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城市发展演进历程及重构探索
2017-10-21张春芳
张春芳
[摘 要]我国大城市的发展经历古代、近代、现代三个历史阶段,每个历史阶段大城市发展各具特色,古代大城市是权力制造的产物,权力决定城市发展的性质和方向;近代大城市在屈辱历史中负重前行,很多城市在这个时期与西方文明接轨,融合,冲突,发展;新中国城市发展几近停滞;改革开放时期,现代城市化步伐日益加快,但是政府对大城市的高层设计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无力于城市病的泛滥;所以顺势而为是大城市发展的不二选择,顺势而为意即:顺市场之势、顺全球之势、顺人文之势;能顺势而为,我国大城市发展将有更好的明天。
[关键词]权力制造;城市化;顺势而为;聚集经济;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一提到大城市的概念,人们脑海里马上浮现的关键词是北上广、广深珠等这些现代性大都市,联想到是快捷的通信,发达的资源、优越的公共服务,令人向往;但目前,学术界提到大城市,进入他们理性视野的最多的高频关键词是城市化,一般都认为大城市是城市化的杰作,是城市化红利的受益者,但现在大城市也是公众苛责城市化问题的焦点,备受争议,究其原因,这其中有着历史演进的渊源,又有着现实的实践。毋庸提及诸多细节,梳理大城市的发展历程,提炼出大城市发展的核心关键词就能理解大城市的现实状况,抓住实质性关键词的内容建设,可能会破解现在我国大城市的发展的现实困境。
1 古代城市——权力制造,古代帝王的统治堡垒
用权力制造来浓缩我国古代大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最贴切不过了。我国大城市发展已有千年历史,自春秋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的都城作为政治文化的中心,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古代的城市虽表面上是繁华商业的中心,实质上却是古代帝王统治天下的堡垒。历史上的古代帝王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建造都城以及都城之外的其他的中心區域各级城市,来显示帝王的统治合法性和权威,凸显凌驾于臣民之上的国家权力。比如城市的位置选址,建筑设计就体现这一意味,北京城的空间设计有著名的中轴线,体现皇权作为宇宙中枢至高无上,据历史考证,从北魏洛阳就有中轴线的设计了,这个中轴线不是交通线而是权力集中地带。在古代不仅大城市作为国家中心代表着统治的权威,集政治经济文化的功能于一体,而且各地大大小小的城市,也作为不同层级的中心地,共同组合成一个庞大的控制城市网络,古代的帝王通过这一网络控制整片疆土;所以古代都市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权力运作的场所和工具”,权力制造了城市,中国古代的城市实质,城市是集聚了大部分权力和权力关系,权力制造了城市,权力制造的城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性质及其发展方向。
2 近代城市——负重前行,畸形繁荣
忍辱、负重前行是赋予中国近代的关键词,这一时期许多大城市负载了这一沉重的历史使命。如唐山、秦皇岛、汉口、天津、上海、北京等,这些城市不同于古代城市,它们依据自身的因素,地理位置及内外条件,受近代洋务运动,民族工商业经济政治时局影响稳步发展。但在鸦片战争之后,许多城市瞬时变成为帝国主义的租界,时局改变了城市发展的性质与方向。
在国内外因素的交互作用之下,我国近代的大城市开始正式接触西方文明,不断地与之冲突、融合,特别表现在对城市的具体建设上,近代的城市深受西方的影响,特别是租界使馆区的影响,从街道、马路、自来水、电灯、电车等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到市政体制、管理方式、以及近代的生活方式,价值趣味,都是有租界传入到其他城市区域,比如上海从市政建设与管理到上海人的行为方式、婚丧嫁娶礼仪的变化,多有西方的影响;编制门牌号码、人车分道、文明婚礼、实行夏时制、选举市花、选举上海小姐……不是仿照租界就是学自泰西。许多早期城市的公共工程大多为西方商人所创办与控制,使得这些城市具有浓厚的西方印迹和色彩。许多人往往把他们看成是西方城市的缩影。当时的人们从心里上抵制这些奇技淫巧,受压迫的民族主义情绪使他们对西方殖民势力不满和谴责,这种态度被转嫁于城市,无疑会制约、抵制大城市的正常孕育与成长,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许多大城市寄人篱下,负重前行,畸形繁荣,而全国范围内其他小城市停滞发展,农村一片凋敝景象。
3 现代城市——政策设计,被束缚的行者
近代的殖民记忆,现在看来,使我们能够包容那个时代的大城市发展,帝国主义的入侵,军阀割据的政治分裂的特殊事实,国家权力无法专注于城市的建设,许多大城市的数量及规模伴随着各方政治势力寻求自身经济利益,又夹杂着政治挟持的境况下成长,已经实属不易。这个历程从开启到结束,近百年的时间,结束了百年的政治格局,我国的大城市有了国家权力归属,但却遭遇不被重视,后因城市化出问题被列入替罪之列,被控制发展,这个时期大城市成为一个被束缚的行者。
