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与行为现状调查研究

2017-10-21魏樊樊高梨洋于小迪简秀丽刘佳琳孙家博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7年32期
关键词:志愿者大学生

魏樊樊 高梨洋 于小迪 简秀丽 刘佳琳 孙家博

摘 要:随着现代志愿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它的各種问题日益凸显。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在微观层面上对西安高校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参与行为的现状的进行调查和分析,并考察了二者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自我服务动机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动机中占主要地位,并且对参与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在此基础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志愿者 参与行为 服务动机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现代志愿服务体系日益庞大,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志愿服务事业和志愿服务组织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志愿者工作,希望大家能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而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大学生志愿者的一言一行是当代青年志愿者服务精神的最好代表,他们引领与促进着中国现代志愿服务的发展。因此,建立健全青年志愿服务体系,尤其是发动大学生群体,对于大力推进现代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综述

“志愿服务”不仅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结合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状况,我们将采用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对“志愿服务”的定义进行研究。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志愿服务的研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多从宏观层面去探讨大学生志愿服务,如志愿活动的理论研究、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类型、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等,而从相对微观的层面、相对具体的角度去探讨特定问题的研究较少,对问题的分析不够深入。

综合来看,国内外的研究多是将志愿服务看成是一种行动,但是心理学家认为,个体的一切活动或者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因此,我们认为研究参与志愿服务动机将是理解志愿服务行为的关键因素。

鉴于动机的复杂性,我们将引用张爱卿(1996)对“动机”的定义,将“志愿服务动机”界定为“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个体使自身的内在要求(如本能、需要、驱力等)与行为的外在诱因(目标、奖惩等)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志愿服务的动力因素”。

梳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动机与行为的相关文献后,我们将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在微观层面上,结合我们自身的志愿服务经验,通过对西安高校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参与行为的现状的进行探讨和调查,厘清二者间的关系,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为培养和弘扬志愿者精神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法和统计调查法。在统计调查中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通过一系列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得出结论。

我们采用非概率抽样从西安市随机抽取三所大学,即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然后在三所学校中采用偶遇抽样的方法抽取被调查对象。

问卷的编制中对动机的测量主要参照余益兵(2011)的大学生志愿者动机问卷,共27个条目,分为三组,即亲社会动机、自我服务动机、寻求体验动机。“亲社会动机”维度的项目大多来源于“理想奉献”维度,与“价值表达”和“学习理解”等社会功能有关,“自我服务动机”的项目大多来源于“社交归属”、“成就提升”和“兴趣能力”维度,与 “社 交 归属”、“职业生涯”、“自我发展”等个人功能有关。

三、实证分析结果

1.描述统计结果

从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大学生的样本分布参与率、信息来源渠道、参与项目、服务时长以及参与时间段表现出志愿服务现状的不同侧面的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1)样本分布

我们在共发放问卷520份,回收515份,有效问卷500份,有效回收率96.2%。我们对基础变量学校、性别、年级、政治面貌、学生干部经历、家庭所在地以及学分要求进行频数分析。(结果见表1)。值得注意的是,同一所学校中对于是否有学分要求填答不一致,这也从侧面说明学校对于志愿服务学分化的宣传力度并不到位。

(2)志愿服务参与情况

①参与率情况

在被调查对象500人中,参与过志愿服务活动的有379人,占75.8%;根据调查可知,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率较高,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参与过志愿服务活动。

未参与过志愿服务活动的有121人,占24.2%。我们针对未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不参与志愿服务的原因。由调查可知未参加志愿服务的阻碍因素主要为缺少时间与精力、缺乏相关技能以及无相关信息渠道,而他人干扰或反对、觉得毫无意义以及资金匮乏的影响很小。

由于性别、年级、政治面貌等的不同,志愿服务参与率也会有所差别。例如,从性别上来说,男生中参与志愿服务占72.4%,女生中参与志愿服务的占77.2%;从政治面貌上讲,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中参与过志愿服务的67%,共青团员中参与志愿服务的占78.6%,群众中参与志愿服务的占66.7%,其他的中参与志愿服务的占66.7%等等。(结果见表2)。

