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高职大学生职业韧性研究

2017-10-21易代阳申轶颖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7年10期
关键词:高职农村大学生

易代阳?申轶颖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高职学生的教育培养也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农村地区高职大学生的生活环境特殊,经济物质条件和精神文化条件较为匮乏,这使对农村地区高职学生的培养产生了区别性。而从另一方面上看,农村高职大学生的心智尚未发育成熟,面临着“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的特殊时期,难免产生了一些迷茫和困惑。因此,对高职大学生进行职业韧性培养也就显得十分必要了。针对农村高职大学生职业韧性研究的价值意义、常见问题及强化措施进行探究,供大家借鉴参考。

[关键词]农村;高职;大学生;职业韧性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从根本上说,人的职业素养受职业意识的影响,而职业意识和完善的职业教育紧密相连。在职业韧性的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需要从不同的方向入手。尤其是对于农村高职大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环境相对复杂,在学习心态上承受着来自家庭社會的巨大压力,和城镇高职大学生相比,存在着更多的问题。为了使农村地区高职大学生树立更加健康的思想心态,高职教师要立足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推进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念的科学化和标准化。针对农村高职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和思考。全面提升农村高职大学生的职业韧性,延伸学生的职业耐心、服务心和进取心。

1 农村高职大学生职业韧性的价值定义

顾名思义,职业韧性是职业开发教育工作中一个新的发展理念。它指的是个体工作者在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中面临职业逆境所呈现出来的回弹能力,在高职大学生的教育工作中,职业韧性的培养对学生职业态度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加深高职大学生的职业韧性,不但能夠为农村高职大学生提供强大的心理、思想支撑,还能够为学生的择业和就业提供发展帮扶。

在当前发展环境上,职业韧性在西方社会上受到了高度的关注。而应用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学术研究依然较为缺乏。从高职学校职业韧性的实施定义上,可以分为结果性、品质性和过程性三种。笔者认为在探究农村地区高职大学生的职业韧性上,要从人口学变量、个人特征变量和工作环境变量上培养入手,关注大学生职业韧性的构成结构和发展方向。

从整体上说,职业韧性的培养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四个方面形成合力,促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个人未来的职业选择承担相应的决策能力。逐步高职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导向、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使他们具备较高的职业决策水平。

2 农村高职大学生职业韧性的发展现状

从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上看,当前我国教育仍然处于技术实施型的教育层面。这一教育模式和具体的职业结构相互关联,具备较高的导向性。农村高职大学生在教育本质上和城镇学生并无不同,但是在教育方法上,农村高职大学生从事社会工作的素质发展存在局限性,在整体职业韧性的表达上,也难以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求。这一发展现状背离了高职教育的方向,导致高职教育的社会价值受到了不同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2.1 农村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较大

我国高等教育实施扩招以后,严峻的就业形式已经成为大学生步入社会的一大“拦路虎”。一些企事业单位在就业农村高职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远不如城镇地区的学生, “只认学习不认能力”“宁要平庸的本科生,也不要优秀的高职生”的用人误区依然存在。相比较来说,本科生对高职学生的就业产生了一定的精神压力,复杂的社会环境使农村高职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工作压力。高职学生本应是“技术型”的人才,却成为了弱势群体。另一方面高职学生的入学门槛较低,尤其是一些学生在文化理论类课程上,学习基础并不牢靠。导致学生在学习的思维意识、能力方法上都不够完善。这些学生在进行高职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积累较多的学习热情,导致自身的学习动力不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均达不到深入,更谈不上职业韧性的形成了。

2.2 农村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较差

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高职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所掌握的技能和未来的就业前景缺乏信心。在这一心理背景之下,高职学生普遍缺乏职业修养,尤其在对环境适应的韧劲上,存在着就业信心不足、就业主动性不强等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也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具体分析如下:

2.2.1 自卑心理

根据笔者对128名农村高职学生做出的统计数据表明,有42%以上的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抱有“怀疑”的态度,产生自卑心理是干扰农村高职大学生具备执业韧性的第一道屏障。

从自卑心理的产生上可以看出,农村高职学生之所以感到自卑就是因为对自己的认识不足。首先,高职大学生在日常工作、学习、情感中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善于主动地学习、仔细地观察和周密地思考。导致学生对自己的长处估计不够,不善于找寻自己适合的工作岗位,无法满足多变的职业场景。