建国后,国家整体的力量向工业化倾斜,只建工业,不建城市也不建市场。改革开放后,国家意识到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放开城市经济,放宽城市人口的统计口径,这种粗放式统计,涵盖更多的是中小城市,城镇的建设,因为那时候的城市化指标是单一的农村人口比例下降,城市人口比例上升,至于人口流动至哪个规模的城市,国家不予过多考虑,更不精细到大城市的建设,大城市没有被单独重视。有实际数据为证:90年代,城市化率开始由27.63%提高到30.42%。进入21世纪,特别是十六大以来,中国城镇化发展迅速,2002年至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比2002年上升了12.1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18867万人。
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城市化三十多年的内容与成效,中小城市,城镇无论是规模与数量上,还是人口数量上,都取得了很大成效。然而大城市的数据微乎其微,学术上一直探讨的城市化概念,不被重点解释的换成了城镇化建设,城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城市化中大城市,一方面要让位于其他中小城市的发展,尤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城镇化转化,另一方面又因大城市人口数量大、城市病、视为祸患,被控制起来。早在1980年,国家就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發展方针。1989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将城市化方针修改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近三十多年,大城市被绑缚在这严格的政令上,负重前行。为了达到控制大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目的,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的限制措施。上海通过“控制人口增长”和“限制土地的供应”而控制城市规模,国家实行政策控制大城市发展,进行城镇化建设。国家政策设计者有着历史和现实的逻辑:最早国家对工业的投入,忽视了对城市的建设;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关于消灭城乡对立,城乡差别等一系列有关论述的影响,注重了城镇农村建设。后来随着大城市带来的住宅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城市病”,政府开始重视大城市,采取的措施却是控制大城市的发展,避免人口向城市集中,积极发展中小城市与城镇,走与乡村结合的捷径,从而可以达到既控制城市病,又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的目的,并称之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现代中国大城市的现实境况呈现是政策设计的结果,这种政策设计某种程度上,我们还是能看到古代城市的权力制造的很大痕迹。
4 城市发展的背后——抑制不住的成长,控制付出的代价
严格控制大城市,合理布局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这一政策设计中对大城市的态度,持续了三十多年,城市的发展应该裹足不前,其实并不是这样。
从城市化的实际发展情况看,这一方针束缚不住大城市的成长,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的大城市在全国700余个城市中发展最快,目前300万总人口以上的城市达到180个,500万以上的城市88个,800万以上的城市30个,1000万以上的城市13个。我国城市化程度虽然提高了,但大城市的发展滞后给我国经济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它弱化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质量。我国的GDP的创收很大程度上依赖我国大城市,如前面数字表明,与世界先进大城市相比,我国大城市的GDP占全国的比重很小,直接影响着我们国家的国际地位的抬升。其次,控制大城市发展,直接抬高了经济发展的成本。大城市的经济发展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是规模经济效益,又称为聚集经济效应,计算表明,我国小于10万人口的小城市,每增加1个城市人口(不仅仅是身份的转变,而是让这个人真正享有城市的公共服务、城市的就业能力、城市的社会保障、城市学习机会等),所需要的成本是200万人口特大城市每增加1个城市人口的3. 9至48倍。
控制大城市,并没有促进中小城市的发展。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认为越是小城市其发展越是容易。其实不然,三十多年的城市化建设,很多中小城市脏乱差的环境,人才、技术、资源匮乏,经济发展缓慢,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中小城市形不成大的吸引力和集聚经济效益,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而大城市的经济效益高于中小城市,大城市的产业结构、产业分工和产业升级以及减排,治理环境污染均有中小城市不能比拟的优势。控制大城市发展严重阻碍了我国形成大规模、高密度、开放性、流动性及多样化人口、多元化文化的异质性和包容性区域,阻碍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事实证明对大城市人口限制,使得市场作用扭曲,政府没有发挥更好作用,目前大中小城市都有问题,现在的城市化的效果实际上是多元尴尬的境地,大城市被视为拥堵被控制发展,中小城市没有经济动力吸引不了很多人力物力,而农村又面临着凋敝,城市化陷入“费孝通陷阱”,值得反思。
