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量名词搭配与中国思维方式匹配研究

2017-10-21陈俊利

科学导报·学术 2017年5期
关键词:语体量词汉语

陈俊利

摘 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的思维工具[1]。语言有着承载在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的功能。在汉语中,量词是汉语语言中的特色,汉语中的量词数量大,并且使用频率高。另外,量词含义明确,分工细致,且使用的规则严格。本文以汉语中量词与名词搭配与中国思维方式进行匹配研究。

关键词: 量名词;中国思维方式 ;量名词搭配与思维方式匹配

【中图分类号】 C8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236-1879(2017)05-0149-02

一、量词与思维方式

人类最初并不存在思维方式的差异,后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地理因素、人文因素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不同的文化特性。对外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第二语言教学涉及跨文化的知识内容。另外,第二语言教学也离不开思维方式的文化差异的研究。因为思维方式不仅可以解释很多文化现象中的内在联系,还可以研究人类文化中的个性和共性 。

语言是以特定的民族形式来表达思想的交际。 各民族的思维方式通过语言来表现出来,思维方式是一个文化群体或民族在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中形成的、为该群体或民族所共有的、比较稳定的思维方法、思维习惯和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模式[2]。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思维需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语言表达形式又受思维方式的指导和约束。

量词是汉语语言中的特色,汉语中的量词数量大,并且使用频率高。另外,汉语中的量词含义明确,分工细致,种类繁多,且使用的规则严格。如果后面的名词不一样,那么选择的量词搭配也不一样。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通过看留学生量词使用中的习得偏误,可见汉语量词是西方人学习汉语的一大难关。

目前有关量词的研究很多,在本体研究中,学者深入探讨人们对量词的认知研究,有以文学著作为载体进行量词研究;有以不同地区的方言为研究范围研究量词;有学者对两种不同语言中量词的对比研究,例如中韩量词的对比研究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针对留学生量词偏误分析的研究、量词的习得顺序的研究。但是,把量词和中国的思维方式结合起来研究的不多,本文就以汉语中的量词为例,量词与名词的搭配分类的不同可以反映出的思维方式类别的不同。

随着语言界不断地发展,量词的分类也在进行着同步变化。每个学者持有不同观点。陈望道曾把量词分为度量词(米、斤、千克……)和形体单位的量词(杯、条、块……)[3]。后来,有学者把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在名量词中又细分为指称单个事物的个体量词(个、位、面、台……)、指称集体事物的量词(双、副、套……)、指称不定量事物的量词(些、点、束……)和表示度量衡单位的度量词,在动量词又细化为时间量词(年、月、天……)、器官量词(看一眼、踢一脚……)、工具量词(砍一刀、放一枪、敲一棍子……)、伴随量词(唱一曲、走一步、喊一声……)、同形量词(看一看、走一走、摸一摸……);学界又把量词分为物量词、动量词和兼类词,并且每一类都有专用和借用之分。比如,物量词专用:本、册、个……,借用:杯、池、江……;动量词专用:次、趟、回……,借用:脚、刀、看、想……;以及兼类把、本、根……等等。量词的大量使用是汉语的一大特点,种类繁杂但每一类有严格的使用规则 ,基本属于封闭语类。下面本文以量名词搭配与中国思维方式进行匹配研究。

二、个体量词与名词搭配与中国思维方式

在汉语中,量词带有的意义是丰富多样的。修饰不同的名词需要选择不同的量词,例如:

(1)表示线状的:丝 (一~头发)、缕( 一~青丝)、綹 ( 一~丝线)

(2)表示条状的:道( 一~沟)、条(一~缝儿)、带(一~山川)、段(一~竹竿)、路 (一~人马)、列(一~火车)、队(一~少先队员) 、排 (一~房子)、贯(一~铜钱)

(3)表示丛状的:丛(一~灌木)、簇(一~芦花)

(4)表示平面的:张(一~地图)、片(一~席子)、面(一~镜)、层(一~皮)

(5)表示点状的:点 (一~墨)、滴(一~水粒)、粒( 一~米)、星(儿)( 一~油花)

(6)表示杆状的:柄(一~长剑)、支(一~箭)枝(一~梅花)、杆(一~大枪)

(7)表示堆儿状的:坨( 一~面团)、堆( 一~粪土)、垛(一~稻草)

再有,“块”用于块状或某些片状的东西;“棵”用于植物;“本”用于装订成册的书籍;“张”用于有面的展开的薄物。杯、个、只、条、串、块、根、张、等这些量词必须与相应的名词有形象和意义的联系。用相应的具体形象进行类比式的观物取象思维即直观性思维。

三、量词名词搭配与中国思维方式

在有些量词与名词搭配时,在周围环境不变的情况下,一些量词使用的量词不同则体现的思维方式就不同。例如:

(8)一只狗与一条狗;

(9)一帮人、一伙人、一窝人

(10)一个酒鬼与一帮酒鬼

在例(8)和例(9)中,量词前后的字都一样的环境下,量词使用的不同,体现的思维方式就不同。“一帮人”语体色彩是中性的,“一伙人”语体有点偏贬义,“一窝人”体现出贬义的语体色彩。因此在量词前后环境相同的情况下,使用不同的量词可以看出不同思维方式。

