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对“朗读”的思考
2017-10-21张小伟
张小伟
【摘 要】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朗读可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并达到传情达意的效果。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特点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形成自身的朗读方式和阅读体验,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
朗读 朗读体悟 阅读教学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也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在这些对象之中,只有学会与文本的对话才是主要的,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也是服务于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而朗读就能实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发现。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进而用朗读传情达意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一、悦读,好得辛勤漫读书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尤其是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童话文本所占的比重较大,这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阅读接受能力,有利于发挥语文的育人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文本故事本身的趣味性诠释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资源,唤起他们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充分的想象,大胆的表演中朗读童话,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阅读兴趣的目的。高鸣鸿老师在执教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蜗牛的奖杯》中教学策略多样,注重引导学生在形象的趣味朗读中解读语言文字,使文本的育人价值得以体现,在书声琅琅中凸显了课堂的语文味。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读“遥遥领先”“所有的”“冠军”放慢了语速,强化了语调。
二、智读,随心所欲不逾矩
教授语文绝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某种知识信息,而是引导学生走进一个充满着爱与美,充满着情趣和睿智的灵动世界。杨绛先生曾经说过:“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而到达此种境界的前提是带着感悟朗读,读出自己的独特感悟。
《金子》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讲了彼得·弗雷特淘金无望,便留下种花,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旨在告诉我们要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想靠意外的收获是不现实的。课文内容简明、情节曲折,蕴含道理深刻。同时,这是一篇人文性较强,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及朗读能力的好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文本,从抓关键词句,指导学生手脑并用,读思并用,感悟人物品质,带领学生寻找“金子”。在理解文中主人公彼得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自由朗读,动手圈画关键词,谈一谈自己的体会,进而带着自己独特的个人体验再次朗读片段,充分而有效地进行语文实践——听、说、读、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读得声情并茂、绘声绘色,读出了人物的品质特点。
师:彼得就是众多淘金者中的一员,面对一无所获的结果,他是怎么想的?
生:不甘心落空。
师: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小节。思考: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他不甘心落空?并用直线划出相关句子。
生1:①“买”了一块土地,“一个人默默地”挖掘着。(学生朗读,重音落在“一个人默默地”)
生2:②他埋头苦干了“几个月”,“几乎翻遍了整块土地”。(重音落在“几个月”“整块土地”)
师:你从他这些做法中觉得彼得是个怎样的人?
生1:我觉得彼得是一个“坚持不懈”的人。
师:老师觉得你能在朗读中让我们看到彼得的为人,你来试试。
生2:他坚持不懈,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付出了那么多,那么说明彼得是一个“勤劳”的人。
师:你的语气中充满了钦佩,能来读一读吗?
三、品读,书卷多情似故人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以自己的知识、经验、阅历走进文本,必然融入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即达到学生与文本的视界融合,学生读出了自己的个人体验,动作、表情等传达着自己的感悟,这样的阅读丰富了学生的表达方式,形成了他们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收获。
湖塘桥中心小学蒋欣老师在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古诗时,课堂紧紧抓住“雨”字做文章,充分凸显朗读教学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做到多种朗读方式相结合,以读带动情感体会,帶领学生和大文豪苏轼一起在风景如画的西湖边赏雨。同时,结合学生在生活中对于暴雨的感悟,让学生在读诗时产生共鸣,对古诗形成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师:同学们,这首诗作者向我们描绘了西湖边下雨前后的情景,你觉得这是一场怎样的雨?请你再细细地读一读这首诗,展开丰富的想象。
生:我觉得这是一场很大的雨。因为“白雨”中的“白”说明作者的眼前是白茫茫的一片。
师:你是从颜色上感知这雨下得大,就请你读出这种体会。(读得“雨”意綿绵)
生:我也感受到这是一场很大的雨。我是从“跳珠”这个词感受到的。因为春天的雨是绵绵不断的,根本不会跳起来,但是夏天的雨很大,雨滴落在地上很有力量地冲击地面,所以会弹跳起来,就是“跳珠”的样子,所以这是一场很大的雨。
师:在这里作者把雨比作了跳珠,多形象啊,谁能针对跳珠”再谈谈自己的体会?
生:前几天,我亲眼见过“白雨跳珠”的情景。雨不仅很大,而且落到地面上像珍珠一样,非常美。
师:看来你非常善于观察,前两天的雨就是一个很好地例子。一场大雨,从天而降,真是大珠小珠乱入船啊,就请你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好这一句。(学生胸有成竹,读得抑扬顿挫)
生:齐读这一句。(读得有节奏,有韵味)
特级教师薄俊生老师说过:“朗读就是代作者说话,代文中的人物说话。”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学生在特定的年龄阶段,形成独特的朗读方式,将朗读看成自主的行为,多读、通读文章,而后做到精读,读的过程自然而然地做出相应的神态、表情、动作。这样,在感悟、理解、欣赏、评价中循序渐进地朗读,从而增强语感,并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陶冶情操,提升语文素养。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该继续思考如何更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好课文,这也是每位语文老师责无旁贷的追求。
【参考文献】
朱洁如.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小学语文【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