5 解放城市——顺势而为,尊重大城市发展的内驱力
5.1 顺市场之势,尊重大城市内在特质
大城市的发展,是人类创造的结晶,有其内质的特质和自身成长的规律。不懂得城市的特质,人为地为城市设计,不仅对城市发展无益,而且阻碍城市发展。
大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古代的城市虽然形式上是帝王的统治堡垒,但商业的内质仍是其之所以为大城市的根本原因,临淄、开封等城市都是当时的商业大都会;近代城市如天津、汉口、塘沽、上海伴随洋务运动,工商业的发展,才得以逐渐成熟发展的大都市;现代更是把经济的发展作为衡量大城市的指标,一个国家的大城市是这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旗舰,是占领国际市场的领头堡,同时也是引进外国人才,消化国外资本的阵地。开放、自由、平等、自愿的市场特质是大城市的根本特质。所以要促进大城市的发展,一定要把城市当作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遵循市场的规律去探求大城市的发展;而不是当作统治的工具,围着暂时的目的,牺牲大城市的发展带来的利益,去成就所谓的全局。
因此,不难理解城市发展与否,某种程度上是政府与市场的博弈关系。从我们国家的发展历程,我们从不质疑权力的作用,权力制造是我们国家很多设计的底色,但要容纳事物的个性,遵从规律,定位自己的角色,设计自己的职能。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价格机制应该在调控城市规模的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的作用应在没有价格机制的时候去建立价格机制,而在无法运用价格机制的领域,再用行政手段来弥补市场的缺陷。因此,政府要更好地发挥作用,应努力增加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供给,做好服务。
5.2 顺全球之势,走向世界的大城市
事实告诉我们,全世界城市都在发展,而且是快速发展,他们的人口在持续地增长,经济在持续增长,比如紐约、伦敦、巴黎和东京这几个城市是举世公认的四大全球城市,人口规模几乎都毫无例外地呈持续增长态势。这些城市的GDP在国内的经济比重持续上升,大城市具有的规模效益、集聚经济都在发挥着优势。这是大城市自有其难以改变的内在发展规律;这些国家的政府不会、也显然没有对这些大城市的人口增长进行什么严格控制,相反都能尊重市场规律,遵循大城市自身的发展规律,这样才保证了这些大城市都能发展成为顶级全球城市,并在国家发展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反观我国的大城市发展,显然滞后了许多,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进程中,城市已经逐步成为每个国家竞争和政策性推广的重要场所,在此意义上,我国的大城市发展显得尤为迫切。我国大城市的发展能够带动我们民族经济走向世界,占领国际市场参与竞争,大城市的发展能够支撑起我国的国际地位,有掷地有声的话语权,正如东京支撑起了日本,巴黎支撑起了法国,纽约、洛杉矶、波士顿城市带、五大湖沿岸城市带支撑起美国一样,我们期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大批大城市的发展,使中国在国际上能够熠熠生辉。
5.3 顺人文之势,大城市是每个人的梦
一个文明中心总是财富、资源、人口等高度密集的地方,文明是一种吸引力,使得边缘趋向中心。大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一种结晶,是不同文明形态存在的表述方式,总是非常有魅力的吸引着有理想的人寻求大城市的生活方式。中国居民比任何一个国家都渴望生活在大都市,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城市梦想。农村人向城市流动,城市人向国外移民,足够证明这一点。假想在国家区域内,每个城市的限制体制放开,不再有户籍限制,不再有身份限制,所有人都是平等地 擁有生存权,自由发展、自由居住权,每个人都会选择大城市,选择大城市的工作,大城市的空间,享受城市的时间,城市的好处。城市生活的真正价值。
人是最终的目的,人是宝贵的劳动力资源,国家的任何战略政策设计都要以人为目的,尊重城市发展的规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和市场经济上的统一,使人口自由流动和人口自由居住成为人们自由的选择,成为国家的最终目标。到那时,千年的大城市将有新的价值意义,将在涅槃中再生,未来大城市的空间结构变迁将趋向于“无底、无形、无边”,与山水共生,与自然共存,天人合一。
[参考文献]
[1] 鲁西奇.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 翟志宏.论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价值演变[J].求索,2005.9.
[3] 王桂新.国外大城市人口规模控制问题的经验与启示[J].南京社会科学,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