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2017-10-21吴秀黄霞张莉
吴秀?黄霞?张莉
[摘 要]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问题已经引起国家高度重视,它不仅是影响自然环境的原因之一,也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对于中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近况进行深刻思考,近一步剖析出这种现状的原因,并提出推进垃圾分类,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等杠杆的一系列可行性对策,实行创新性管理,从而激励人们实行生活垃圾分类。诚然,中国要想使生活垃圾分类在中国的本土上得以更好的实施,这还需要很长的一段历程。
[关键词]生活垃圾分类;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X705 [文献标识码]A
1 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提出的背景
在2000年,国家下发了关于生活垃圾分类的规定,将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八个都市作为生活垃圾分类的试点。在2015年,中国又决定将北京的东城区、上海的静安区等26个地区设为垃圾分类的模范地区。如今,国家又提出:要于2020年末将垃圾的利用价值提上一个新高度。2020年尾前,一些城市的领域内要被命令首先进行垃圾的分类。也就是说,北京、上海、天津、重庆,以及5个规划单列市也在此中。
国家对生活垃圾的分类管理做出了一步步的尝试,都是源于以下原因。1.1 生活垃圾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生活垃圾导致土壤渣土化。将生活垃圾随意倒入田土里,会损坏田土的有机构造,毁坏泥土的营养成分。尤其是一些白色垃圾,倘若深埋于田土里,会严重影响庄稼的生长,农产品产量也必然会锐减。这直接从自然危机转换为人类生存危机,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同时,生活垃圾还会污染水源。垃圾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经过雨水的冲刷容易污染地面的水体,除此之外,生活垃圾的长期杂乱堆放还会使垃圾中的重金属消融出来,深入到地下,严重破坏地表下的水。而那些被直接丢进河中、湖中的生活垃圾,不光是影响了环境的整体美感,还严重污染了水质。此外,生活垃圾对大气也会产生污染。裸露的垃圾长期随意堆放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大气,同时也严重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而人们的随意、不合理燃烧垃圾的行为,也同样会产生有害物质,破坏大气结构。
1.2 生活垃圾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生活垃圾长期堆放的地方正是有害生物的巢穴。因此,垃圾堆成了病毒、细菌滋生的温床,同时,垃圾堆里的有害气体,有害物质等,无疑也是侵害人类健康的来源之一。所以,垃圾也是疾病传播的一种途径。长期堆放的生活垃圾也存在着严重的火灾隐患。自然堆放的垃圾容易产生可燃气体,易引发火灾。而那些仅经过人们简单处理覆盖的垃圾也容易造成明火、爆炸等危险事件,由此,将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麻烦和重大的损失。
而我们众所周知的一种有毒物质二恶英,它就存在于垃圾之中,并且很难天然的在环境中消弭。它包括210种化合物,其毒性极其大,是各种剧毒的几百倍乃至几千倍。因此,有“世纪之毒”的称号,同时它也被列为人类一级致癌物。由此可知,生活垃圾未能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理,对我们的健康有着极其严重的影响。
2 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现状与不足
2.1 当前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现状
中国经济在日益飞速发展,其经济发展速度与每日产生的垃圾量成正相关。成千上亿吨的生活垃圾不光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污染了我们居住的环境。生活垃圾不单破坏城市形象,并且还成为垃圾质变生成的病菌源。垃圾污染已不是一个区域,一段时间内特有的问题,而已升级为全球性、每时刻都需要关注、注意的问题。然而一直以来,人们都没有想到垃圾需要分类。目前很多的都市垃圾依然是采用混合收集,这不仅增加了垃圾的运输和处理量,并且增加了垃圾处理的资金,同时也使得一些有用资源得不到二次利用。而對于那些进入都会的拾荒者,也没有很高的辨别有用资源的能力,因此,不可避免的导致了一些可用资源的流失。总之,生活中的垃圾没有得到系统的、有意识的分类。
2.2 当前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不足的原因
