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海星“衣对一”公益创业项目的探索和实践

2017-10-21郑坚达姜斌远郑晓强

科学导报·学术 2017年5期
关键词:海星探索实践

郑坚达 姜斌远 郑晓强

摘 要:海星“衣对一”公益创业项目是基于大学生公益创业理论所进行的一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本文以某学院海心公益团队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发现项目存在前期启动资金不足、团队建设不完善、学院公益创业氛围不浓厚等问题,提出采用多渠道筹集启动资金;完善团队建设,提高管理能力;大力营造公益创业氛围,提升学生的认同度等发展对策,为促进海星“衣对一”公益创业项目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海星“衣对一”;公益创业;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 D2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5-0051-03

1 海星“衣对一”公益创业项目概况与意义

1.1 项目概况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影响下,大学生公益创业作为大学生创业的一个“新分支”,不仅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新思路,更是紧跟时代发展的创业新模式。公益创业,指个人、社会组织或者网络等主体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为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效果等目的,是一项满足社会需要、建立新组织或向受益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社会活动”[1]。从它的概念出发,大学生公益创业特点也包含了创业的创新性、商业创业的社会性、商业化运作模式等特点。因此,本文以学院的海心公益团队为例,通过对项目的实地调研,分析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可行性,与在校公益组织一起实践,从而促进海星“衣对一”公益创业项目顺利开展。同时,该项目也为大学生找到了一条提升能力、服务社会的新途径,更启发着大学生对就业前景的新思考。

本项目是在校大学生基于公益创业理论基础上在学院里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在此项目下,海心公益团队对学院文化衫市场进行调研,发现其市场前景好,需求大,团队借此商机,建立海心文化衫品牌,主营业务为班服、广告衫、工作服、志愿马甲等文化衫产品。团队本着“诚信经营”的原则和“认真,坚持,敢于挑战,热爱公益”的宗旨为同学们提供服务。基于海星“衣对一”公益创业项目的理解,用带温度的设计传播有温情的文化,把一个个贫困孩子比喻成被搁浅的小海星,对此,在平台销售的每款产品中提取部分爱心基金,用于资助贫困儿童为主要公益方向,达到1+1>2的爱心放大效果。在为期三个月的订单旺季(10月至12月),我们团队文化衫校内成交量有1169件,受益学生群体超过一千。此外,团队与校内各个志愿组织精诚合作,捐助平台善款,作为组织帮助贫困儿童的活动支持或经费补贴,如参与校青协“爱心一对一”的认捐、“七彩课堂”志愿项目活动经费等。

1.2 项目实践的意义

(1)當下,随着学院的校园文体活动和第二课堂的开展,学院现有八大组织,43个社团以及各院系学生会,这些为丰富校园文体的主体为了团结自身内部结构和提升自身的凝聚力,都会定制统一制服,例如,会服,院服……由此可见学院制服市场需求之大,我们借此商机,整合校园资源获得经济利润,并提取部分爱心基金,对有需要的贫困儿童进行捐赠,减轻他们的家庭负担,让他们有更好的上学机会,减少辍学率,提高升学率;

(2) 海星“衣对一”公益项目的目的是基于公益创业理论下,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为一个个贫困儿童搭建爱心公益平台,同时也是在宣传“人人皆为公益人,时时可做公益事”的理念;每个参与的大学生既能安心地买到自己所属的部门制服,也是一种爱心接力的过程,传播“无公益,不青春”大学生的精神面貌;

(3)倾力打造一支有责任敢拼搏爱公益的创新型队伍,项目负责人和参与者通过项目实践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与个人修养,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回报社会,公益爱人,同时,借此创业项目来解决团队成员自身的就业问题,为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2 海星“衣对一”公益创业项目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2.1 前期启动资金不足

