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雁:小学生课前预习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2017-10-21李雁
李雁
摘 要:课前预习是提高听课效果的重要前提,听课的效果与预习的质量常常是成正比例的。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指导学生从读课文、理脉络、找疑难、挖主题四个方面进行课前预习,从而激发孩子主动探究知识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课前预习 指导 切实有效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端正孩子的学习态度当然责无旁贷。尤其是到了中高年级,课前预习更加重要,因为预习是否到位是决定课堂效率的关键,也是培养孩子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增强孩子学习技能的基础。如何指导孩子有效地进行课前预习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读课文
课前预习这一方法的运用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又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每次学习新课之前,笔者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做到:课前至少通读课文三遍,第一遍把不会读的生字、不理解的生词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标上读音,标注词义;第二遍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或“~”把好词佳句勾画出来,遇到特别精彩的片段多读几遍,甚至抄写在采蜜集上。第三遍正确流利的有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用“△”或“·”等重点符号在中心词或中心句旁做上记号,从而品味作者的写作意图。预习的成效如何落到实处呢?我让每一个同学都准备一个预习本,每一课预习完以后都要在预习本上把本课中我会读、我会写、我会组、我会释的词一一写下来,必须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孩子的辛苦劳作当然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因此每一课的预习我都及时收上来亲自批阅。对出色的同学给予肯定和展示,给应付式的同学指出不足和鼓励;对不完成的同学一方面利用集体评价让其不甘落后,另一方面我耐心点拨引导,促使他们行动起来,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理脉络
读熟了课文,解决了字词关并没有真正达到预习的目的,还应该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引导他们懂得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真知。
熟悉了课文内容,就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回忆文章的主要部分,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正确划分出段落,从而理清文章脉络。之后再想想文中哪一段话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为什么让你记忆深刻?课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的修辞手法能使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吗?自己写作时是否可以借鉴等等。凡是自己想到的问题都可以一一写在预习本上,或标注在课文中。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安塞腰鼓》为例,本文的脉络是:安塞腰鼓——隆隆的腰鼓——静静的腰鼓。佳句欣赏: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这一组组排比句的运用,描绘了那群茂腾腾的后生击鼓时的壮烈场面,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找疑难
课前预习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对表现自我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更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难怪叶圣陶说:“自学的本领是用之不竭的能,储能就要储这样的能。”特别是能在熟練掌握字词句段的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来,更利于学习, “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真是一点不假。
课前预习最重要的是激发他们敢于提问,善于查找答案,学会与他人合作的好习惯,只要想学肯学,一个个问题就水到渠成了。久而久之孩子们从不敢提到提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再到看到课题就能产生不同的想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读着读着也能读出问题了,听着别人的讲解也要刨根到底。看到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夸张句也要问一问,要是把拟人改为夸张,把比喻改为拟人,效果又会怎样呢?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一课时,在预习之前我给孩子们出示阅读要求:1.读一读,想一想,你眼前浮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圈一圈,画一画,刘老师放风筝、追风筝的哪些细节让你怦然心动;3.批一批,注一注,读到感动的地方写下你的感受。这样一来,绝大多数孩子有了目标,就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进取,效果不言而喻。还有一部分机灵的孩子顺着老师的思路提出许多让你难以想象的问题,前程不可估量啊!难怪人们常说“脑子越用越灵光。”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只要每一位老师做个有心人,哪有过不去的坎。况且孩子带着问题听老师讲课,不是更加专注吗?学生主动学,再加上教师用心教,耐心引,课堂效率还用担心吗?
四、挖主题
培养孩子具备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也是语文学习基本功之一。读完一篇课文,最起码要能小结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抒发了什么情感?怎样指导孩子抓住文章的中心呢?我认为可以让学生选择有效可行的方法进行。如:
1.课题展开法
每一篇课文的题目就是这篇文章中心思想的浓缩,只要围绕这个题眼展开文章的内容,概括中心就易如反掌了。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第十课《二泉映月》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本文通过写这首名曲的诞生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和对未来的向往。因此只要在预习时对时代背景稍加了解,抓住文章的中心就顺理成章了。
2.段意连接法
让学生先把每一段的意思读明白,再用关联词把每一段的段意连结成一段通顺的话,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像这种方法应用比较广泛,基本上每一课都能适用。
3.找中心句
文中有现成的中心句,那更是小菜一碟了,只要紧紧围绕中心句稍加补充就行,或是直接引用中心句就可以。比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秦兵马俑》一课,整篇课文都是围绕“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一主线层层深入。孩子们只要找到这个中心句,挖掘文章的中心还不是自然而然的事。
总之,引导学生学会预习,既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反映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相信,只要老师方法得当,落实及时,认真反馈,孩子的学习态度一定会端正,课堂效率一定会显著提高,实现愉快教育何其难呢?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光有方法还不够,一开始还得加上强制性原则使之养成习惯。因为我们知道强制性原则是习惯养成不可或缺的手段,对待尚未懂事的小学生更是如此。
参考文献
[1]刘金真.培养预习能力提高课堂效率——对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预习的思考[J].课外语文,2017(16):40.
[2]段艾娜.小学语文高年级预习活动的探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
[3]刘丽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预习的有效性[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17(01):29.
[4]陈爱妹,林光禄.浅谈如何通过课前预习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J].课外语文,2016(1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