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产能要过好职工安置关
2017-10-21黄晓芳
黄晓芳
职工安置是化解过剩产能必须过的坎,也是这项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解决不好,将遗留后患,不仅会影响民生底线和社会稳定,而且会使化解落后产能难以顺利推进。必须真正调动企业内在积极性,使其认识到,只有淘汰落后产能,同时增加更为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工艺的投入,企业才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同时,政府应做好民生兜底,推动转岗职工的培训和就业,推进养老、医療领域的配套改革。
2016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化解过剩产能的速度明显加快。国家发改委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9月底,钢铁、煤炭退出产能均已完成全年任务的八成,按目前工作进度,2016年这两个重点领域过剩产能退出任务有望提前完成。
但一些来自基层的调查同时显示,有些企业设备虽暂时关停,但职工安置进度却明显滞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此前估算,煤炭、钢铁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可能涉及近百万职工的分流安置。规模如此庞大,给我们提了个醒:化解产能过剩,绝不是一关了之这么简单,很多问题还须从长计议。
化解产能过剩是关系我国经济全局的大问题。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这一议题作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五大任务之一。毋庸置疑,今年去产能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唯有真去真退,才能使行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职工安置是化解过剩产能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系统性和综合性问题,解决不好,将遗留后患,使落后产能难以真正退出,也可能影响民生底线和社会稳定。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31个大城市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5%,这是自2013年6月以来首次低于5%。不过,去产能过程中的隐性失业人员尚未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并未纳入失业统计之中,这一问题如不引起足够重视,将成为影响我国城镇失业率的重要变量。
仔细分析,化解过剩产能中职工安置滞后不外乎以下原因:一是资金不到位。财政部2016年6月对外公布了《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管理办法》,对地方和中央企业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工作给予奖补。但由于一些地区传统产业占比大,财政压力也大,化解落后产能的任务也重,难以拿出足够配套资金进行职工安置。二是一些企业仍心存侥幸,希望挺一挺、熬一熬,或者有着类似“囚徒困境”中的心理,希望别人退出了,自己可以继续干,等行业形势好转,照样可以活得风生水起。尤其是近期钢铁、煤炭价格上涨,一些企业更是在观望之中,一旦风头转变,很可能又重新开张。三是有些传统产业的职工一辈子都在某个企业,谋生技能不强,而最近这些年,社会变化迅速,很难单守一项技能包打天下。
新世纪以来,我国钢铁、煤炭等行业几度出现产能过剩,但随着经济的周期性更替,市场需求回暖,有些行业的产能得以消化甚至一度使行业内企业获得丰盈利润。也正因此,一些落后产能很难真正彻底退出市场,一旦形势好转,很容易死灰复燃。但从中长期看,随着我们进入工业化后期,对基础原材料的需求将逐步回落,这是大势所趋,钢铁煤炭行业很难重现过去一路走高的市场需求。
2016年下半年去产能迅速取得成效,除各地积极主动外,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国务院加大了监督力度,8月更是派出了10个督察组分赴各地,使进度明显加快。但由此也要防止出现行政化的“一刀切”。必须真正调动企业内在积极性,使其认识到,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态,也是发展的应有之义。只有淘汰落后产能,同时增加更为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工艺的投入,企业才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同时,政府应做好民生兜底,推动转岗职工的培训和就业,推进养老、医疗领域的配套改革,使去产能真正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