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7-10-21王明贵

学校教育研究 2017年25期
关键词:心灵美爱国主义德育

王明贵

中华民族素以勤劳勇敢著称于世。在五千年文明史中,中華民族传统美德,传万世而铸人品,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深深扎根于神州大地。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渗透在历史教材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因素,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我们强调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爱国主义教育应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条主线,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作到教学中渗透德育呢?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看法。

一、教师一定要重视德育渗透

历史教师必须是心灵美合格的“人师”。一要有心,对教学渗透德育要有充分、深刻的认识;二要有德,历史教师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心灵美,只有心灵美的人师,才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而不称职的“人师”是会误人子弟的。其次,是合格的“经师”。一要有识,即历史教师要具有扎实、系统、广博的历史专业基础知识二要有能,即熟练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心、有德、有识、有能构成历史教师整体素质,缺一不可 。

二、在学习历史人物中渗透德育教育

学习历史人物如屈原伟大的爱国情怀,文天祥坚贞不屈的錚铮傲骨和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如东晋时祖巡从邪闻鸡起舞”,立志报效国家,成为收复中原的代表人物;南宋的岳飞从青少年起就有“精忠报国”之志,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众口皆碑的抗金将领而名垂史册。再如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侯非我愿,但原海波平”;再如甲午海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 他们所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美德。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等,都是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无私精神。我国是礼仪之邦,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个鲜明特性。

教学中通过历史人物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树立远大理想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三、通过中国古代伟大科技成就及伟大科学家进行德育渗透

对于每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来说,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识,是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古代历史部分介绍了很多突出的科学技术成就和文化艺术成就,许多文学艺术家,科学家,思想家的优秀事迹。像四大发明,天文历法,数学建筑,农学医药,四大名著,史学重典;蔡伦、祖冲之、张衡、李时珍、沈括,贾思勰;王羲之、“颜柳”,宋四家;司马迁、李、杜、白、三苏、关汉卿……在感受辉煌灿烂文明获得民族自豪感文素养的培养。的同时更要学习名人大家勤奋认真,科学求实,执着追求,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优秀品质。

四、课外历史阅读是德育渗透的补充

我一直让学生阅读历史书籍,鼓励学生与历史人物对话。一直坚持让学生每周上网查阅历史资料,并根据各时段的授课重点,设定一些问题,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所提问题,给出答案。在合适的时间,抛出学生的答案,让大家讨论。那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结论或评判,虽然稚嫩,但对开拓他们的视野,活跃他们的思维则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找资料,在评价历史、体味现实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的同时,又完成了自我价值观的形成教育,也很好地体现了历史的教化功能。

五、利用好灵活多样的历史课外活动

我针对历史教育方式单一死板的实际,抓住初中学生求知欲强,接受能力快、求新、求奇的特点,对历史课外活动的形式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是重大节日纪念活动。在重大节日纪念活动中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专题报告会和历史图片展,生动再现这些历史情景,如“九一八”抗战纪念、香港回归等,让学生参与,使学生形象直观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是影视资料讨论。按照教学内容,我多次组织学生,播放有关历史文献片和电影,使学生直观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德育教育。播放影片《大国崛起》《火烧园明园》、《太行山上》、《百团大战》《走向复兴》等影片,并在观看影视资料后联系史实进行讨论。这样的形式不仅深受学生喜爱,而且对学生牢固掌握历史知识有非常好效果。

六、需注意的问题

1.德育渗透不要牵强

历史课中德育教育较之以思想政治课以外的其它科目更为直接和明确。这就有利于老师进行德育佳教育。从教材基本知识点出发,利用基本史实,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思想进行教育教学。历史老师情感丰富真挚而不矫揉造作,这容易使学生随着历史的评述,而与老师产生感情的共鸣。“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历史教学以史实服人,尊重事实的同时再以情动人。

2.要尊重史实

历史与文学不同,文学可以发挥丰富的想象,塑造人物,构思情节,而历史则视塑造、想象为忌,必须说真话、将真史。字字有出处,事事有根据。历史教学要落到实处,要联系实际。联系学生中普遍存在和关心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要全面地看问题,公正地评述历史。拼弃“所谓坏,就是绝对坏;所谓好,就是绝对好”的片面观点,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以时代的眼光公正、客观、全面地评述历史。例如近代史上的李鸿章,他一面镇压太平天国,勾结洋人,丧权辱国,具有地主阶级的残忍性,但是另一面他又师夷长技,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办洋务,是洋务派中办洋务最多的人,是中国近代工业之父。全面、客观地看问题不仅是德育的一种最佳途径,同时也是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最基本要求之一。

德育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深刻的主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四有”新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通过历史课教学,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全面振兴而奋斗。

猜你喜欢

心灵美爱国主义德育
什么是“五讲四美”?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心灵美的小兔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
阅读理解三则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