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综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

2017-10-21秦远超刘恒赵嫦莹冯敏河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7年12期
关键词:针灸治疗吞咽障碍康复训练

秦远超 刘恒 赵嫦莹 冯敏河

【摘要】目的:对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治疗中针灸综合康复训练应用下取得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90例,采用随机划分方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在其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利用洼田饮水试验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3.40±0.50)分、(3.55±0.4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1.20±0.35)分低于对照组(2.10±0.80)分,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有效率观察组95.56%(43/45)高于对照组82.22%(37/4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方法,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康复治疗效果可发挥重要作用,应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风;吞咽障碍;康复训练;针灸治疗

作为中风患者常见症状表现,吞咽障碍一般指为食管功能、食管括约肌、咽喉、双唇或下颌等受损下,致使食物无法由口腔吞咽,长此以往将造成机体无法获取必要的养分与水分,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实践研究发现,对于吞咽患者康复治疗中,通过常规康复训练,配合针灸治疗,取得的效果较为明显。本次研究将就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康复治疗中常规康复训练、针灸治疗配合下取得的效果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中风伴有吞咽障碍患者90例,男52例,女38例,年龄48-68岁,平均(54.5±4.5)岁,病程7-60d,平均(23.5±4.5)d。入选标准:①与西医《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1]、中医《中风病诊断疗效标准》[2]中关于中风诊断标准吻合;②均伴有吞咽障碍表现;③患者及其家属签字确认知情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合并食道疾病、痴呆、帕金森病以及其他原发神经系统疾病;②认知模糊、精神病史以及其他心肝肾脏器疾病等影响配合康复治疗情况。将90例患者采用随机划分方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5例,对比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与病程等,无明显差异(P>0.05),可做对比研究。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训练内容包括:①吞咽直接训练,如进食中协助患者体位选择身体、地面保持450以上角度,而在食物选择方面,要求以先易后难为指导原则,如鸡蛋羹、米糊、水果泥均为最佳食物,放置患者口中,应取患者对食物较为敏感部位。同时,进餐中一口量一般控制为3-4ml,结合患者情况适当调整增加;②间接训练,对患者咽喉部、口腔刺激,如取棉棒蘸0℃冰水,对腭弓、咽后壁与舌根部刺激。再如训练中做吸允训练,于食指套一次性无菌橡胶套,在医生指导下由患者吸允手指。同时,可做喉抬高训练,于甲状软骨上缘放置双手手指,由医护人员指导做吞咽动作。另外,可做其他如舌肌运动、吞咽肌训练等,如舌肌运动方面选择抬高舌尖、舌肌后缩或侧伸等方式,而吞咽肌训练,主要通过上抬唇角、闭唇以及撅嘴训练实现。

1.2.2观察组

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给予针灸治疗配合,具体操作流程:①穴位与针具的选择,以玉液穴、金津穴、大迎、廉泉穴、天柱穴、完骨穴以及风池穴为主。其中玉液穴、金津穴选择三棱针,其余穴位给予华佗牌0.30mmx40mm毫针;②针刺方法,天柱穴,平刺1.0-1.2寸,采用捻转泻法,完骨穴、风池穴均同样操作;廉泉穴,直刺1.2-1.5寸,采用捻转补法;大迎穴,向舌根方向针刺1.5-2.0寸,得气后采用雀啄手法。另外,玉液穴、金津穴针刺给予刺络法,患者卷起舌头后,于舌下静脉点刺,令血液自然流出;⑧针刺的体位,首先要求患者选取坐位,针刺天柱穴、完骨穴、风池穴,得气后给予捻转泻法,由风池穴起针,令患者转换为仰卧位,对玉液穴、金津穴与廉泉穴以毫针点刺,待内大迎得气后采用雀啄方法。

1.3观察指标

借助洼田饮水试验方法[3],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善情况,试验要求患者取坐位体位,给予30ml温水引入,对饮水耗时观察,具体评价计分:①1分,Ss内1次将水饮完,未出现停顿或咳呛情况;②2分,2次饮完或1次饮完时间为5s以上,未出现停顿或咳呛情况;③3分,1次饮完,饮水中有咳呛表现;④4分,两次饮完,饮水由咳呛、停顿表现;⑤5分,无法全部饮完。

另外,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评价,评价分为:①显效,吞咽功能恢复,可正常进食;②有效,吞咽功能有较大程度改善,进食以流质食物为主;③无效,吞咽障碍无变化,需借助鼻饲营养支持。治疗有效率计算:(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研究得出数据均利用WPS xls表格录入汇总,选择软件SPSS21.0做统计学处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通过均数土标准差(x±s)描述;治疗效果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经过数(n)或率(%)描述,以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对比

治疗前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3.40±0.50)分、(3.5 5±0.4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1.20±0.35)分低于对照组(2.10±0.80)分,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有效率观察组95.56% (43/45)高于对照组82.22% (37/4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3讨论

关于中风后吞咽障碍,现代医学理论研究中,将其理解为复杂躯体反射表现,出现吞咽神经功能障碍问题,而整个吞咽反射过程,参与的神经支配包括许多,如舌下神经、迷走神经、吞咽神经、面神经以及三叉神经等。而从传统中医学理论,对于中风后的吞咽功能障碍问题,则被划入“暗痱”、“中风”范畴中,以本虚标实为发病机制,其中本虚表现在髓海不充、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等,而标实以风痰淤闭阻脑脉,闭塞下致使患者气机功能包括咽喉、口、舌等失用失调。对于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若未及时得到控制治疗,要求以静脉补液、鼻饲流食方法实现机体营养支持,同时可能引起其他并发症问题,如吸入性肺炎、水电解质紊乱以及脱水等,甚至在气道被痰液阻塞下引起窒息情况,要求行之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

针灸综合治疗方法应用下,强调针刺穴位的合理选择。如风池穴,针刺下可起到息风通络、清利头目效果。再如完骨穴,针刺目的在于通经活络、疏风通窍,并以天柱穴针刺达到祛风活络效果,在此基础上配合风池穴针刺,对风池作用的的强化有明显帮助。再如廉泉穴,针刺下可舌根急痛症状由明显缓解,在此基础上配合大迎穴针刺,有利咽通络效果。另外,针刺中对于玉液穴、金津穴强调放血,主要为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目的,将邪气去除,改善患者病症。本次研究中可发现,在洼田饮水试验方法上,治疗前两组患者并无明显差异,而治疗后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康复治疗效果明显。同时,对比治疗有效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也能反映出常规康复训练配合针灸治疗的重要性。实际做康复治疗中,医护人员也需对患者及其家属做好心理层面的干预,避免对患者训练过于急促盲目,结合患者病情,讲解治疗优势所在,以此保证患者积极配合康复治疗过程。

臨床康复治疗中,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可考虑引入针灸配合治疗。

综上所述,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中,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方法,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康复治疗效果可发挥重要作用,应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兰英.综合康复护理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07):131-133.

[2]龚应科.中医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可行性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06):119-120.

[3]陈璐,张根明.针灸综合康复方案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6,25(06):1111-1113.

猜你喜欢

针灸治疗吞咽障碍康复训练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脑卒中患者护理中吞咽障碍康复训练的应用及效果研究
老年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效果及临床意义分析
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技术在脑卒中康复训练中的疗效观察
针灸治疗耳鸣耳聋研究概况
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不同训练方法的疗效观察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护理体会
针灸治疗便秘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Meta分析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方法概述
膝骨性关节炎针灸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