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中西医研究进展

2017-10-21吴梦颖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7年12期
关键词:中西医中风研究进展

吴梦颖

【摘要】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在临床中较为多见,偏瘫发生后临床可采用多种方式对患者治疗,包括物理理疗、中医治疗、西医治疗等;但是目前临床对多种治疗方法的应用认知仍然存在片面性,影响了对于患者的及时治疗。故我们针对常见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中西医研究进展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并做出相关综述。

【关键词】中风;痉挛性偏瘫;中西医;研究进展

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属于中风的一种后遗症,即患者在临床中表现出肩部下沉、躯干弯曲、上肢呈现跨篮样弯曲现象,该类后遗症的发生使得患者生活质量严重降低,同时影响了患者的及时恢复,如果长时间未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干预,则可能最终引起不可逆转的病理化进展,最终甚至加大了家庭的负担,所以我们应该及时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治疗[1]。本次我们则分别从中西医等方面展开讨论,并着重分析其治疗研究情况,现将研究详情进行整理并做出报道。

1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西医治疗

1.1内科治疗

目前内科对于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治疗的药物包括巴氯芬、妙纳、A型肉毒素等[2],A型肉毒素在用药后能够度患者的运动神经末梢神经肌肉接头处产生作用,使得乙酰胆碱从突触前膜中的释放得到抑制,进而使得机体的肌肉出现松弛型麻痹,改善患者肌肉痉挛现象,进而起到治疗的目的[3]。妙纳属于一种中枢神经抑制剂,通过用药可对患者y一系、α-系产生抑制,进而抑制多突触神经的反射,改善脑中枢情况,进而使得患者病情得到恢复,起到治疗的效果。巴氯芬属于一种骨骼肌松弛剂,使得患者受损的椎体束得到干预,进而将患者骨骼肌痉挛状态改善、张力降低,从而逐步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4]。

1.2外科治疗

目前通过医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逐渐生长出显微外科的相关措施,外科治疗对患者干预的过程中,可以选择颈神经后根切断术等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通过预期的计算和测量,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实施评估,进而合理切除部分神经组织,最终改善患者肌张力等情况,使得患者得到相应恢复[5]。但是手术治疗时危险性较高,且对于适应症要求严格,因此临床应该慎重选择使用。

2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中医治疗

2.1中药治疗

中医认为患者的中风以及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发生和多种因素存在关系,最终导致患者血淤痰阻、筋脉失养,风痰流窜于经络而导致病发,因此对患者治疗时,应该注重祛痰逐淤、活血化瘀[6];故用药时可选择酒大黄、僵蚕、胆南星、桃仁、全蝎等药物,同时可根据患者实际体质和症状实施辨证加减,以期起到活血化瘀、祛瘀逐痰的效果,最终帮助患者气血运行顺畅,达到治疗的效果[7]。而中药使用的途径则可以包括中药内服、中药熏蒸、中药外敷等,基于中风发生的特殊性,我们建议临床采用中药内服的方式治疗,以期药物在患者体内进行有效代谢,进而帮助患者全身症状得到改善,提高治疗的效果[8]。

2.2针灸治疗

中医对患者顺时针灸治疗的过程中,主要是选择患者的相应穴位实施针刺,即根据患者的偏瘫部位选择针刺穴位,下肢可选择屈肌侧穴位、上肢可选择伸肌侧穴位,给予患者对应穴位的强刺激后,达到疏通静脉的目的,帮助患者得到有效恢复[9]。

针灸治疗过程中应该选择毫针对患者干预,用毫针对患者针刺其痉挛的优势侧,入针后获得强针感说明患者的痉挛被缓解,此时不留针即指导患者休息片刻即可[10];每天针刺1-2次,连续治疗30次或者15天(每天2次的情况下)作为一个疗程,首先对患者实施1个月的治疗,并密切观察患者情况,患者的痉挛情况缓解同时主动运动逐渐增强持久效应。用针剌方法对患者实施干预后,可将其肌张力情况改善,进而修整其到新的张力平衡状态,帮助患者得到恢复[11]。