海星“衣对一”公益创业项目在启动前期,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项目运营的资金问题,而这也是大学生自主创业常遇的通病。首先,公益创业虽是大学生创业的新分支、新思路、新模式,也属于创业的一种,一样具备有创业风险与商业挑战等特点,一样需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商品价格发展规律进行,此外,如果没有资金注入,再好的公益产品,也只能让其处于空想阶段,无法流入市场产生经济利润。其次,竞争对手的品牌辐射作用,加剧市场不稳定的局面,以及小销售团队的进入,销售代理因业务能力不高而乱定价格现象,直接导致市场频繁出现混乱局势,对项目的启动产生必不可少的竞争压力。然而,大学生因为自身的学生身份和创业经验不足所限,筹资资金的渠道空前缺乏。以上种种原因的出现,都造成项目运营启动资金不足,进一步加大项目开展的阻力和困难。

2.2 团队建设不完善

团队规模较小。目前海心团队规模较小,主要成员有五人,都是在学校社团里担任过重要职务,具有过强的学习、工作等各方面能力。其中,项目负责人担任过青年志愿者协会干部一职,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和项目管理的能力,熟悉学院志愿公益活动的各个流程。曾策劃,组织并带领过志愿者们多次参加老人院志愿服务活动,花果山和花都湖志愿周末活动,参与过小学生家庭辅导和月主题爱心共成长等有关贫困学生支助项目。另外,成员虽然来自市场营销专业、会计专业、计算机专业,满足项目财务、市场营销、媒体宣传、产品设计等专业需求,但随着项目的运营,销售量的增加,这些无形地给团队带来业务人才急缺的压力。

团队管理能力差。众所周知,科学高效的运营团队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的管理。海心团队的成员主要是项目负责人的要好朋友或者认识的师弟师妹,虽然彼此精诚合作,但领导者运用之前的管理团队方法难以有效的管理新的团队,使团队存在松散的内部管理、缺少有效的内部管理体系等弊端,大大增加了管理的难度,难以形成科学高效的公益团队管理模式,目前也很难建立起决策部门、执行部门、监督部门等现代企业所需的职能部门,导致海星“衣对一”项目在实践过程中步履维艰,很容易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项目“坏血”,以失败告终。另一方面,尽管海心团队的成员都是在校的年轻大学生,拥有广泛人脉和人力等优势资本,但学生毕竟以学业为重,公益创业会占用我们比较多的课余时间和耗尽我们较多的精力,加重功课和学业的压力,出现学业与创业两者兼顾不来的状况。而且项目负责人和部分成员已是大四毕业生,即将离开学校,不能继续在校工作,使项目出现人才流动性比较大,内部稳定性不强的情况。[2]

2.3 学院公益创业氛围不浓厚,学生对公益创业认知不强

根据2015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进行立项性质统计,其中33项大创立项,只有15%的项目属于公益性质,可见大多数学生创业侧重于商业性,也说明公益创业未受到政府教育部门的重视,学校公益创业氛围不浓厚,导致公益创业理念影响不深,导致公益创业教育还有待宣传和开发,学校可考虑将公益创业理念作为一门课程,普及并提高大学生对于公益创业理念的认识。

另外,为了贴近校园市场,了解大学生对公益创业认知情况,分析大学生公益消费行为,海心团队设计出一份《大学生文化衫需求小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参与调查学生203人,其中一个问题设计为:购买文化衫时,您是否愿意参与我们的“公益宝贝”计划呢?从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分析结果为36.45%的学生愿意购买;44.83%的学生有点兴趣;18.72%的学生兴趣不大。从其数据分析发现,极大部分的大学生对我们的公益创业项目抱有参与兴趣甚至有主动参与的意愿,进一步了解到大学生对这种公益创业的支持情况。但是现实却充满挑战,学生对公益创业理念的认识不深,普遍质疑创业团队是否会从市场赚取利润之后投入公益项目,以实现社会价值,但受信息不畅通的条件限制,这种公益团队往往被学生认为是创业团队利用做公益的旗号作为赢利的手段。

