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17-10-21于楚泓
摘 要:根据《工业机器人技术》涉猎内容广、综合性强等特点,对该门课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重组教材内容,优化教学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改革内容,为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教学改革;应用型本科
近年来,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市场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旺盛,《工业机器人技术》是机械类及相关专业的專业方向课程。该课程实践性强,与生产实际联系十分紧密,知识覆盖面较广,综合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子电路技术、自动控制原理、传感器技术、线性代数等多方面的知识,是机械、电子、自动化的结合。
由于《工业机器人技术》的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很高的实践要求,这使其在大学教育中的推广过程遇到许多困难。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如何去拿捏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如何让学生提起兴趣的同时不被抽象难懂的理论所困,这些都成了每一位任课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1 改革的背景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院的《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被安排在第7学期开课,理论学时32,实践学时16,选用的教材是刘极峰主编的《机器人技术基础》第二版[ 1 ]。
在教学过程当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1.1 涉及内容广而杂
《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包含的章节涵盖了:机器人的机械本体、关节机构的设计;机器人的运动学方程;机器人的动力学方程;末端执行器的轨迹规划方法;各种传感器的应用;以及以上内容的综合控制方法等。这些内容本身都属于不同的课程,学生要理解首先要有一定的基础,或者要另外花时间复习。此外,这些零散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当中容易让学生感到混乱,难以对课程内容产生整体的认识。
1.2 概念抽象
机器人的学习离不开D-H空间坐标系的建立,就算有工业机器人的图片、视频,只能让学生看到实体的部分,虚拟的坐标系难以直观地展现。
此外,抽象的概念,如工作空间、关节空间、雅可比矩阵等,在讲授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无法理解。
1.3 公式复杂
想要实际地设计和控制一台真正的机器人,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非常多,如:齐次坐标的变换、D-H坐标系的建立、运动学方程的推导、雅可比矩阵的分析、甚至是动力学方程的推导和使用等。这些内容都是这门课的重点和精髓,然而枯燥的数学推导,以及复杂的空间关系,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1.4 实践条件缺乏
由于机器人现状主要用于工业生产,造价不菲,而教学相关的实验设备开发有待完善,使得该门课程的实践环节很难展开。在没有实际操作机会的情况下,仅仅通过上机模拟很难达到预想的成效,也无法充分调档学生的积极性。
2 改革的基本举措
我校机电学院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目的是为了培养机电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更加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这一目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课程教学进行改进和完善[ 3 ]。
2.1 重组教材内容,建立贯穿各部分内容的课程主线
针对课程内容零散独立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有整体的认识,可以先从机械专业学生比较熟悉的机械结构入手,通过讲解机器人三大组成部分(机械部分、传感部分、控制部分)的关系,进入控制系统和环境感知技术的学习,再以典型的机器人(如PUMA机器人)为主线,对运动学、动力学、轨迹规划进行由浅及深的讲解,特别在学习之前先要有一个明确的框架,说明这些方程各自起的作用,先提出问题,再带着疑问进行剖析,整个教学过程才能连贯。
2.2 优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自我思考,提高学习能力
《工业机器人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注重课堂互动。每次涉及新的知识点,拒绝一味的填鸭式教学,改而提出问题并引起学生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资料文献的搜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并寻找答案,最后通过现场演讲的方式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探讨。
此外,还可以采用大作业的形式,鼓励并指导学生自己设计一套完整的机器人系统,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3 权衡教学内容,因材施教
针对理论部分太难的问题,秉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宗旨,教师可以因材施教,对于深涩难懂的公式推导部分,进行概括性的介绍,而对于概念抽象的部分,可以结合虚拟样机仿真等软件,网上的教学视频,以及多媒体课件的方式,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剖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利用实物进行教学,也可以大大提高效果。
此外,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相关知识的前沿资讯、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通过丰富的实例,在拓展视野的同时,也助于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
2.4 改善实验教学
结合实验室现有的设备条件,机器人的演示可以利用柔性制造系统的教学模型,以及实验室现有的小型工业机器人。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可以利用MATLAB的robotics toolbox实现[ 2 ]。此外,还可以利用ADAMS软件强大的仿真模块,在Simulink中实现对虚拟样机的控制操作。
3 结语
《工业机器人技术》这门课不仅对于学生难,对于授课教师更难。该课程教学的内容必须紧贴潮流,与时俱进,绝不能受限于教材。这对于教师来说,意味着必须时刻关注机器人领域的最新动态,在平时的工作中积累素材,搜集文献,整理材料。只有发自内心的觉得有趣,这些事情才会变得自然而然。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不断的实践当中,相信这些措施还会有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參考文献:
[1] 刘极峰.机器人技术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谢斌.基于MATLAB Robotics Toolbox的机器人学仿真实验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0,19:140-143.
[3] 黄用华.理工科高校《工业机器人》课程教学改革浅析[J].科技信息,2012,21:20.
基金项目:2015年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项目《强化工程教育,促进实践教学模式改革》(S-CQ201502)
作者简介:于楚泓(1989-),女,江苏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机器人,智能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