另外一种形式是,量词的不同使用则可以体现出中国思维方式中的语体色彩,例如:

(11)那个老师与那位老师

(12)这个男生与这位男生

在例(11)和例(12)中,仅仅“位”和“个”一字之差,表现出的思维方式就不一样,在这两个例句中,“位”和“个”相比较来看,用量词“位”比量词“个”更为尊重、尊敬。

再者,有些量詞在使用时,这些量词在读的时候如果夹杂一些语气的话,也有可能体现不同的思维方式。例如:

(13)一张脸与一张嘴

(14)一副摸样与一副嘴脸

在例(13)和例(14)中,在读的过程中,如果带有一定的语气的话,则表现出来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在例(14)中,“嘴脸”在不同的环境下,表现出来的语体色彩是不同的。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我们也可以说“……像猴子嘴脸”等语句中并没有带有贬义色彩。但是如果我们在说这两个例子时,如果夹杂着某种语气的话,那么量词“副”也会随着语体色彩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思维方式。

在以上的情况中,量词与名词的搭配是把认识和情感融合在一起,知、情、意处在合一未分化的状态,这种情与理结合的思维方式在汉语中的表达上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因此,像上述这样的量名词搭配则体现出中国式认知感情融合的思维方式相匹配即认知与情感的结合。

四、量词运用时凸显出词性的不同,与中国思维方式的匹配研究

由于汉语是线性排列的语言[4],因此汉语在使用中有一大特点是修饰的词性不同则会对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其重要影响。有些量词在使用过程中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例如:

(15)一把椅子(定语) 一把拉住(状语)

(16)一点水 (定语) 好看一点(补语)

(17)一口水井(定语) 一口吃下(状语)

(18)一团雾气(定语) 乱作一团(补语)

在中国思维模式中看中悟而不是形式,汉语句子结构和词语组合不拘泥与语法规则和句法要求,不必讲求逻辑的合理性,只要达意就行。不讲究强烈的逻辑之分,词的语序的变化会体现不同的含义,所以,从这一使用方法看足够可以看出这样的量名词搭配与中国思维方式中的的注重内部结构的和谐统一、重意合相匹配。

五、集合量词的使用与中国思维方式的匹配

在汉语使用的过程中,集合量词的使用也比较频繁,有些集合量词只能使用与有此特定的语义特征的名词,如果没有这样的语义特征则不能与其搭配,这样的量名搭配也会体现出不同的思维方式。例如:

(19)一副手套(√) ﹡一套手套

(20)一副象棋(√) ﹡一套象棋

(21)一套课本(√) ﹡一副课本

从上述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双”用于成双成对的东西;“副”与“套”都用于成组的事物,但二者又不能通用,细微之处在于“套”有互相衔接和重叠、事物配合成整体的意思。像这种量词的含义明确、分工细致、使用规则严格,不同的量词必须有此语义特征的名词才可以搭配,足够可以看出,这样的量名搭配与中国思维方式重意合相匹配。

六、抽象量词的搭配与中国思维方式的匹配

“一则消息”、“一缕轻烟”、“一线希望”中像“则”、“缕”、“线”这样的抽象量词与名词搭配时,也同样透漏出中国的思维方式。

(22)“一叶扁舟”中“叶”既有数量又描绘形状还表现出小船飘忽不定的形象。

(23)“一弯新月”“一轮新月”中“弯”和“轮”显示月亮的阴晴圆缺等增强修辞效果使得言语表达形象生动。

(24) 一丝希望、以汪秋水、一丝风……

从汉语的造词心理习惯来看,汉语经常使用形象比喻,给人以声貌、形貌上的感受。在汉语使用过程中,涉及到的情境、思想内容、语文形式与表达效果中注重文艺的创作,注重真情的表达和道德的宣传,也就是“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中体现出的言有物、言有宗、言善信、的“真情”。为了喻意深远,达到“善言”的目的。[5]像上述的这种抽象量词与名词搭配的事例中,足够可以看出这种搭配与中国思维方式中的修辞立其诚即注重真情的表達这种思维方式相匹配。

综合本文论述的观点,量词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表示数量或者和数词连用作句法成分,同时量词与名词搭配时又具有形象、情感、格调等修辞特点,还可以描摹事物的象形,表明事物的态度,适应语体和交际的需要。以汉语量词与名词的搭配中还可以反应出中国文化中的不同思维方式,例如直观性思维、认知与情感的结合、语体色彩、注重内部结构的和谐统一、重意合以及修辞立其诚即注重真情的表达等等这种中国特色的思维方式。因此,汉语的量词与思维方式有着深刻的联系。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也及跨文化的知识内容。在讲知识的同时也要向学生介绍其中渗透的中国特色的文化。让学生自己对比与本国思维方式的文化差异。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掌握汉语语言知识。

参考文献

[1]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

[2] 邵静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4] 叶蜚声 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上海:復旦大学出版社,2009:

[5] 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语体量词汉语
汉语语体语法研究综述
十二生肖议量词
十二生肖议量词
学汉语
言语交际中语体的得体性探讨
语体变异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路径、热点与趋势
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语体意识的思考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与拼音
量词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