此外,大学生对公益创业理念的了解渠道不够多样,而且只是停留在其概念上的理解,断章取义,没有深入学习公益创业理念,这很不利于公益创业理念的发展以及公益创业项目的进一步开展。[3]

3 海星“衣对一”公益创业项目实践过程中的解决对策

3.1 多渠道筹集启动资金

股东合资。海心团队为筹集十万元前期启动资金,采用企业股东制,团队成员通过自己积蓄,向朋友亲戚借入等方式得到资金,以缓解项目启动资金不足的压力。其次,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变化各方面的信息,制定详细并符合大学生文化衫需求的营销策略,不仅可以形成自身的独特优势,而且有利于合理规避创业风险。此外,一旦有了资金注入,好的公益产品就不再只是处于空想阶段,而是能真正按照市场经济的商品价格发展规律进行,流入校园市场并产生经济利润。

立项筹资。学校于2103年建立的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不仅开设各类创业必修和训练课程,并全校任何专业学生均可选修基础课程,不设招生门槛,而且根据省教育厅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的要求,遴选推荐学院大创立项項目并提供项目经费支持。海心团队抓住政策支持和校园创业立项平台的机遇,主动招募有創业潜力的合作伙伴,提交大创立项申请相关表格及资料,通过学院经验丰富的老师及专家对海星“衣对一”公益创业项目进行客观评估,最终确定成为省级大创项目,并获得学院省级大创项目5000元的项目经费支持。简而言之,海心团队整合利用校园资源,积极参与大创项目,凭借实践机会和创业平台所提供的直接物质支持及智力支持,这的确非常有益于海星“衣对一”公益创业项目的蓬勃发展。

公益创投。同风险投资基金运作的方式相仿, 充分利用海星“衣对一”公益创业项目的创新点, 吸引投资人提供资金、管理和技术支持, 并与被投资人建立长期性合作伙伴关系,从而能激发我们大学生的公益创业积极性与实际行动。如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为专门开展的“首届广州青年文化创意创业大赛”筹集到创业风投基金达1000 万。 [4]

3.2 完善团队建设,提高管理能力

扩大团队规模。海星“衣对一”团队主要“开源”成员虽然只有五人,但随着本项目的运营,销售量的增加,海心公益团队必须在校园内招才纳士,以扩大团队的平台,缓解人才急缺的压力,如:招募思想一致、综合能力强的合伙人,销售实力过硬的代理。另一方面,对新人进行海星“衣对一”公益创业理念的培训及认知,保持知行合一,缩短团队磨合实践,也使本项目向扩展性和传承性发展。

引进科学化管理。首先,科学化管理的前提是确定和贯彻正确先进的管理思想。海心团队通过“以人为本,团队合作”的团队培训,向团队成员传输先进的管理理念,已达到团队思想一致,进而实现行动一致的目标。在培训内容上,强调个人的发展,尊重个人价值,各职能部门相互协调合作,求得团队的整体发展,实现1+1>2的效果。其次,建立严谨的服务管理规范和投诉回访机制,并严格进行监督管理,完善团队管理守则,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最后,投资人才是一项使项目顺利开展的核心业务。海心团队通过向学校招募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加入公益创业的行列中来。

提高成员理念认知和创业能力。大学生公益创业对以往的创业不同,要求创业者不仅对公益创业理念有细致入微的思考以及深入的学习认知,也需要有较高的领导与管理能力,更需要有过硬的应变能力、心理素质、抗压能力等综合素质。所以,海心团队在开展海星“衣对一”公益创业项目之前,通过阅览大量相关书籍和材料,观看专家的分享会等方式,对公益创业理念的认知有质的提升,同时在项目实际运营中,注重成员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善于利用多角度思维方法整合校园资源,细致地完成每一项可行性计划和做好创业中每一件的实事。