2.2.1 落后的环保意识。人们没有垃圾分类的观念,也不明白生活垃圾分类对人类及环境的益处。一直以来人们总是觉得垃圾就是垃圾,用完了就该扔掉,垃圾就是一无是处的东西,占地方的东西;也有的人认为,不需要的东西就是没用的东西,也就是垃圾,也应该被扔掉。其实,很多城市对那些生活垃圾能再次利用仅是一些含糊不清的定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很多市民没能很好的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同时,人们总是认为垃圾的危害性只是存在于工厂等大型组织的生产中,而不包括人们日常的生活垃圾。当生活环境遭到破坏时,人们仅仅只是对那些排放垃圾的工厂进行种种谴责,却忘了自身也有一些不可推卸的责任。垃圾分类的行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环保意识,而当人们有一定的环保意識时,他们也仅仅只是停留在意识层面,不一定付诸于实践,生活垃圾分类的行动比例远远低于环保意识。
2.2.2 传统思想根深蒂固。一定的生活环境会影响人们一定的思维,而且能够指导人类一定的做事方法。思想对于生活垃圾分类来说是一个极其关键的影响成分。人们传统的思想觉得没有价值的物品就是垃圾。存在这种思想的偏差主要是源于人们对物品本身价值的判断依据有差别。人们认为生活垃圾没有价值是由于对物品的需求程度在降低,从而认为它没有可再利用的价值,比如废瓶子、废纸箱子等,然而,这些物品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却是有价值的,废瓶子、废纸箱子可以经过再次加工进行二次利用。这些所谓的垃圾其实也是一种“宝”。
如果想产生群体利益就应该积极追求自身价值的最大化,除此之外还得满足人都是无私的,乐于牺牲自我利益创造集体利益的前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是“经济人”。在“经济人”的条件下,当人们认为生活垃圾没有价值,人们总是会选择便宜的、便捷的方法来解决生活垃圾。在考虑劳动与时间成本之下,人们总是将生活垃圾混装在一起,再加上缺少政府部门的监管,这种行为对他人及社会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人们都不需要为此买单,所以人们便更加觉得这种行为是理所当然的了。同时,这种从老一辈传继下来的混装生活垃圾的习惯,与当前我国要求的生活垃圾分类相遇时,可想而知,定是会让人们难以适应,甚至是排斥的。毫无疑问,也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严重阻碍了生活垃圾分类推进的步伐。
2.2.3 法律制度不完善。生活垃圾分类要想得到切实、可靠的保障,必须依靠法律制度。法律制度完善,垃圾分类就能做得更好。反之,垃圾分类就只能是口头的宣传。由于我国没有一个完备的、强有力的环境保护法律,一切行为都只能靠自觉。所以人们大多是采用就近焚烧与倾倒的方式处理生活垃圾。其实,不恰当的焚烧与倾倒生活垃圾比恰当、合理的处理解决垃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要严重得多。迄今,我国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条例,都做了相关的管理规定,但由于其没有更为详细的生活垃圾分类标准,以至于人们只能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同时也未定出一个硬性的制裁措施,人们只要没有很严重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就不用担负责任,迫于私心存在,人们总是寻找那些利于自己的方式实施。而生活垃圾的分类,人们认为其繁琐、麻烦,所以这一行为也就不能很好地得以践行。
同时,当一份执行性文件下达时,由于与人们平日生活习惯有悖,初期,人们对于它都是会产生排斥或抵制的情绪及行为,这就需要国家通过强有力的法律和手段进行保护与监督,这种无形的约束力无疑不会使人们不遵守规章制度,从而形成自觉的行为。
2.2.4 国民教育的缺乏。一个好的教育会引导一个好的行为。教育对个人、对国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国情的不同,一直以来,我国国民都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垃圾分类教育与识别,也不知道垃圾通过技术再次利用能达到怎样的一种循环效果。正是一代代缺乏分类知识的学习,人们从而未能形成垃圾分类的观念。由于一代代的家长都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教育,导致他们也无法教导自己的孩子,孩子们必然也不可能知道怎样进行分类,该怎么分类。同时这些成年人没有树立起垃圾分类的好榜样,再加上周围缺乏分类的氛围与环境,一些孩子也不会想着去进行垃圾分类。这正是亟须国民教育的关键所在。不得不说,国民教育在这方面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垃圾分类的进程。
2.2.5 政府工作不到位。很多人的需求和目的都是可以通过外部干预来控制、调节、整理的,政府作为一个有至上权威的部门,可通过多种途径来引导、教育人们进行生活垃圾的分类。然而,由于一些政府部门的不作为,并未能将生活垃圾的分类精神传达下去,严重阻碍了垃圾分类推进的进程。同时,某些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品德责任奉行不力,部门监管不周,自身都没有做好带头作用,更没有将垃圾分类这一工作放在心上。部门之间也未形成有序的职能分工,没有很好的协调互助,有时还互相推诿、牵制,来达到自己部门的利益或管理权力。而垃圾分类这一工作必然是需要大大地增添一笔资本,可想而知,各个部门更是不会很好的去落实了。