另外,我们对参与过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是否想过或者已经放弃进行了调查。根据统计结果可知,有25.7%的大学生想过或者已经放弃,74.3%的大学生志愿者未想过。我们可以据此推测,大部分大学生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并不会产生放弃的念头。

②困难与阻碍因素

同时在对志愿服务发展的困难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普遍认为的困难因素为对志愿服务不够了解,导致产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心理障碍;还有资金不足,使得活动基础设施不足;志愿者权益得不到保障以及缺乏表彰机制一系列的管理不当,使得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不尽如人意。

③获取志愿服务信息的渠道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志愿者获得志愿服务信息的主要渠道来自于学校和社会。具体来说,社会志愿服务机构占17.2%,报刊电视网络等传媒占3.7%,朋友、同学以及其他志愿者占24.5%,学校团委、学生会、志愿者团队占53.8%。(结果见表3)根据调查我们可以知道超过50%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渠道来自于学校机构,由校团委或者学生社团作为发起单位,组织进行活动,信息渠道较为单一,没有发挥对多种渠道的作用,这也说明各渠道对于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并不到位,反之,学校或者志愿服务团体也没有很好的利用多方渠道多方向的开展活动。

④志愿服务项目的类型

由于获取渠道的单一性,大學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项目有限,根据多重响应数据集分析,我们对参与项目前三项排序如下:参加过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社区服务占29%,参加过大型会展、活动、赛事等占20.6%,参加过捐赠活动占18.8%。(结果见表4)。其中,由于在校生能够接触到的人群有限,参与艾滋病、吸毒等特定人员的服务人数极少,仅占0.4%。研究表明拓宽多方渠道,丰富志愿服务项目,联系真正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发挥大学生的专业优势、知识能力等等,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大学生主动参与志愿服务项目。

⑤志愿服务时长分布

根据其分布直方图(见图1)以及统计量(标准差为22.0124,偏态系数为2.561,峰态系数为8.459)可知,被访者的上学期志愿服务时长呈现出明显右偏,故不能以均值作为其集中趋势的刻画,应考虑使用中位数10代表整体的志愿服务时长。由描述统计可知,上学期志愿服务时长0-10小时的占36.8%,10-20小时的占16.8%,20-30小时的8.6%,30小时以上的占37.6%。由此也可知,尽管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率不低,但是服务时长并不高。

⑥志愿服务参与时间段分布

基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大学生志愿者大都是在专业学习之余进行实践,故大多数志愿者都是短期服务。根据调查可知,选课余时间(除双休日外没课的时间)占24.3%,选双休日参加的占58.7%,选假期(含寒暑假及法定节假日)的占17.1%。(结果见图2)

图2 参与志愿服务时间段分布

⑦志愿服务动机分布

为更好地对志愿服务的动机进行测量,我们将动机测量量表中27个条目分为三组,即亲社会动机、自我服务动机以及寻求体验动机,并对这三种动机做描述统计。(结果见表5)。由分析可知,自我服务动机均值最高,亲社会动机次之,寻求体验动机最低,换句话说,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主要是自我服务动机,我们需要在这方面加强引导,激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2.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1)各基本信息变量与志愿服务参与情况的相关分析

①各基本信息变量与是否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卡方检验

由列联表分析可知,学校、性别、政治面貌、学生干部经历、学分要求与是否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卡方检验的P-值均大于0.05,故不能拒绝原假设。即有95%的把握认为不同学校、不同性别、不同政治面貌、不同学分要求的学生之间的是否参加志愿服务的情况没有明显区别;而年级、家庭所在地与是否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卡方检验的P-值均小于0.05,有95%的把握认为不同年级、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大学生之间的是否参加过志愿服务的情况有明显区别。

②各基本信息变量与其他参与情况的相关分析

通过基本信息与了解渠道的列联表分析可知,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志愿服务信息了解渠道不同,不同生源地的学生的获知渠道也有所不同。

