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护理对体检静脉血采集患者晕针及满意度的影响

2017-10-21刘妍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7年12期
关键词:依从性心理护理

刘妍

【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对体检静脉血采集患者晕针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接收的82例体检静脉血采集时晕针患者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分析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的常规护理,分析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是否发生晕针以及晕针后是否并发其他不良反应和患者焦虑状况、依从性、满意度。结果:分析组体检中出现晕针为4.88%(2/41),远低于对照组的41.46%(1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组焦虑患者占7.32%(3/41),远低于对照组的34.15%(1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组依从性较好的患者占97.56%(40/41),远高于对照组的63.41%(26/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7.56%(40/41),远高于对照组的68.29%(2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可明显改善体检静脉血采集患者晕针现象,减轻患者焦虑等不良情绪,提高患者依从性和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理护理;晕针;静脉血采集;依从性

静脉血采集指采全血标本测定血液中某些物质的含量,是临床常见的检查途径之一,通过对静脉血进行采集、处理及相关实验进行检查[1]。心理护理是指护理过程中,由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包括应用心理学和技术),积极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从而达到护理目标的心理治疗方法。是针对体检静脉血采集患者的晕针状况采取的一种针对性较强的护理干预模式[2]。通过对患者心理进行沟通和干预,预防晕针现象的发生,促进患者静脉血采集的顺利进行。此次研究将82例体检静脉血采集时晕针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给予不同的护理模式,分析心理护理对体检静脉血采集患者晕针及满意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月到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82例体检静脉血采集时晕针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来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患者;②有过晕针经历的患者;⑧对此次研究知情且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有严重的肝肾疾病和系统性疾病者;②有精神类疾病,依从性较差者。按随机数表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分析组和对照组各41例。分析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36.27±3.21)岁,体重49.19~83.40kg,平均体重(53.61±2.57)kg,其中合并高血压患者2例,合并心脏病患者5例,合并贫血患者7例;对照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17~68岁,平均年龄(36.24±3.02)岁,体重46.11~85.06kg,平均體重(51.23±2.72)kg,其中合并高血压患者3例,合并心脏病患者4例,合并贫血患者8例。两组患者均在静脉采血的过程中发生晕针现象。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疾病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静脉采血的过程中,患者对照组给予传统的常规护理模式。包括给患者讲解疾病知识,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告诉医生等措施。

分析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主要包括:①基础护理:护士进行抽血前,先了解患者个人情况,主动与患者聊天减轻其焦虑。先使患者熟悉周围环境,并告知其一些准备工作,护士根据其具体情况可做一些解释说明,对其进行一定的指导;②心理护理:操作过程中,若患者出现不良情绪,应先分散其注意力,护士可采取与其闲聊、提小问题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减轻患者紧张情绪,以保证静脉血的抽取过程更加顺利。③环境护理:抽血环境设置在整洁宽敞、通风良好、室温适宜、配备舒适的环境供给患者休息和等待,设健康宣传栏,指定护士维持抽血秩序,安抚患者不安情绪,预防晕针。④不良反应护理:抽血护士注意观察患者面部表情,根据其具体表现进行安抚和指导。抽血时一旦出现晕针,立即停止采血并使患者平躺,安抚患者情绪,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休息一段时间恢复正常后在进行采血。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是否发生晕针以及晕针后是否并发其他不良反应和患者依从性、满意度。满意度调查表由患者采血结束后填写,设满意,比较满意,一般和不满意四个选项,满意、比较满意和一般均视为满意。满意率=(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以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结果的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晕针情况的比较

分析组41例患者中,接受心理护理后,体检中出现晕针为4.88% (2/41),远低于对照组的41.46% (1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组的2例晕针患者经过护士的及时调节,均在休息一段时间后完成了采血,对照组出现17例晕针患者,经过调节和休息之后16例患者完成了采血,1例患者通过转移注意力方式也完成了采血。

2.2焦虑状况的比较

分析组焦虑患者占7.32% (3/41),此数值远低于对照组的34.15% (1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依从性的比较

分析组依从性较好的患者占97.56%( 40/41),远高于对照组的63.41%( 26/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满意度的比较

分析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7.56% (40/41),远高于对照组的68.29%(2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定期进行体检的人数逐年上升。晕针的发生率逐年上升。静脉血采集是常见的某些指标的检查方式[3],对于会晕针的患者来说,需要进行一定的护理干预,预防其在采血过程中发生晕针,以及其并发其他恶性疾病,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传统的护理模式可以缓解患者的晕针情况,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心理护理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帮助病人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的身心状态。一般来说,一个健康的人在进入患者角色后,往往由于疾病的折磨、医院诊疗环境的陌生、新的人际关系的出现等,会产生一系列的特有的心理活动。心理护理的任务就是在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和反应特点,并针对病人的心理活动,采用一系列良好的心理护理措施,去影响患者的感受和认识,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帮助患者适应新的人际关系以及医疗环境,尽可能为患者创造有益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环状态、使其早日恢复健康。

和常规护理相比,心理护理优势明显,更具针对性、也更人性化。①基础护理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健康知识基础,为其指导预防晕针的有效方法,对患者的晕针可产生有效的效果;②心理护理是护理活动的关键。在采血前期保证了患者的心理需求,减轻其焦虑、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使其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进行手术治疗,降低手术风险,保证其在采血前期和采血时的晕针现象较少或不会发生;③环境护理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开阔的环境,患者视野变的开阔,另外通风设施齐全;还可在房内布置些许绿植,以调节患者的情绪,使患者积极面对后续治疗。④其他并发症的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一些列并发症的发生率,在晕针前期进行预防,避免了患者出现晕针现象而一旦患者并发其他并发症,护士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此次研究显示,分析组体检中出现晕针为4.88% (2/41),远低于对照组的41.46%(1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组焦虑患者占7.32%(3/41),远低于对照组的34.15%(1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组依从性较好的患者占97.56%(40/41),远高于对照组的63.41%(26/41),差異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7.56%(40/41),远高于对照组的68.29%(2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心理护理明显减少了晕针患者的例数,提高了患者依从性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对于促进患者临床治疗有着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可明显改善体检静脉血采集患者晕针现象,减轻患者焦虑等不良情绪,提高患者依从性和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二梅,宋晶梅,任线萍.护理干预在预防门诊静脉采血晕针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20): 2865-2866.

[2]周贵红.健康体检者静脉采血晕针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策略[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2):163-164.

[3]于树香,候金香,赵春艳等.健康体检中静脉采血晕针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J].中国伤残医学,2015, 23(11): 202-202.

猜你喜欢

依从性心理护理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药学服务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
自我管理教育提高门诊治疗过敏性鼻炎治疗依从性的分析
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依从性影响
应用品管圈管理模式对提高COPD患者呼吸功能锻炼依从性的作用
优质护理对肺结核护理质量和依从性的干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