例如,当农村高职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和岗位面试的时候,往往看到其他面试者的强大就自叹不足,甚至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并且在消极的抱怨中,失去了求职的信心和勇气。甚至使自己的情绪更加紧张,自身的长处无法更好地发挥出来,严重影响了学生职业韧性的形成。其次,在农村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中,家庭教育普遍不足,导致农村高职学生的素质较低。农村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既期望孩子得到成长,又缺乏科学的教育和沟通形式。使高职大学生职业韧性的养成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2.2.2 焦虑心理

在众多职业心理情绪中,焦虑是在职工作人员最为常见的一种。从客观上说,焦虑是人们预感到不利情景所导致的一种负面情绪,包括紧张、慌乱、不安、惊恐、担心、忧虑等等。这种负面的情绪体验会使高职学生在就业中步入更加不利的局面。尤其是对于农村高职学生来说,他们受环境所限,所以更容易使自己处于焦虑的状态之中。这一心理导致农村高职大学生处于一种“时刻紧绷”的状态之内,难以理智、冷静地处理就业就职中遭遇的各项问题。在此次调查中,笔者也发现,尤其是对于农村高职女性大学生来说,他们更容易处于焦虑的状态之中。在受调查的男女对象中,有46.2%的女性大学生就业焦虑更加严重。这部分女性农村高职学生也成为了增进大学生职业韧性中的一处发展短板。

除此之外,在社会复杂多变的局面之下,很多农村高职大学生产生了就业误区。认为现在的职业韧性培养主要靠关系、靠门路,自己本身来自于农村,没有较高的发展背景和人脉关系,所以导致他们更容易失去就业信心,产生焦虑心理。再加上一些一线、二线城市对人才学历的要求较高。大多招聘研究生、本科等高学历的学生,导致高职学生整体就业环境未能形成良心循环,使农村地区学生产生了较大的不平衡。

2.2.3 抗压能力较差

37.6%的高职大学生认为,“找工作需要运气”“自己在工作道路上比较倒霉”。这一思想直接反映出了学生的消极心理。可以看出,农村高职大学生的职业韧性较低,在就业的过程中存在消极、依赖甚至逃避等想法。首先,学生对就业的依赖性较强,只愿意被动地接受企业的选择。严重缺乏“毛遂自荐”“自我表现”的想法和勇气。特别是一些学生的抗压能力较差,所以在就业路上容易遭遇更多的磨难。在就业的过程中,有些高职学生在毕业之后难以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导致学生盲目参加招聘会、受到求职挫折。

2.3 缺乏就业灵活性

对于农村高职学生来说,有38%的大学生在就业方向上认为一定要参与自己的专业之中,要不然就浪费了高职大学生的生活。有42%的学生认为,就业一定要到发达的一线沿海城市 ,才能够凸显自己的价值。这一思想导致高职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面临着尴尬的局面。一些学生甚至走入了“眼高手低”的职业误区,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就业需求。

3 增进农村高职大学生职业韧性的具体对策

3.1 政府职能部门的教育引导

对于高职教育环境来说,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具有重要的责任,而培育高职大学生的职业韧性,更是服务和调节用人单位和高校人才的重要需求。因此,为了消除农村地区大学生所面临的思想误区、缓解就业压力,政府相关文化、教育部门要坚持“政府促进就业、企业帮助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毕业生自主就业”的发展策略。加快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转型,缩小贫富之间的差距,为农村地区大学生营造一个更加开放的就业环境。

首先,从内因上入手,改变农村地区高职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就业心理,持续推进农村地区高职学生的人才交流和技能培养。可以通过发放宣传单、张贴标语等手段,在农村地区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氛圍,并在农村地区各村部建立人才等级制度,结合当地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为高职毕业生在人事关系、就业渠道上面提供信息交流。

其次,要通过更多的高职教育优惠政策,在实践过程中增进农村高职学生的职业韧性。例如,通过增加绩效、配置房屋、户口帮扶等手段,鼓励高职大学生到基层、企业一线和西部地区就业。在工作岗位的晋升、补偿上均给予照顾。通过这种职业培养、引导手法,开阔了高职学生的眼界,也使他们的就业能力得到提高,增进职业韧性的拉伸。

3.2 社会和企业的吸纳培养

职业韧性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利用一切优秀的社会资源,加强学校与社会、行业协会、企业之间的深化合作。将多方力量集结起来,共同培养农村地区高职学生的职业韧性,打造一个适合更多类型高职学生的就业平台。