3.3 大力营造公益创业氛围,提升学生的认同度

政府大力倡导和扶持公益创业项目。在“双创”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公益创业是大学生创业的一个“新分支”,也是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新思路,更是紧跟时代发展的创业新模式。政府和社会要大力倡导和扶持公益创业项目,营造的良好的创业氛围和政策环境,让能公益创业项目茁壮发展。一方面,政府要完善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服务体系,为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提供一系列政策优待、资金扶持等。另一方面,关于传播公益创业理念与知识的紧迫工作,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大学生把“创业”实践与“公益”精神相结合,把公益创业的发展意义深植到学生们的心中,使大学生持有正确看待公益创业的观念,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并支持公益创业,提高对公益创业的信任度,并主动成为公益创业团队之中的一员。[5]

学院积极地营造公益创业氛围。鉴于学校营造公益创业氛围以及公益创业理念发展的需求,学校可以开设有关公益创业理念内容的课程,其中包括公益创业理念教育、大学生創业教育等相关方面,普及并提高大学生对于公益創业理念的认识。其次,学校要继续加大对公益创业项目提供资金、场地、设备、人员等资源的支持,以满足公益创业团队做项目的物质需要和智力支持。如: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开展公益创业讲座,联合学生会开展公益创业大赛,举办公益创业主题的“你读书我买单”图书展等活动。最后,学校应充分利用新网络媒体的信息便利性和广泛影响性。学校有自己专属的网络媒体,对内向外公布学校资讯,因此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各媒介和网络手段,如:微博、微信公众号、海报、宣传栏等方式,全方面地营造公益创业氛围,让学生有多样的渠道了解公益创业理念,彻底深入学习公益创业理念,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促进公益创业理念的发展以及公益创业项目的进一步开展。[6]

公益团队创业意识的培养。目前,大学生公益团队都是由在校学生组成,他们的没有丰富的创业经验与社会阅历,因此公益创业团队很需要指导老师的支持与帮助,而指导老师也要有目的地培养公益创业团队的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此外,公益团队不仅要注重自身知识水平的积累和综合能力的锻炼,更要加强与其他团队的思想交流和项目合作,进而提高公益创业项目的实操可行性。[7]海星“衣对一”公益创业项目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得以有效地按制定计划进行实施,从而使海心公益团队少走很多创业弯路,得到项目所期望的效果。

4 结语

海星“衣对一”公益创业项目,是海心公益团队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浪潮下在高校的一次大学生自主创业实践,既抓住难得的创业机遇,同时也遇到许多的现实问题,并针对项目存在前期启动资金不足、团队建设不完善、学院公益创业氛围不浓厚等问题,提出采用多渠道筹集启动资金;完善团队建设,提高管理能力;大力营造公益创业氛围,提升学生的认同度等发展对策。在实践中不断引发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体制机制的思考,为大学生公益创业理论提供一定的实践经验。

作者简介:郑坚达(1993—),男,广东培正学院,,本科在读; 姜斌远,(1955—)男,广东培正学院,教师;郑晓强(1994—),男,广东培正学院,本科在读。

参考文献

[1] 唐亚阳.公益创业学概论[M].长沙: 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35-36.

[2] 林爱菊,唐华.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困境及对策探讨[J].大学教育科学,2016(04):113-118.

[3] 颜志刚,周海宁,范芳玲.大学生对社会企业的认知及实践——以韶关学院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2014(09):151-154.

[4] 马宏.公益创投:促进公益组织发展的新途径[J].社团管理研究,2008(10):21-24.

[5] 王迪.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6(15):72-74.

[6] 李春丽,洪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动机、影响与建议[J].青少年学刊,2016(02):53-58.

[7] 熊玉琴.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探究——以广州工商学院缘梦公益团队为例[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3):117-120.

猜你喜欢

海星探索实践
海星有几只眼睛
奇奇小笨探秘海洋世界(十)小海星,快跑
巧克力海星及其伙伴们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