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视域的高校思政教育路径探寻
2017-10-21赵会敏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进入了“互联网+”时代。这是个全新的时代,伴随着新兴行业的崛起和不知变通的传统行业的没落。在互联网的浪潮下,高校思政教育也不可避免进入其中,面对滔天巨浪,唯有不断地变革、创新才能在浪潮中站稳脚跟,获得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基于“互联网+”视域,分析了“互联网+”视域中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现状,根据现状提出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措施,为我国高校思政教育路径探寻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对于其工作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 TP3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5-0049-02
任何行业发展到一定高度后,必然会产生一种新事物。网络社会产生的新事物便是“互联网+”。互联网像病毒一样,迅速与各行各业融合,当它融合、渗透到教育行业中时,教育行业开始向信息化方向发展。然而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没有任何的延伸和拓展活动,将互联网因素引入课堂内外的实践效果也不理想。这种发展现状应引起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反思,树立“互联网+思政教育”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落实到日常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去。
一、“互联网+”视域中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现状
“互联网+”视域中,高校思政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互联网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着手去探寻发展之路。目前来看,互联网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有利有弊,发展有利一面,缩减或消除不利一面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心。目前,“互联网+”视域中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不仅拥有强烈的好奇心,而且具备超强的学习能力,因此他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在互联网环境中不断得到提升。以此同时,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对新事物的判断性差,因此他们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往往不加选择地全盘接受,在不良信息的诱导下,其传统价值观非常容易动摇。
第二在“互联网+”视域中,大学生周边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网络平台、手持移动设备等。在这种大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独立性增强。然而,网络的普及,使得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团队意识都出现了明显下降。
第三渴望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但对诱惑的抵抗力不强。网络内容具有极强的诱导性,其中的趣味性往往会导致部分大学生的自制力下降,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二、“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措施
“互联网+”是指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融合、渗透,随着融合程度的加深,为传统行业的“脱胎换骨”式发展提供一个全新的网络平台。在“互联网+”视域下,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不应固步自封,而是擦亮眼睛,抓住机遇,树立互联网思维,以这种思维模式来开展工作,从思政工作的内涵、内容和方式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改革创新,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一)丰富思政工作内涵
在“互联网+”视域下,丰富思政工作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将思政工作内涵延伸到实践活动中。目前,虚拟网络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它们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针对这一现状应将思政工作延伸到实践活动中,在网络实践或生活实践中,学生的思政水平不再是纸上谈兵,而具有了现实意义。在“互联网+”视域下,实践活动的展开依托网络平台,这个平台为思政工作开展提供了场所,也为核验成果提供了依据。
2、将思政工作内涵融入到工作流程中。高校思政工作流程主要包括学生价值观调研—课程预备—课程讲授—绩效反馈—经验总结。对工作流程的每一环节进行关注和调整,通过提升子环节的教学效果,达到整体提升的目的。
3、明确思政工作的主客体关系。虽然在“互联网+”视域下,各个领域都在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但高校思政教育的课程教育仍应坚持主流思想和正确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引导,以避免不良的网络信息对他们的误导。
(二)重组思政工作内容
在“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工作内容也应不断地更新换代,使其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对思政工作内容的重组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1、将实践引入理论课堂中。理论和实践从来不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只要协调好两者关系,便可以使其互相促进。在理论课堂中引入实践课程正是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的最佳方式。互联网的相关平台如qq、微信等都可以应用到理论和实践课堂中,这些网络平台对大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对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重要作用。
2、更新辅导方式、建立交流平臺。在“互联网+”视域下,吸引学生进行课后辅导的方式是即时交流与互动,网络平台的出现正好符合这一特征。
3、建立和完善反馈、评价体系。在“互联网+”视域下,为了促进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建立和完善反馈、评价体系,使反馈、评价向着“反馈—改善—反馈”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三)更新工作方式
在“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的工作方式也需“脱胎换骨”,重新构建。一成不变的工作方式固然轻松,但对于学生的思政教育水平的提升并无显著效果。高校思政教育不仅是以学生课程学分为标准,而是以培养优秀的思政工作者为己任。只有不断地改变工作方式,才能提升互联网环境下的思政教育成效。对思政更新工作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本身。在“互联网+”视域下,可运用各种网络平台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如远程联系专家对某个问题进行解答、在线评价等,增加了思政教育课堂的趣味性,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2、课堂外。借助各种新媒体如互联网、手机等设备,将课堂进行延伸和扩大。通过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完善校园设施来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使他们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状态。
3、相关领域的综合。由于互联网开放性强,庞大的世界在互联网面前变成了一个及时可达的村庄。高校思政教育应抓住互联网这一特点,进行相关领域的综合。全国和国外的优秀资源都可以被拿来使用,其通过统一平台向学生进行推送,学生在该平台上既可以听课,又可以进行课程考核,一举双得。
作者简介:姓名:赵会敏,性别:女,民族:汉,出生年月:1968年9月,籍贯:辽宁朝阳,学历:本科,专业教育管理,职称级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参考文献
[1] 成燕,李金平.“互联网+”时代下如何有效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高教学刊,2016(13):215一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