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学视角的农村代际剥削现象分析

2017-10-21吴晨阳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7年10期

吴晨阳

[摘 要]一些农村地区代际剥削现象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农村代际剥削实质上是父辈在完成子辈婚姻大事过程中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使得父辈与子辈之间在金钱和情感方面的平衡模式被打破。社会学两个经典理论: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和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为人们解释这种代际剥削现象提供新的视角,表面上反映为代际关系失衡,实际上有着内在的强大动力和运行机制。

[关键词]农村代际剥削;社会行动理论;社会交换理论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学界对农村代际剥削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学者对农村代际关系的研究。老一辈的社会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成果颇丰。被学界熟知的成果当属费孝通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通过对比中西方家庭代际关系的不同模式,提出我国家庭代际模式为“反馈模式”,即甲代抚育乙代,乙代赡养甲代,乙代抚育丙代,丙代赡养乙代,以此模式,上一代养育下一代,下一代都要给予反馈的模式,这种模式实际上反映的是家庭代际之间的一种平衡。在我国,家庭作为最小的社会单元,在抚育孩子、赡养老人方面始终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即便是在现有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下,家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代际平衡是该作用得以发挥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农村出现的一些现象值得关注,如未富先老的现象、农民负担不起高昂的彩礼现象、农村老人自杀行为等。许多学者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发现,当代农村代际关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代际间反馈模式的平衡关系被打破,有学者把此现象称为“代际剥削”。“代际剥削”一词最早由何雪峰教授在其发表的两篇文章中提到,后来不断被引用研究農村代际关系。对于该词尚未形成一个十分完善的定义。它主要用于说明父辈和子辈之间不平衡的现象,在反馈模式中上一代仍然在抚育下一代,而下一代却没有给上一代相应的反馈,平衡模式被打破。

农村代际剥削的关系失衡主要体现在父辈在完成子辈的婚姻大事时往往要支付大量的金钱用于购置新房、提供彩礼及结婚其它费用。父辈根据自己生产经营方式所积累的财富远不够支付这些费用,往往需要向亲朋好友借钱甚至贷款才能应付。这无疑给父辈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负担。然而在此状态下,子辈不仅没有向父辈提供应有的支持,结婚后与父辈的关系矛盾频出,又给父辈的生活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本文用社会学的两个经典理论,根据鲁西南地区农村的现状,给予回应、解释该现象。

2 理论支持

2.1 社会行动理论

现代结构功能主义创始人塔尔科特·帕森斯,他把对社会行为的研究作为其全部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其整个理论的早期阶段以社会行动理论为核心,认为社会行动是主体朝向目标的动作,其基本特征是具有意志性和目标导向。帕森斯在对以往理论的批评之上,通过深入考察构成行动的各要素,认为任何行动单元都可以分解为三个要素,第一个是行动的目标,即行动者希望达到的预期状态。第二个是状态,具体包括手段和目标,即促成行动者实现目标的工具性要素和行动者无法控制和改变的那些阻碍其实现目标的客观要素。第三个是规范取向,即行动者在确立目标、选择手段、克服障碍时所遵循的社会标准。帕森斯强调对行动的研究必须对上述三个要 素同时给予关注。

2.2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始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在美国社会生活中,开始普遍强调人的个性发展,反对把个人只作为团体组成部分,而未把人作为社会个体行动者的理论观点。在社会交换理论创始人霍曼斯等人倡导下产生了用交换的观点研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论。霍曼斯认为,社会学主要研究单位是人,而不是社会结构或社会角色,对社会现象的合理解释也必须以人性的内在心理结构为基础;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根本上是一种交换过程。

霍曼斯通过引用行为心理学和经济学中的一些概念如报酬、价值、规范、代价、资源等,用它们来解释社会交换现象,并形成一组命题系统用于解释人类行为。该系统包括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与满足命题、攻击与赞同命题及理性命题。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命题只是对人类行为的局部解释,综合起来考虑才能解释人类行为。

