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稻田养殖发展情况报告
2017-10-21马淑
马淑
[摘 要]普洱市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江河纵横,生态环境优越。澜沧江、怒江、红河三大水系100多条干流和支流穿境而过,劲流面积在5000km2以上的河流有5条,1000km2~5000km2的有14条,100km2~1000km2的有41条,水资源量全省第一,渔业资源极为丰富,渔业发展潜力巨大。根据统计年报,2016年普洱市完成水产养殖面积147849亩,完成水产品总产量151124t,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304915万元,渔业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9688元。全市渔业养殖户1.03万户、渔业从业人口4万余人。渔业产业发展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稻田养殖不断发展。
[关键词]普洱;渔业资源;养殖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1 稻田养殖基本情况及区域分布
普洱市稻田养殖历史悠久,主要分布在瀾沧、景东、墨江、宁洱、景谷等县的山区半山区,由于种养粗放,技术落后,稻鱼平均单产增幅不大。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在传统的稻田养鱼基础上,我市各级渔业系统根据稻鱼共生理论,因地制宜,大力推广稻田养鱼高产模式,实行稻、鱼立体养殖,使稻田从结构和功能上都得到了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使我市稻田养殖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2016年全市稻田养鱼面积98500亩,水产品产量4257t,分别比去年同比增长0.81%和4.67%。目前全市各县区均有稻田养殖,其中澜沧县32826亩、景东县 21000亩、墨江县19000亩、宁洱县9000亩、景谷县8686亩、镇沅县5433亩、江城县2000亩、孟连县300亩、西盟县230亩和思茅区25亩。
2 我市稻田养殖主要模式及成本收益情况
2.1 稻田养殖主要模式
2.1.1 传統养殖模式
在稻田的一角或稻田中央开挖鱼凼深1.2~1.5m;在田内开挖鱼沟,沟深0.5~0.8m,沟宽0.5~1m,沟凼占稻田面积的8%~15%。加高、加宽、加固稻田埂进行稻鱼兼作。
2.1.2 传统及冬闲田养殖相结合模式
就是农民利用稻田在收割前放养鱼苗,并在早稻或晚稻收割后闲置的低洼稻田关水进行养鱼的模式。
2.1.3 稻蟹(虾)共生
开挖鱼沟,架设防逃设施,秧苗返青后放入大规格蟹苗或虾苗,主要分布在景东县、景谷县和镇沅县。
2.2 经济效益
2.2.1 传统养殖模式
根据近几年测产计算,全市平均亩产鲜鱼53kg,按18元/kg计算,亩均鱼产值为954元。稻田每亩增产稻谷23.8kg(同一稻谷品种),按2.2元每公斤计算,每亩增收52.3元。扣除鱼苗费、饲料费、人工及其他费用350元,平均每亩稻田养鱼农民增收656.3元。
2.2.2 传统及冬闲田养殖相结合模式
稻谷收割之后仍有一部分鱼未达到上市标准,为解决冬天稻田闲置浪费资源的问题,往冬闲田里灌水,发展传统稻田养殖和冬闲田养殖结合的养殖模式。放养鱼种以鲤鱼、罗非鱼为主,适当搭配少量草鱼,一般鲤鱼占45%,罗非鱼占45%,草鱼占10%,以水深50cm以上,每亩可放种250尾。适当投喂饵料,每亩可产鱼约180kg,亩均产值达3200元。鱼类排泄大量粪便积于田中,能大大培肥稻田底泥,可使稻谷增产约25%。利用冬闲田养鱼,投资少、见效快、收入高。这对于冬闲田多、有霜期短、水资源丰富地区的农民无疑是一条短平快的冬季增收好途径。
2.2.3 稻蟹养殖模式
以景东水产站2015年开展的稻蟹养殖试验为例,15亩水田,水稻种植投入1.5万元,河蟹养殖投入5万元,其中:河蟹苗种8000只(60只/㎏),投入3万元,田间工程及防逃措施1万元,有机肥0.5万元,饲料0.5万元。经养殖测产:平均亩产河蟹50kg,最大个体240g,最小个体110g,平均个体160g,市场售价河蟹售价180/kg元,亩产值达9000元。亩产稻谷405kg,稻谷按3元/kg,亩产值达1215元,合计亩产值达10215元,15亩总产值达153225元,扣除成本投入6.5万元和人工投入8000元,15亩河蟹稻田生态养殖共创利润80225元,经济效益显著。
2.3 生态效益
稻田养鱼具有减少田间杂草、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通透性,降低水稻病虫害,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等特点。因此,种养结合的生态模式能使稻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向有利的方向发展,从而获得较好的生态效益。