诸多基本信息变量中,学生干部经历与志愿服务时长的方差分析显示出显著的相关关系。

(2)服务动机与时长的相关分析

我们就动机分组,对其进行加总赋分,并将得分标准化后与志愿服务时长做相关分析(结果见表7):

根据变量相关性分析可知,标准亲社会动机、标准自我服务动机、标准寻求体验动机与志愿服务时长的相关显著性检验P-值分别为0.316、0.020、0.477,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只有自我服务动机与志愿服务时长存在显著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129。

四、意见与建议

1.强化认识,推动行为

心理学家认为,个体的一切活动或者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据我们调查影响行为的主要是自我服务动机,故而推动志愿服务的发展,必须强化人们对志愿服务的认识。

首先,是对“志愿”的合理认知。当今很多人对它存在着误解:有些人片面地认为从事志愿工作是慈善为怀、乐善好施的表现,把志愿工作看成一种单方面的施予;还有些人认为报名参加志愿者就是不计个人利益得失来提供义务服务的,把志愿者当作“廉价劳动力”。志愿服务的核心是“志愿精神”,它强调的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因此,我们应当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以及价值承认,平等合理的定位与认知有助于推动更多的人参与志愿服务。

其次,对志愿服务动机给予合理认知,任何志愿服务动机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管是利己性动机还是利他性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志愿服务动机的引导,尤其是自我服务动机,吸引广大大学生投身于志愿服务。

最后,每个人都有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和促进社会进步的能力,每个人也都有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义务与责任,因此给予志愿者社会承认与社会支持,会使公民更正视和重视对志愿工作的参与。

2.严格培训,优化队伍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许多大学生会因为专业技能不够、团队建设问题等放弃服务。这也说明要推动大学生志愿者群体发展,必须内外部建设同时抓起来。

首先,加强志愿服务团体建设,打造自己的团体名片,健全团体内部各组织的分工合作制度,加强自身的战略管理和信息化建设,创立创新团队激励机制。使志愿服务组织常态化、社会化。

其次,团队纳新之后进行培训以及考核,保证团队成员服务的质量;定期对志愿者进行培训,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定期召开经验分享会,激励以及号召团队成员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最后,责任分工明确。志愿服务工作虽然是自愿无条件的,但是对社会的影响确实很大,因此任何志愿服务事业都必须要求有明确的组织者和责任承担者以及管理单位。只有健全制度,才能不断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同时完善志愿服务领域的法律制度,法律法规是对志愿服务的肯定与对志愿者权利的保障,能够提升志愿者的动力,促进志愿活动的健康持续发展。

3.创新形式,多方发展

根据调查可知,志愿服务信息渠道来与主要来之校内,而非校外。我们可以创新形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吸引号召广大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首先,高校可以将大学生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相结合,纳入大学生培养计划,设置适当的实践学分根据个人表现情况可以获得相应的学业成绩。同时要充分利用学校在学生群体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积极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其次,校外社会机构对于志愿者的招聘须广泛利用网络、广播等新媒体媒介广泛传播,扩大宣传范围,提高社会影响力。同时扩大社会大众的认同感,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政府、企业等机构的支持会会不断激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

最后,我们应当不断创新志愿服务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化传媒手段、社会机构以及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等等,丰富服务的内容,从志愿服务活动本身来吸引大学生志愿者,真正帮助到有需要的人群。

参考文献

[1]张爱卿.《论人类行为的动机——一种新的动机理论构理》[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

[2]王昱.《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意向与行为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视角》[J].西南交通大学,2014.

[3]刘珊,风笑天.《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动机、类型及问题》[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

[4]丁元竹,江汛清,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研究》[J].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余益兵,汪义贵.《大学生志愿者动机问卷的初步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皖西学院学报,2011.

作者简介

魏樊樊(1996.04—)女,陕西榆林人,本科,陕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志愿服务参与研究。

高梨洋(1998.07—)女,甘肃庆阳人,本科,陕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志愿服务参与研究。

猜你喜欢

志愿者大学生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首都志愿者为北京冬奥会奉献青春力量
小小志愿者在行动
志愿者
吃饭刷手机更容易多吃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