3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物理康复治疗

物理康复治疗对患者治疗的过程中,主要是使用较高频率的电刺激对患者进行干预,通过电刺激使得患者脊髓中强啡肽释放得到促进,进而使得脊髓前角细胞的兴奋性得到抑制,继而缓解患者肌肉痉挛现象[12]。具体在治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肌电正反馈的电极分别放置在患者前臂伸肌群、肱三头肌等部位,通过通电后的刺激使得患者对应部位得到干预,每次治疗的时间控制在30-40分钟,同时每周训练的次数控制在2-3次,原则上首先对患者进行简单动作的训练,待到见效后在对患者实施复杂的动作干预,进而使得患者肌张力得到改善,缓解其痉挛现象[13]。临床中相关的学者[15]曾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实施物理康复治疗,同时配合对患者进行药物干预,最终在30天的治疗后对患者实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肢体运动功能状态的评分,均可见患者情况出现了明显的改善。

4进展和展望

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中西医研究进展分析发现,通过不同方法对患者实施干预,均可起到不同的效果,且根据患者个体化差异不同,选择相应方式对患者表现出的效果也各有所异,故临床应该按照患者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16]。目前临床对偏瘫患者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总结处新的恢复进展,即认为患者恢复可分为6个阶段,因为一般即便对患者实施治疗后[18],也不可能在短時间内出现显著的效果,故临床应该从家属、患者、护士、医生等方面做好配合,打好长时间治疗的攻坚战;同时在患者取得一定恢复效果的情况下,要注意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采用正强化的方法使得患者得到鼓励,进而提高其依从性,使得患者在依从性良好的情况下和医护人员积极配合,最终保证各项治疗措施的效果得以充分体现。相信随着医学相关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能够对临床治疗方法做出更加全面的改进,继而使得患者病发后生存质量得到提高,改善其预后。

参考文献

[1]宁艳哲,刘宏伟,李宗衡,张勇,金贺,韩笑,陈沛,任毅,邹忆怀.中医综合康复方案治疗不同分期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 (04):1860-1862.

[2]邓妍,刘悦.基于调节气血温阳通气治则毫火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临床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7, 35 (01):186-189.

[3]郑德松,董静,刘国荣.不同针刺方案在中风痉挛性偏瘫康复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 26 (01):109-111.

[4]刘颖,王光义,吕明庄,史江峰,孙菊光,侯进义,管志敏,赵大尉,丁优.巨刺法结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6,22(20): 62-65.

[5]傅勤慧,裴建,尤晓欣,顾悦华,陈宇杰,宋毅,惠建荣,周彤,程晓磊,王延玲,汪军.辨阴阳经证电针疗法对社区中风偏瘫患者影响的多中心临床转化应用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6,50 (10): 45-49.

[6]杜小正,王金海,鲍春龄,焦志华,东贵荣.头穴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肌力的即刻影响: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6,36(01): 43-47.

[7]鲍春龄,东贵荣,王海桥,劉建浩,焦志华,白玉龙,王顺,王昀,倪金霞,赵建军,秦黎宏.阴阳调衡透刺针法为主分期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5,49(06):30-34.

[8]Adri a Arboix.Cardiovascularrisk factors for acute stroke:Risk profiles in the differentsubtypes of ischemic stroke [J].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Cases, 2015,3(05): 418-429.

[9]骆雪琴,陈春芹,朱云芳.中医康复护理对早期中风偏瘫患者功能康复和抑郁症状影响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07):1484-1486.

[10]唐跃富,杨荣光,罗清勇,何苗,韩帅.针药结合康复训练的方法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康复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世界中医药,2014,9(09):1218-1220.

[11]王琳晶,王玉琳,王春英.针刺夹脊穴配合巨刺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报,2014, 42(04):124-126.

[12] JiaruiWu, Xiaomeng Zhang, Bing Zhang. Qingkailing injec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strok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Journal of 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 2014, 34 (02): 131-139.

[13]李成国,胡一莉,戴慧峰,韩丽斌,叶青林,许琰.针刺结合运动康复疗法对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4, 23(03): 442-443.

[14]WANG Zhi,XU YaQi,WANG JianXin. Suppression of super-knock in TC-GDI engine using two-stage injection in intake stroke (TSII)[J]. 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 2014, 57(01): 80-85.

[15]杨知博,刘东,常悦松,孙鹏,赵国栋,贾力.太极平衡法治疗中风后偏瘫平衡障碍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3,19(24):5-7.

[16]崔方圆,邹忆怀,谭中建,董培,吴宇峰.中风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和头针疗效水平的fMRI与DTI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 2013, 20 (04): 34-38.

猜你喜欢

中西医中风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近十年国际STEM教育研究进展
“红黄绿”三色套餐查中风
微生物燃料电池在传感分析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磷酸化肽富集新方法研究进展
提高中西医儿科教学效果的对策
中西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分析
中西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
中风后偏瘫可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