另外,相关部门对垃圾分类的传达不到位并且不深入。由于发展市场经济和深入的改革开放,地方行政部门的权力不断增长,由于升职刺激机制的诱导,各个地方的部门都以经济作为第一发展指标,而生态环境的保护却僅存“保底”看法,甚至置之不理。同时,由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成本高、任务重,并且各部门工作人员任职期限短,增值效应不如GDP明显,于是更加不重视环境保护。这种官员的想法严重阻碍了分类工作,使其停滞不前。
2.2.6 体系不完整。如今大街上的垃圾桶普遍分为两种: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有的也划分为三类:可回收物、有害垃圾以及其他垃圾。但无论怎样,由于垃圾桶上没有分类指标或指标不明确,导致人们无法很好地去进行垃圾的分类。而且,一直以来,我国垃圾管理系统单一,效率低下,也没有去有意识的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更多的去注意垃圾回收、垃圾的资源再利用等问题。即使人们有分类投放垃圾的行为,由于垃圾收取管理部门没有要求垃圾分类收回,垃圾收取人员在收取垃圾时也是将全部垃圾混放在一起收走。同时,垃圾管理工作一直以来都是由国家指定的事业单位独家管理,进而缺乏群众参与,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要求人民群众统一行动、统一管理的困难,而要想人民群众立刻投身到垃圾分类中来还是一个值得静观的问题。
除此之外,众所周知,我国一直都存在着很多在都市中拾荒或收购废品的人群,他们不辞辛劳的在一堆堆生活垃圾中找寻那些可再利用资源。但毕竟这部分人群是占我国总人口的极少数,要想更好的做到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利用,仅凭这些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为了更好的实现生活垃圾的分类,必须需建立一个完整的、有序的、统一的系统。
3 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对策
3.1 实行“双实名制”创新管理
为进一步促进生活垃圾的减量化,倡导人们尽可能少产生生活垃圾,同时也是激励人们严格执行生活垃圾分类方法,以提高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正确率。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上,可以分级、分层开展垃圾分类“实名制”、“实户制”、“实楼制”和“现场指导制”,重点考虑建立厨房垃圾排放登记制度。每月给住户免费配送带条形码的绿色厨房垃圾专用袋,并贴上每户居民家的门牌号标签,让垃圾分类督导员对居民每天扔的厨房垃圾安排督查、验收、打分,对分类不合理的住户进行指导,对正确分类的家庭奖励小礼品,将得分情况定期公示在小区的“垃圾分类试点积分示意图”上,制定生活垃圾分类的奖惩制度,用正反两方面来约束和指导人们正确投放生活垃圾。
通过思想教育、榜样、补助、表扬等方式激发主体的参与热情,这种低成本的、正向激励的方式能够刺激国人积极加入到垃圾分类的行列中去,也只有提高了人们对生活垃圾的正确认知程度,增强人民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才能很好的进行垃圾分类。同时,政府也应该使用负向约束的方式,将垃圾分类上升到法律高度,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条,因行政部门具有合法性和权威性,可依照法律强制国民遵循垃圾分类,共同维护生态环境,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追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制性习惯养成,国民将会对垃圾分类行为从“强制”到“自觉”的一个质的转变。产生这种积极的作用全权得益于激励制约这两架马车的并驱。
3.2 将生活垃圾分类写入课本
任何问题想要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必须从思想上下手。要想垃圾分类得以很好的贯彻落实,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在国民思想上进行教育,将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纳入国民知识体系,从青少年抓起,从小抓起,让他們从小树立生活垃圾分类的常识,让垃圾分类概念根深蒂固,从而形成自觉的行为。同时,鉴于中小学生最关注垃圾分类收集工作这一特点,也乐于很快地接受这一思想,因此可以将生活垃圾分类写入课本,在向成年人们宣传这一思想的时候,同时更加注意加强对孩子们的生活垃圾分类思想教育,让孩子们的思想、行为、习惯也去影响大人们及各个家庭的行为习惯,这也能使垃圾分类的观念深入家庭,并有可能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成人们也可能能够更好的接受这种分类行为。
3.3 优化生活垃圾分类,完善配套设施设备
国家明确优化规定生活垃圾的分类。按生活垃圾的特性划为“湿”、“干”、“有害”、“大型”垃圾4种类型。菜叶、食品残余、逾期物品之类的日常残存属于“湿”垃圾。纸张、塑料瓶等物品属于“干”垃圾。会影响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的物质属于“有害”垃圾。体积较大的闲置物,如不用的沙发等都属于“大型”垃圾。这种确切的分类能让人们准确的进行分类投放,这更有利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
