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精准扶贫新模式
2017-10-21曹梦玲
曹梦玲
摘 要:信息时代大背景下,互联网融合一切产业的开拓性创举在最古老和传统的农业领域越来越显现出扶贫济困的巨大力量。基于互联网理念与技术的精准扶贫不仅有助于纠正传统农业扶贫过程中粗放、失衡的不利局面,更能最大限度降低扶贫门槛并实现扶贫资源利用、扶贫效果提升的最大化。
关键词:精准扶贫;新模式;互联网+农业
文章编号:1004-7026(2017)18-0012-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精准扶贫”的提出源于2013年11月习总书记考察湖南湘西地区时“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讲话。而到2015年的贵州调研期间,总书记再次强调了“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 在于精准”。由此在国家连续对三农加大扶持力度的时候,“精准扶贫”成为新时期优化农业扶贫、开创扶贫新模式的核心思想和关键举措。
1 农业扶贫中的常见问题
众多农业人口及其不规则的分布共同决定了中国农业产业格局中小农经济的普遍化、常态化,而这种落后、陈旧的生产力发展状态不仅严重制约着广大乡村和山区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也使几乎每个省份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贫困县、乡、村问题。
虽然早在建国后不久之后就已经有了专门针对农业的扶贫政策与内容,但几十年农业扶贫工作虽然历经时代变迁和战略方向的重大调整,却依然长期存在着粗放式、失衡式等较为显著的问题。比如第二个五年计划前后纯粹的“钱粮棉”式扶贫到第六个五年计划后主要针对农村、山区基础设施新建改建、通路、通电、解决饮水困难等举措,农业扶贫的本质是让贫困乡村、山区等政府机构直接受益的区域化形式与内容,而非让真正的贫困农业人口直接得利。也就是说,这些传统农业扶贫方法无法切实细化到每个具体的贫困农民、农户。
同时,为了实现农业扶贫的可持续化发展,通过打造特色化、支柱型产业带动扶贫和脱贫成为传统模式下最主要的扶贫手段。然而能够实现特色化、支柱型产业带动扶贫与脱贫的往往只是那些交通较为通畅、水源相对丰沛、具备足够开发条件的乡村或山区,这些区域的农业贫困只是相对状态,远较赤贫地区有着优越的资源一条件。当大量政府补贴和支持进入这些并非绝对贫困的农业地区时,就形成了事实上的“马太效应”而非扶助真正的贫困农业人口与产业。
2 互联网+农业对精准扶贫的积极意义
“一台终端加一条网线”或者直接利用移动通讯终端和无线网络的“互联网+农业”最显而易见的特点与优势无疑就是低成本的廉价与快捷。利用互联网+农业开展精准扶贫可以最大程度降低贫困农业人口劳动脱贫、推动产业发展的门槛,使其以最少的投入或消耗获得尽可能多的潜在收益。
尤其在信息获取层面,传统农业扶贫几乎无法实现的信息对等在互联网平台上可轻易实现。比如基于互联网农产品交易平台的点对点交易让传统模式下层层盘剥的中间环节最大程度压缩,使农户、农民销售自家产品的利润得到了最大保障。又如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下,大多数农业人口对市场存在不小的反应滞后期,往往是一种农产品出现大规模滞销、价格暴跌的客观现象后,农民才会后知后觉地压缩生产规模,但此刻常常已是覆水难收、悔之晚矣。而借助网络技术或平台,在大数据、云计算乃至人工智能等的辅助下,市场实时动态甚至更多前瞻性的预见与警示则可以在市场产生波动之前帮助相对闭塞的乡村、山区等农业人口及时发现异动、早做打算,从而更有机会规避潜在风险、为自身赢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3 互联网+农业开创精准扶贫新模式的策略
3.1 从加强教育入手,开启网络精准扶贫新起点
导致农业贫困问题出现的原因除了土壤、气候、水、交通等客观因素外,一个最主要的主观因素是人的知识结构和受教育水平,也就是落后的教育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要借助“互联网+农业”开创精准扶贫新模式,加强教育是前提。尤其是贫困农业地区和高等教育院校合作开展精准扶贫最具实效。
3.2 加强内生动力培育,确保精准扶贫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要从根本上彻底扭转乡村贫困农业问题,人的因素不能忽略,尤其是加强内生动力培育、充实本地区现代农业人才队伍是实现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随着基于“互联网+”的精准扶贫行动的持续推进,曾经的贫困乡村在产业类型和经济收入诸多方面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当村里农业生产越来越红火的同时,也开始吸引了越来越多返乡创业的青年人。特别是一些从村里走出去进入城市打工的大学生开始有了回鄉创业的意愿,这些接受了高等教育的青年正在逐渐成为牛毛坞村未来以互联网+农业实现彻底脱贫的后备力量。
对贫困乡村本地人才进行强化教育可以避免出外来辅助力量退出后农民或农户因为知识与技术的缺乏重新返贫问题。本地专业人才队伍的形成能够最大限度确保精准扶贫的稳定性与持续性,继而以点带面普及到整个村、乡、县,最终实现整体化、全局化的彻底脱贫。
3.3 打造规模化、品牌化的运营模式
要尽快建立起网络电子溯源体系,让贫困乡村绿色无污染、纯天然农副产品借助技术实现品质保障与证明,并逐步打开知名度,打造规模化、品牌化运营模式。电子溯源是国际上食品安全领域非常流行的操作模式,要拓展国内天然绿色农产品的销路提升互联网+农业的精准扶贫新模式的有效性就需要逐步向国际更高要求看齐。电子溯源体系不仅能够保证农产品满足国内、国际市场对天然食品的严格要求与强烈需求,很大程度上也是品质的保证,甚至是最好的推广与宣传。贫困乡村需要利用这类先进手段让本地特色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从而让精准扶贫形成更大的规模效应。
3.4 与高等教育合作,深入、持续、全面推进精准扶贫新模式
高校利用自身丰厚的知识和技术优势借助互联网+农业开展精准扶贫已经成为新时期的大势所趋。就在2016年的4月,“百所高校大学生精准扶贫绿色行动”的“伙伴计划”就已经在北京林业大学的牵头下启动。通过结对子的一对一模式,国内百余所高校已经就自己所在区域贫困农村建立起对接关系,利用高校的学科特点、技能优势及社会影响力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将网络、绿色、环保理念融入精准扶貧的新模式,成为解决农业贫困问题的又一创新之举。
结束语
“互联网+”在表面上看是与农业最为遥远的知识和技术,然而,融合一切的互联网却又是能够让农业出现翻天覆地最大变化的助力。借助互联网+农业开创精准扶贫新模式是新时期“双创”社会大背景下的开拓创举,但也是现代农业生产进入信息时代后转型升级的必然。技术的超越与突破实现了传统农业扶贫无法企及的高水平,不仅可以让农业扶贫真正落实到每个个体的农民、农户,而且能够让有限的宝贵扶贫资源实现价值和意义的最大化。这既是实现未来五年让国内现有标准下七千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最有力的保障,也是当下和未来中国现代农业实现生存及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王小兰.构建新媒体引导机制创新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5(1):9-10.
[2]黄海龙.基于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研究[J].上海金融,2015,08:18-2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