3 理论分析

3.1 基于帕森斯社會行动理论的分析

遵循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研究方式,农村代际剥削现象的实质是基于父辈的一种社会行动,是父辈朝向既定目标的单元行动。因此分析农村代际剥削现象最重要的就是把该现象背后的单元行动分解成三个因素,即行动的目标、状态(手段和条件)及规范取向。可以从这三个因素来理解农村代际剥削现象背后父辈的一种社会行动。

行动的目标是父辈要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就必须要先完成子辈的婚姻大事。行动状态的手段则是要通过媒人介绍先给儿子找到对象或孩子自己找到可以结婚的对象,面对巨额的婚姻支付时则需要向亲朋好友借钱甚至是向银行贷款。行动状态的条件则是行动者无法控制和改变的阻碍其实现目标的客观要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由于彩礼性质嬗变和农村适婚男女比例失调导致的彩礼数额激增;另一方面由于农村住房的消费竞争不断升级导致新建一处房屋的费用增加。2016年鲁西南地区农村结婚的彩礼一般为10万元左右,这与五年前相比至少增加两倍;在一处宅基地上修建一处用于结婚用的房子,其费用要在20万元左右,这与5年前相比也增加了近一倍,如果在县城或城市买房,此费用会更高。再加上父辈为子辈购买的新车以及结婚时婚礼的费用等,一场婚礼下来男方家庭要支出40万元左右。而一般家庭的年收入只有5万元左右,有些家庭的年收入甚至更少,用于婚礼支付的费用对父辈来说无疑是一笔天文数字。如此巨大的支出和因婚姻支付而产生的债款,绝大多数是由父辈承担。

行动的规范取向指的是父辈行动时所遵循的社会标准或准则。主要体现已经深深烙在父辈心中“传宗接代”的信仰和家庭责任伦理观。对此,梁漱溟在其《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曾给出很好的论述:所努力者,不是一己之事,而是为了老少全家,乃至为了先人后代。正如父辈口中所说的那样“如果不给孩子娶上媳妇,他就要打光棍,家里以后也就不会再有人了,再苦再累也要完成孩子的婚姻大事”。这种无条件的付出,正反映了父辈的价值追求。父辈的巨额婚姻支付在其心中只是把财产转移到孩子身上,仍然在家庭之内,并没有流向家庭之外。当在具体到婚礼费用上如彩礼的数量、婚房的大小以及宴席的标准等具体选择时,父辈们往往会根据村中其它他人的花费状况,既不会低于很多也不会高于很多,会选用“看起来合情理,用起来有面子”的标准。

帕森斯为回答社会秩序这一社会学核心问题而建立的社会行动理论,为我们理解农村父辈完成子辈的婚姻大事这一行动中,因婚姻支付而产生的代际剥削现象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框架。在该社会行动理论中,帕森斯特别强调要关注价值观念,他认为行动的最终目标来源于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念体系是构成社会秩序的基础。这一点与农村父辈心中传宗接代的价值观点相一致。

3.2 基于霍曼斯行为主义社会交换理论的分析

按照霍曼斯的理论观点,社会学的研究可以分解为人的行动,并且用行动命题解释社会行为现象。因此从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视角来解释农村代际剥削下父辈的行动,必须从霍曼斯构建的命题系统出发。

刺激命题是行动者根据过去的经验和情景来预测目前或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当农村的父辈们看到以往村中某个家庭中由于父辈没有完成子辈婚姻大事导致子辈打光棍的事情,该子辈会变得自暴自弃没有前途,该父辈慢慢也会被邻里瞧不起以至于失去在村中公共场合高谈阔论的资格。无论是这个家庭延续的事情还是他们的生活状况抑或是他们在村里人心中难以获得肯定的地位,都会给父辈们造成极大的刺激。面对这种“家庭绝后”和失去在村中发言权的状况,父辈们是无论如何也不愿意让它发生在自己身上。反观那些已经完成子辈婚姻大事的父辈们,当子辈有了孩子时父辈会有种“家庭后面有人”或“人丁兴旺”的感觉,为此父辈的脸上会露出笑容,这正是他们非常羡慕的。这种反差强烈地刺激着父辈们的内心,促使父辈们无论如何也要完成子辈的婚姻大事。因此,无论婚姻支付的成本有多高,他们都会不惜代价、想方设法地完成此事。