在合理的优化垃圾分类的同时也需要合理规划和配置设施设备。合理的规划应该是按照适宜的距离放置一定数量的垃圾桶,特别注意的是垃圾桶的设计应该对任何类型的人来说都要能够易于区分,不单是在颜色形状上进行区分,还要设计出适宜的桶高、桶宽,做到合理、美观、大方。同时,由于要进行细致化、准确化的分类,还需要制定与垃圾桶相适应的垃圾袋,并完善相关的垃圾收取程序,做好垃圾后期回收利用的相关规划建设。
3.4 加强部门合作,提高理论与技术水平
想要做好垃圾分类工作,不能只要求国民实打实的去行动,政府部门也应该以身作则,积极行动起来,抓好各方面的管理、引导、监督等一系列工作,政府各部门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应该加强与其他部门联系,特别是在一些艰巨任务面前,政府各部门之间应在这个关键时刻拧成一股绳,各方协调配合,互帮互助,最后实现“1+1”大于2的效果。
另外,理论是基础。在注重实践的同时,也不要忘了理论的发展。政府部门应做好垃圾分类的理论研究,积极投入资金,攻克技术难关,做到效率最大化、成果明显化,以此来彰显垃圾分类的意义。当人们看到回收利用的效果后,便能激起他们对垃圾分类的兴趣,从而更加自愿地进行垃圾分类,真正的从他律变为自律,这不仅提高了分类效率,也能更好的推动垃圾分类的发展。
3.5 以政府宣传为主,网络媒体宣传为辅
在生活垃圾分类的推进过程中,政府要扮演主要角色,大力宣传、教育垃圾分类。宣传方式可以多样化、实用化、生活化,以促进人们能更好的理解与接受。比如发放分类小册子、免费赠送印有分类知识的小扇子,举行垃圾分类相关文化表演进社区等措施,让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教育,并且这种融入日常的宣傳教育更熏陶大家的行为。不过,目前也存在一些地方政府对垃圾分类的宣传不到位以及相关硬件设备未健全,人们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度不高,再加上一些部门并未重视此政策,严重拖慢了计划进程。要想扭转这种局面,只能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众行动”的原则。政府为了深入达到传达垃圾分类理念的目的,不仅需要自己“发声”,颁布一系列行政性文件,还应该借助于网络、多媒体等方式将垃圾分类的理念传播开去,得到舆论的支持,并广加宣传,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社会氛围。让每一个国民都感受到氛围的浓烈,生活垃圾分类是大势所驱,从而都自觉地加入到生活垃圾分类的行列中来。
针对不同人群应根据其独特和特殊性采取不同的使他们易理解、乐接受的宣传教育方式。对于那些退休在家的老年人,他们接受消息一般依靠报纸、新闻等途径,而中年、青年人几乎每天都会使用手机浏览网页来获取信息,中小学生大多是通过电视、学校教育为主。所以,针对这些不同的特点,要想将生活垃圾分类做到全民参与,必须以政府为主、网络媒体为辅的宣传方式,只有将各种宣传方式并用才能达到宣传全覆盖的整体效果。从宣传方向上来说,不光可以从正面来宣传,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生活垃圾分类观念,亦可以从反面来指出人们错误的行为,让人们进行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这种逆向思考行为方式会使人们对生活垃圾分类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好的贯彻落实分类的规定。
4 结语
每个城市都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城市内各方面就是这个大系统里的子系统,这些一个个看起来不起眼的子系统都是影响着这个城市发展的因素。其中,生活垃圾也不列外。当生活垃圾达到一定量的时候,若垃圾未能及时、有效的处理,就会破坏城市的整体结构,进而影响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对垃圾的准确投放, 将垃圾中的可用资源再次利用,从而使垃圾变废为宝,在环境得以保护的同时,也能得到不错的经济回报。这同时也是体现了我国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发展原则。总之,为了能更好的推进垃圾分类工作,需要综合利用各种杠杆,同时加以创新性的管理,将垃圾分类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减轻城市的垃圾压力,推动垃圾分类的步伐,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徐林,凌卯亮,卢昱杰.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影响因素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7(01).
[2] 陈子玉,赵静,马国强.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实施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03).
[3] 叶岚,陈奇星.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政策分析與路径选择——以上海实践为例[J].上海行政学院报,2017(02).
[4] 吕维霞,杜娟.日本垃圾分类管理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6(01).
[5] 陈绍军,李如春,马永斌.意愿与行为的悖离: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