇泉湾的海浪依然昼夜不停地拍打着第二海水浴场,抚慰着八大关的寂寞;只有临淮关路的松树依然直挺挺地站立在路旁,如卫兵般守护着八大关的安详。

她有了秘密,原来无话不谈的小伙伴,现在也好像有了隔阂。不再那么亲密无间,学会了跟彼此礼貌地打招呼,学会矫情地交际,用形式的眼神去关心别人。

她习惯了晚睡,霓虹的灯火延迟了她的生物钟。她已不习惯早起,早起的城市过于安静,而她——已经不适应这份安静了。她喜欢假面舞会上的声音,喜欢躲在面具后面意犹未尽的美;吧台昏暗的灯光,朦朦胧胧有微醺的感觉。

她开始摆脱孤独——就在她刚刚尝试孤独的那一刻。以往的宁静是暖的,烛光温暖着空气里的每一分祥和,所有的人都在那里,心是敞开的。现在的宁静是冷的,冰冻着每一次呼吸。在华灯初上的夜晚,空气就开始结冰,人群的狂欢加速着凝结的过程。人们来来往往,却感觉不到一丝温度。钢筋混凝土划成的格子把人群分成一小块一小块,总有落单的身影散落其中——他们靠着啤酒与吉他,撑过孤独的日子。

摆脱孤独是没有用的。孤独就是沼泽,你越想离开它的泥池,它越缠着你,让每一份泥巴吞噬你的皮肤,让每一块污点爬进你的血管。

她害怕了,当看到镜子里摘下舞会面具事面容憔悴的自己,花了的妆,凌乱的口红印记。脸上的肌肉开始抽搐,因为笑多了的缘故。没有人再叫她的乳名,没有人会再称她为家乡。她成为每一个过客的落脚点,而不是归宿。她引以为豪的摩天大楼,用高昂的观光票价让游者望而却步,顶层的餐厅坐满了满嘴商业话的人们——这种高度,离天最近,离星星最近,可是没有人有兴致去触摸天幕里若隐若现的美啦!星星不孤独,它们有成千上万的伙伴;星星是孤独的,因为它们与伙伴离得好远,因为远方,没有了注视的目光——当城市还叫村庄的时候,她经常和她怀抱里的人们,一起在蛙声里看星星……

城市累了,想停下来歇歇。可是她不能停呀,每次想驻足,就听到背后的追赶声嗖嗖地追上来。于是,她只能重新化好妆,继续走在灯红酒绿的夜里。

她想起了那些人,最开始的那些人。那些早起的身影,那些夜里的烛光还有那个最早离开的背影,像极了老篆刻工匠的手藝,每一笔每一划都砸在记忆里。陈旧的香油坊边睡着一只温驯的老狗,年久的水井边生了丛丛的草。这条街住着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民国的时候啊,有一群人。

他们都还在吗?他们都去哪了?

从前朗朗的月夜,河面上的波纹发出微妙的声息,时光仿佛轻轻擦过额前。就穿越了千年时光,去看流觞曲水,去看那时的风月。

从前的三月三,正是沐浴除垢的好时节。文人雅士和居民百姓都换上新服出门集会。那时候生活都简单,好像日头也格外长,做起诗饮起酒也便格外有兴致。

只是此时的月光,还是当年的那一簇么?

曲水犹在,风雅却不记得再来。而今又是否还能“清风出袖,明月入怀”?

等等,好熟悉,又好陌生。对,她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一座城市,离去的背影。

生活在这城里,慢慢把这个安静的地方当成家,自然也就希望它好。是非好坏并不十分由个人评判,一味复古也不是治本之道。只是如何发展,又如何在发展的同时不要惊扰到从前传承下来的城市灵魂。继承和发展城市精神,值得我们深思。

编辑点评

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自从出版了《文化苦旅》一书后,带动了“记忆文学”的发展。我读了《 一座城市的背影》之后,我便感觉此文得到余秋雨作品的影响。通读这篇散文,让我感觉作者文字很洗练、也很细腻。通过对一座城市的人文地理以及历史的回顾与热爱,表现出一位年轻作者的家国情怀。同时,我还看到作者的沉思:“是如何发展,又如何在发展的同时不要惊扰到从前传承下来的城市灵魂。继承和发展城市精神,值得我们深思。”我们都知道一篇文学作品,倘若没有思想,即便写得花团锦簇,也是没有生命力的,我想这点最让我值得为他点赞的理由。

作者单位

山东省济南市稼轩学校高三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5

猜你喜欢

八大关烛光背影
远去的背影
烛光颂
两个背影
美术作品
你给我留下了背影
背影
岁月深处的烛光
烛光被山风拉长
游青岛八大关
跃动的烛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