价值命题强调的是越有价值的行动,人们越会去做。父辈完成子辈婚姻大事时的婚姻支付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以至于父辈必须通过借钱才能应对,并且后续还需要父辈去还钱。在此过程中子辈要么不承担费用要么承担极其有限的一部分。因此从经济方面考虑,父辈是亏损的,是一种剥削现象。但是从父辈的价值观念出发,此行为他们即是在追求正面的价值:完成子辈的婚姻大事便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有机会享受天伦之乐,可以从子孙那里获得巨大的心理慰藉,此外婚房盖得越好在村中地位相对越好等。同时,也是在避免负面的惩罚:避免在村里做人抬不起头、避免在日常生活中受别人的欺负,如果自己没有能力完成子辈的婚姻大事,他们会觉得是老天爷在惩罚自己。农村的父辈们也已经意识到“养儿未必能防老”,但是为了家庭的兴旺与发展,为了子辈生活得更好,他们觉得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家庭责任伦理在父辈那里积淀很深,促使父辈主动付出,心甘情愿地被“剥削”。

理性命题强调的是人类的社会活动不仅是单纯的刺激—反应,而是一种理性行为,通过理性全面权衡,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行動。农村父辈给子辈完成婚姻大事从本质上说是父辈通过全面权衡之后的一种理性选择。可以说从子辈出生的那一刻,尤其是男孩出生的那一刻,父辈就已定注定要完成子辈的婚姻大事,直至子辈到了适婚年龄,则会把此事情提上日程。从时间上说短则一至两年长则三至五年,父辈终会竭尽所能地帮助子辈完成婚姻大事。即便是在金钱和情感上父辈处于被剥削的地位,但绝不是父辈的非理性行为。相反,相较于子辈未完成婚姻大事带来的后果而言,被剥削更是他们能够承受的。从形式上,无论是金钱还是感情都是从父辈流向子辈远多于子辈流向父辈,因此父辈处于一种被剥削的状态。虽然父辈享受物质生活的条件被降低了,但是精神上的满足感却得到实现。因此,实际上父辈的内心并不将其视为一种“剥削”。交换理论强调,在同一地理环境中生活的人,培养出共同信仰、传统和友谊,使得人们彼此行为之间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相互接受即赞同,进而导致社会肯定。所有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其行为都会趋向于社会肯定方面,从这个角度出发父辈的行为是为了获得一种社会肯定,更是一種理性行为。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命题系统中单个命题只能对人类行为作出局部的解释,要想解释整个社会行动,必须把多个命题综合起来考虑。

4 结语

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以价值规范对行动的调整为核心,认为它是构成社会秩序的基础。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以小群体研究为基础,证明了他所建立交换理论命题的正确性。两个理论从不同的侧重点,解释农村婚姻支付代际剥削的现象,为人们深入分析农村代际剥削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可以看出无论哪一个理论都不能完全解释该现象,对其分析必须加入现代社会下彩礼的嬗变、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新一代年轻人的城市梦以及传统文化价值观点在父辈心中的作用等因素。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83(03).

[2] 陈锋.农村“代际剥削”的路径与机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3]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 王德福,徐嘉鸿.作为代际剥削手段的彩礼—转型期华北农村彩礼习俗嬗变研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4(02).

[5] 卢宝蕊.农村住房消费的代际剥削:制度嵌入性视角的解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

[6]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 贺雪峰.中国农村的代际间“剥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8-02(012).

[8] 刘锐.温情脉脉的代际剥削何以可能?—基于河南D村调查[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