2.4 社会效益
稻田养鱼一是能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二是保持了水产品市场的有效供给,改善了人们的食物结构,缓解了群众吃鱼难的问题;三是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提高了部分农民的科技意识,为稻田养鱼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5 稻田养殖政策扶持情况
思茅区农业局2016年给予稻田养鱼试验示范经费1.5万元。宁洱县2015年市级扶持稻田生态养殖5万元 ,从2003年开始陆续有县级扶持资金30万元。2016年江城县选出种养殖大户4户,扶持鲤鱼苗300kg。澜沧县2012年~2016省、市、县各级扶持资金共120万元。
3 存在问题
3.1 养殖技术落后
目前我市的稻田养鱼大多数还是传统的养殖模式,技术手段较为落后,有的养殖户甚至让其自生自灭地生长,导致养殖出来水产品产量少、质量低、效益差,市场竞争力不强。
3.2 产业化程度低,养殖规模小
随着稻田养殖的推广,多数是以家庭为主体,稻田养殖面积在几亩或十几亩不等,缺乏组织性和协调性,整个稻田养殖的管理都是各自为阵,稻田中蟹、鱼的防逃、防盗、水稻病虫害、水质管理及稻田的排灌水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不仅劳动强度大,推广稻田种养新技术困难也不少,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生产。
3.3 各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推广经费不足
只能停留在办培训班和塘头指导的形式进行技术推广,不能进行办点示范和大量资金政策支持,推广手段单一,对提高稻田养鱼的养殖技术水平和稻鱼产量产生不利的影响。
4 发展前景
稻田养鱼是一种能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民经济效益的种养结合的生态模式。从改善稻田生产条件考虑,能有效提高稻田的综合生产能力;从增加农民收入角度出发,能有效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实现增产增收;从我市人多地少的实际情况出发,稻田养殖能带动综合经营,有效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稻田养殖,由于是在同一生态环境条件下进行的生产,不需要增加更多的投入就可获得多样化的、单位成本更加经济的产出。多年来,稻田养殖的面积、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都得到了同步增长。
根据统计数据,我市约有水稻田106万亩,其中40万亩具备开展稻田养鱼的条件,目前只有9.8万亩水稻田在发展稻田养殖,还有约30万亩的发展空间,可见开发潜力很大。稻田养殖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操作比较容易,加上水产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帮助有条件的地区进一步发展稻田养殖前景广阔,能有效解决基本农田保护与水产养殖发展空间减少的矛盾,解决山区群众吃鱼难问题等。因此,稻田养殖受到了广大生产者的欢迎,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稻田养殖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5 建议
5.1 合理规划,集中连片发展
水资源良好、土壤肥沃的集中连片水稻高产区,可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可发展长久性示范工程,以生态渔业为主,提高稻田养鱼科技含量,扩大养殖规模。
5.2 将稻田生态养鱼列入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项目
结合各地的实际,以发展山区、半山区稻田生态养鱼为主,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既保护了生态环境,生产出无公害食品,也解决了山区群众吃鱼难的问题。
5.3 以市场为导向,打造优质水产品
随着人们对绿色、有机食品需求的不断增长,将稻田养殖以绿色、有机的优质鱼产品取信于消费者,同时大力鼓励开发稻鱼共生相关养殖品种,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产值和农民综合收益。积极争取各级各部门对稻田生态养鱼项目的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