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管理中的心理卫生问题

2017-10-21王哲

学校教育研究 2017年25期
关键词:心理卫生教学管理心理健康

王哲

在我们的教学管理中,只注重教学成绩而不注重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卫生”的问题长期存在,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

现代心理卫生中最受重视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心理卫生。因为,这个阶段是奠定一个人个性发展的基礎时期。就学校来说,心理卫生不能仅仅局限于对青少年的指导,还必须从影响他们发展的人际关系、学校管理、教学管理、教师的言行举止和课堂的教法、作业的适量和布置乃至教师和家长的沟通等等的一切方面来考虑。

那么,在教学管理方面,针对心理卫生我们应该研究哪些因素呢?一般认为,至少应必须研究三种心理卫生:第一,积极的建设性心理卫生,即既能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发展,并提高学习效率已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学校本来的使命,又能积极塑造健康心理的心理卫生。第二,预防性心理卫生,即讲究一定的策略,并依据策略积极防范问题行为的发生的心理卫生。第三,矫正性心理卫生,即一旦发生了问题,能直接加以处理或矫正的避免产生负面影响的心理卫生。

一、从积极性建设性心理卫生问题理论,探索学校的教学实践活动应当注意的若干问题

众所周知,学校中最基本、最大量的活动是教学活动。而教学活动是由教材、教师、学生三个因素构成的。教师以教材和媒介直接地作用与学生,我们把这种教学活动的过程叫做“教学三角形”。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探索。

(一)课程与心理卫生

学校的课程等硬软件是制约学生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能否产生心理卫生问题的关键。好教师、好教法、好环境、好设施,其中一切条件的关键是课程构成的适当与否。教师的协作,课程实施中学校环境的整顿,课程进进行中教法的选择,以及教学硬件的配置,布置作业方法与量的适当,都是伴随着课程标准而产生的。从心理卫生的角度讲,课程编制必须考虑这样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范围”,即在学校生活这个特定的环境内,如何向学生提供教育上所必需的教学内容,亦即决定要学哪些必要的知识、技能、思想和习惯。二是“系列”,就是如何按照一定的邏辑系列和心理系列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决定后,倘若某一个课题内容的顺序出现“时序”不当,不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也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学生发展过程的研究。

(二)学生个体的心理卫生

掌握学生的能力、兴趣、能力倾向、生活和学习环境等实况,是提高学习效率所必须的。这也是有计划地维持和推进心理健康的基础。否则,就不能正确了解和评价学生的特点以及学习环境的特点,不仅有碍于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陷于不健全的精神状态。但是,学生的个性性格、家庭环境之类的实际,不像智力、学习可以通过测验予以客观的测量,是难以把握的。这方面的问题非常多,比如:教学内容过多过深,教法不适当,教师行为、语气不适当,教室环境、课堂气氛不适当等等,都会导致学生作业负担过重,使学生失去信心,引起基础学力不足和低落,导致“心理不健康”学生的存在。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掌握每个学生的实际,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施教;第二,发现每个学生的特殊兴趣和能力特点,“因材施教”,使其特殊性得以发展,尽量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增强学习的自信;第三,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和能力倾向,使之认识到自己在学习集体中的作用与责任,并设法为其提供施展才干的机会;第四,尽量使每个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避免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偏颇的学习安排。总之,学生的思想、性格、兴趣、能力和生活因人而异,我们应按个性特点研究之,要因材施教,而不能一刀切。

(三)教师的心理卫生

只注重学生的心理卫生而不注重教师的心理卫生是错误的。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地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

有许多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绝不比生理健康问题少。如:闹情绪;动肝火;打骂体罚学生;公事私事不分;不能合理完成任务;只求物质享受,不求奉献;只谈待遇,不思进取;只追求个人利益,不追求集体荣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得过且过;媚颜奉承;打小报告,闹不团结;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当面做人,背后做鬼;教师晋级过程中出现的负面现象等等。要保持并增进教师的心理健康,除了改善教师的物质的、政治的待遇和改进学校的教学条件之外,坚持不懈的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根本的对策。

二、从预防和矫正心理卫生问题理论,初探教学活动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心理卫生问题,有其产生的原因和背景,无论是何种原因产生的,其中大多可追根索源,是可以预防的。

学习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顾及学习者的身心条件,以提高学习效率。这就是所谓的学习心理卫生。在这种问题里,一个人的情绪,生理上的缺陷等等,都是应当考虑的问题。巴班斯基认为,内因是学生身心发展上的障碍,是知识、技能、熟练的不足。外因:第一,是教学上的缺陷,包括教学及教育工作的缺陷;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物质基础的缺陷;教师教育方法的缺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第二,其他一些缺陷。如学校环境影响到学生的精神、学力;教师的某一次表扬或批评影响到学生的向心力或背叛;教师处理学生问题的不公正导致学生心理偏颇、过激或畸形;课外作业布置得过多影响到学生的精力和持久力;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影响到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好恶;学生生病、旷课,引起知识上的脱节,导致兴趣的丧失等。各类原因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总之,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涉及到社会、学校、家庭的以学生为核心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所有因素,是一种“综合问题”。本文主要是从教学管理的角度论述的,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而要彻底解决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还需要全社会在校内外软硬环境方面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猜你喜欢

心理卫生教学管理心理健康
“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浅析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云教学管理平台在教学运行管理方面的运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常见精神心理卫生问题漫谈
高校女大学生的围经期卫生保健
角色认知与心理卫生对护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