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之我见

2017-10-21敬丽红

学校教育研究 2017年25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教材情境

敬丽红

对中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而言,解决问题的意义不应仅仅停留在单一的能够解决某一类问题,获得某一类问题的结论和答案上,而应基于解决问题的经历和形成的相应经验、技巧、方法,从而把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力。《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解决问题方面更是明确提出了一个课程目标——“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創新精神。”

现在的人教版教材在编写“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时,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势更加生动活泼。为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的教学探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我们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能够有效地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将生动活泼的现实情境在课堂上展现给我们的学生,如何帮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我能力得到培养、数学素养得到提高。解决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精心预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先预设与教材相应的“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协调”必然要有质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学生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从而充分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积极性。

二、引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

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中充分利用学生身边丰富的解决问题的资源,提供了比较真实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选择恰当的方式展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此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相对应的数学信息,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并从相关的数学角度去思考问题的习惯,提升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在上小学五年级上册时“植树问题”时我是这样处理的,整节课,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学生在不断的操作和交流中,经历观察,发现和感受全过程,学到了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尝试不同解决策略

当需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和筛选的问题放在每个学生面前时,老师应引导学生对发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找出有用的信息。例如,在上五年级上册“鸡兔同笼”问题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但教材上的几种方法怎么出来,方法之间怎么衔接,每一种方法的呈现方式如何,时间如何把握,都需要有老师的适当引导,否则,课堂就会比较混乱,教学效果也会比较不好。如果假设学生没有想到,可以通过利用学过的列表法来启发学生,帮助学生解决不同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兴趣。

经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我觉得这几个教学策略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還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抽取并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决类似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及能根据需要筛选和处理信息,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特别是这几种教学策略的运用,能促进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等学习品质的养成,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离不开数学,较好地达到了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教材情境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教材精读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两只想打架的熊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智珠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