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结构视角下农民人均收入增长问题研究
2017-10-21陈华杰冯利斐
陈华杰 冯利斐
摘 要:本文基于收入结构的视角,分析探讨Y区农民收入增长的现状、特征以及存在问题,并进而深入剖析背后的影响因素,提出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多样化发展、建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激发农民增收的内生动力等四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收入结构视角;Y区;农民;人均收入增长
文章编号:1004-7026(2017)18-0001-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1 基于收入结构视角分析:Y区农民收入的基本现状及主要特点
1.1 从农民收入增长的趋势看,政策保障措施逐步加强
具体而言,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增加农业投入。强化落实粮食直补和良种、化肥、农机、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涉农补贴制度,让广大农民实现增补增收和节本减负增收。二是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农民就业层次和就业稳定性,为实施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基本的人力资源支撑。三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农业生产总体保持平稳增长。四是制定各项惠农扶农政策。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推进现代农业园区、粮食功能区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增强农业市场竞争能力。
1.2 从农民收入来源的构成看,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一是农业规模化经营收益。通过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土地流转租金、土地流转补助等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效益不断提升。二是农民财产性收入。推行多元化安置模式,农民通过房租租金,增加财产性收入。2016年,通过分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创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省级森林村庄、市级精品村、精品线路,培育省级历史文化村,这增加了农民的旅游性收入。三是农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完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扶持政策,股金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四是新型农业经营盈利。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带动农民增产增收。开展采摘体验、亲子教育、休闲观光以及具有农事节庆特色经营园区经营。
1.3 从农民收入保障水平的层次看,农民生活质量提高步伐明显加快
一是建立健全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区政府相关部门规定:凡征地失地农民必须统一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2016年,推进全民参保登记,征地农转非人员统一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二是完善农村低保救助机制。不断提高财政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低保救助水平,科学统筹农村低保,并与城镇低保接轨,不断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时深化教育资助机制,加大对困难学生的扶持救助力度。三是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继续有所缩小。2016年Y区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1.68:1,与2015年的1.69:1相比,差距继续有所缩小。
2 基本判断:影响Y区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及困境分析
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农业结构调整缺乏统筹,农业增收的拉动作用不太明显
一是土地的产出价值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度不高。相对农业的快速增长而言,其内部的结构调整则显得较为滞后,另一方面,政府对农业生产的补贴和价格的补贴在短时期内难以继续增加。农产品市场需求走弱,加之国外大宗农产品的冲击,价格对农民收入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二是农业已全面进入高成本时代。随着农业生产要素特别是土地流转费用、农资价格、劳动力成本等不断上升,不少农民实际上存在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三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形势严峻。Y区长期对耕地、水等资源过度利用以及大规模禁养造成有机肥减少,资源环境亮起了“红灯”,靠拼资源、低投入拉动增长的空间越来越小。
2.2 农民增收途径不够稳定,实现增收的内在动力比较脆弱
一是传统农业收入增长缓慢。从全国普遍情况来看,各地基本上均遇到土地租金、人工、物化成本等方面上涨的趋势,而这一状况往往是导致种粮效益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农民工资性收入难以持续增長。从收入来源看,工资性收入占城乡居民收入比重接近7成。由于目前Y区农民整体文化水平相对偏低,职业技能水平不高,不少务工农民只能在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从事低收入工作。加上外来务工人员数量的冲击,造成农民工资性收入缺乏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三是家庭经营净收入同比回落。随着Y区畜禽禁限养和五水共治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导致个别家庭暂时没有相应的经营收入。
2.3 农业农村发展后劲不足,实现增收缺乏外在动力
一是财产性收入增长空间有限。Y区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大部分来源为农户的房租收入,且主要集中在城乡结合部,靠租房的收益有可能逐渐收缩。二是国家价格补贴政策面临挑战。由于受“黄箱”政策制约,我国对农产品价格补贴等政策措施已逼近国际规定的上线,继续以直接补贴等形式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面临较大的压力。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整体上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依然不高,导致农产品整体成本较高而质量偏低,同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抗市场风险能力和盈利水平也不够强。
2.4 農民保障制度建设不够完善,持续增收缺乏系统的政策支撑
首先,农民保障体系不够健全。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特别是农业保障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此外,贫困和较贫困农民投保资金缺乏,以及农民看病难等一系列问题依然普遍存在。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等改革的滞后也制约了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最后,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在执行过程中缺乏更为有效的方式手段。在某些农村,土地供求之间缺乏必要的中介组织,土地流转由于受到这样那样的影响,流转进展较慢层次也不高。
3 对策与建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加快提升Y区农民的“获得感”
农民增收面临的矛盾和困境,要求我们必须适应新常态下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突破原有的思想观念、政策体制的束博,让农民的收入稳定增加,着力解决“三农”根本问题,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3.1 切实提高思想认识,不断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一是進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保持农民收入在新时期新常态下持续增长的艰巨性、迫切性,切实把确保农民持续增收作为今后一个时期重要工作内容。二要推进实施农业农村发展规划。根据山区、平原、农保区等不同区域特征,因地制宜分类制定具有各地特色的农民增收计划,实施科学有效的政策举措。三要不断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力度。从政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的角度出发,各部门协同加快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实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四要大力推广和支持使用先进技术。引导农民采用减灾增产、节本增效技术措施,同时,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市场。
3.2 转变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推进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多样化发展
一要转变农业经营模式。依靠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实现降低生产成本,激发农村要素活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的根本目的。积极推广应用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等高效生态农作模式,加速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特色旅游产业。二是构建现代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优化农业产业发展结构,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积极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新型民宿等生产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适度培育乡村民宿,破解审批办证难的瓶颈,支持引导有利于适度规模经营的体制机制创新。三是发展新型农业产业业态。发展优质高效和生态环保的品牌农业,提升农产品附加价值。
3.3 深化农村改革政策举措,建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一要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依法保障农民土(林)地承包经营权、农户宅基地使用权、村集体经济股权,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二是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通过农户自建房等抵押融资,激活农村静态资源资产,促进更多的资源、资产转化为农民的创业资本。三是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与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推动融合互动发展,形成农业、工业、服务业的联动产业链,提升农业产品产业的附加值和综合竞争力。四是激发各类社会力量投身新农村建设。通过政府宣传引导,发挥国有、民营企业、专业大户和创业成功人士等诸多社会力量投身到农民的增产增收工作来,形成多元化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3.4 提高农民增收创收能力,不断激发农民增收内生动力
一要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充分利用各类职业培训资源,加大宣传和信息服務力度,进一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完善农民创业服务体系。加快培育一批立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职业农民,扶持和引导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和返乡创业。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健全创业服务体系,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更好地打通各产业之间就业信息通道,形成多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有序局面。三要加大农民转移就业。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驱动力将来自农民务工技能水平的提升和创新性思维的发挥。农民未来的转移方向可以重点考虑向高端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以及技能型服务业转移。
参考文献:
[1]马其芳,黄贤金,彭补拙,翟文侠,刘林旺.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其实证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5(6).
[2]文春波,钱发军,李也桃.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6).
[3]伍旭中.劳动力价值理论与中国劳动收入分配公正:一个多层视角的解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
[4]运迪.论当代中国农民教育的“双重”动力[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5]方政,刘鹏凌,邹能锋.试析新农村建设现状、问题和实现途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