首先,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中心可以针对农村地区的高职学生设立“农村地区高职学生就业合作委员会”,其成员由高职院校、企业管理部门人员共同担任。确保各位委员能够定期针对农村学生的职业修养制定培养计划和发展目标。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高职院校的教学和实践项目推进情况进行科学的指导。确保农村地区高职学生的职业韧性不断发展。最终达到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水平的提升,高职院校培养单位、企业用人单、社会人力资源市场能够得到全面的平衡。

其次,企业委员要依托自身发展优势,通过良好的合作,通力解决高职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双方通过签订劳动合同的方法,开展课题式交流,为企业提供更加强大的技术支撑,从而形成高职院校与企业循环对接的发展态势。

以柏林西门子技术学院为例,学院结合了企业自身的文化,对职业教育中的多项教学模式进行剖析。学生每个月能要以自身的劳动和智慧获得1500马克的薪水。这种校企联合的形式,提高了学生劳动创造报酬的独立意识,使学生具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技术才能。并且通过公司整体项目的完成,借鉴类似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合作能力、管理职能和职业资格。

3.3 树立科学自主的就业观念

为了改变农村地区大学生的职业理念,高职院校要立足当前社会需求和就业形势,鼓励高职大学生开拓多元化的自主就业渠道。积极响应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理念。消除他们对到一线城市就业的发展误区,本着“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因才就业”的原则,让高职学生能够有选择地进行区域化就业。使农村地区学生能够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到更加需要自己的地方去积累价值,增加职业韧性,实现人生价值。

特别是鼓励高职大学生在电子商务、新兴物流产业、新技术研发等方面进行积极的创业,通过设立“高职院校优秀创业项目资金”等形式,鼓励农村地区高职学生开展技术研发,在职业韧性上增强大学生就业韧性的拉力。

3.4 完善农村高职学生的心理服务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必须要时刻关心大学生尤其是农村地区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习惯和性格特点。从源头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防止“马加爵”等校园悲剧的产生。

首先,高职院校应该设立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部门”,针对学生依赖网络的现象,开设“网上心理信箱”,由专业的心理教师解答学生的心理困惑。使他们能够具备更加乐观的心态、更加强大的抗压能力和更加全面的发展视野。要切实完善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性格服务体系,使农村地区大学生走出自卑的心理阴影,通过教师的解读,了解国家和地方的就业政策、认清服务形势、正确对待参考的就业环境。除了从心理上进行引导,还要在个人求职材料制作、就业礼仪、面试方法、招聘流程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量。确保农村地区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更加乐观健康,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职业韧性。

3.5 建立科学标准的教育方法

为了对高职学生的职业韧性进行全方面的巩固和塑造,学院教育管理者要充分借鉴中西方职业教育发展优秀案例和成果,在注重高职学生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学校股份制经营模式和企业地多项联合,积极开展多项教育技能实践活动,以期提高学生职业韧性,增加办学效益。

例如,在德国“双元制”的融入中,为了增强学生的职业韧性,教学管理者通过深化教育发展研讨,吸收了先进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树立完善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制度。强调学术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多相结合。让学生具备文化、经济、政治、艺术等多方面的知識涵养。摒弃了传统职业教育中单一的发展态势。他们认为当学生的知识覆盖面增加了,那么他们的职业韧性的伸缩弹力也就加大了。管理者还将多种领域的人才综合在一起,形成理论和实际相互结合、具备完善的国家建设需求。

4 总结

综上所述,高职大学生职业韧性的塑造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话题。而对于农村高职大学生来说,他是一个特殊的发展群体,他的就业既是一次重要的选择,也是学生步入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希望。因此,正确地评价自己、增强就业信心、把握就业局势、提高就业主动性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塑造农村高职学生的心理素养,鼓励他们走出就业困境。对于农村高职大学生来说,衡量他们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就是“就业”。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的人才管理观念逐渐更新,为了使学生在走出校门以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部门的发展,教师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韧性实践课程。在提升学生职业韧性和实践技能的同时,将职业技能和思政教育实践相互结合起来,为大学生的就业发展提供扎实的基础。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立足高职学生的就业环境和成长环境,针对高职学生的毕业情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引导大学生的就业理念,从深度、广度、强度等方面增进农村高职大学生的职业韧性培养。

[参考文献]

[1] 孟祥玲.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软实力提升路径探究[M].吉林人民出版社,2016.

[2] 刘艳青.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指向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及实践[J].职业技术,2010(04).

猜你喜欢

高职农村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