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时代视域下高校大学生的网络生活的思考
2017-10-21曹庆波
曹庆波
【摘要】互联网以高效的信息传播效率和高度共享的资源平台为用户带来诸多便利,“互联网+”时代下网络用户越来越多,高校大学生作为知识和文化的前沿群体,受到网络的深刻影响。本文对网络时代视域下高校大学生的网络生活特征进行分析,探究网络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为大学生探索和创建健康的网络生活提供建议,推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进程。
【关键词】网络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生活
互联网具有超越时空的优势,实时交互性和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满足用户需求,拓宽了用户的视野,丰富了用户生活方式。网络时代下信息成为重要的社会资源类型,网络文化和网络经济催生新兴产业,高校学生在网络的影响下形成全新的思维理念、行为规范和学习方法。不可否认,网络使得高校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显著提升,能够便捷、通畅地接收新知识,但网络中良莠不齐的信息对高校大学生的思维存在潜在威胁,容易造成大学生沉迷网络,深陷网络诈骗和网络犯罪的泥沼。探究当代高校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模式,了解高校学生的网络心理和网络习惯,是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网络生活的基本途径。
一、网络时代视域下高校大学生网络生活特征
网络是当代高校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国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高校大学生的可支配收入也相应增加,智能手机、平板、移动电脑等智能终端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普及,使得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浏览资料、检索文献、聊天交友。网络时代下高校学生普遍个性鲜明,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荣辱意识,感情充沛但情绪稳定性较差,因相对单一的生活环境而对网络高度依赖,甚至沉迷于虚拟世界无法自拔,总体来说,高校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呈现出泛娱乐化、上网时间不固定、网络行为缺乏自律和规范等特点。
一方面,作为网络需求和网络应用水平较高的群体,高校大学生习惯于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据对北京、云南、江苏等地的高校学生调查得知,超过82%的学生会利用网络检索与专业知识相关的信息,例如通过网络数据库查找文献,通过学校官方网站获取学术资源等。海量开放的信息和网络化互动传播使高校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更加多元,也使高校学生的知识体系愈加全面和系统。网络时代下大学生的上网态度相对理性,重视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拒绝随意传播不实信息,遇到不良信息会采取举报、申诉等手段予以干预,能够自觉净化和维护网络环境。从上述层面来看,高校大学生作为网络时代的受益群体拥有相对文明和健康的网络习惯,能够合理使用网络资源,以客观理性的态度面对庞杂的网络信息。
另一方面,不良网络行为在高校学生中频繁出现。作为中国网民中规模最大的年龄群体,高校大学生网络娱乐化倾向明显,是网络游戏、聊天软件、网络直播、影视娱乐的主要用户。许多大学生为消磨时间而选择上网,由于缺乏明确目标,通常难以控制上网时间,容易造成网络使用无节制。高校大学生课程压力较轻,自由支配的时间充裕,无规律的生活方式加剧了网络沉迷现象,男生因网络游戏成瘾而熬夜、旷课甚至休学的现象屡见不鲜,女生沉迷于网络聊天、购物的情况也十分多见。缺乏自律和规范的网络生活对学生身心造成损害,甚至可能引发严重的精神疾病,是威胁高校学生前途的因素之一。除此以外,高校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薄弱,主张张扬个性,容易受不实信息蛊惑而发表不当言论或传播不良信息,甚至成为网络暴力的煽动者和参与者,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二、网络时代视域下高校大学生网络生活面临的挑战
(一)虚拟世界致使自我迷失
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其始终无法代替现实世界,但虚拟世界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能够使学生摇身一变以完全不同的身份在虚拟世界中沟通交流,导致部分学生对自我一致性的认知出现偏差和弱化。部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性格内向,不擅与人交往,对生活存在较多不满,其通过在网络中营造出截然不同的形象而获得关注,甚至拥有大批“粉丝”而形成独立的社交圈,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强烈反差使对自身的定义出现混淆,终日沉溺于虚拟环境而不愿面对现实世界,最终危害身体健康和学业前途。网络交往的隐秘性、可塑性和多变性容易诱发高校学生的角色混亂,造成其无法准确区分虚拟和现实的边界,导致性格孤僻、情绪亢奋等社交障碍问题。
(二)网络信息传播失范
网络时代下互联网成为生产、传播、存储信息的重要平台,全球各地的信息资源汇集在网络中并能够轻易获取和传播,由于信息审查机制不完善,信息传播过程容易成为不法分子诱导、蛊惑、欺骗学生的渠道。高校大学生生活环境相对简单,缺乏生活阅历,心理状态不稳定,容易因挫折或压力而出现过激情绪,在复杂的网络世界中极易成为别有用心之人的利用对象。部分大学生热衷于应用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常常被平台的不实信息诱骗而损失钱财,面对存在政治态度的信息,高校大学生往往缺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被主流舆论影响而发表不当言论,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
三、网络时代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创建健康网络生活的建议
(一)多方联动构建绿色网络生活模式
高校大学生的健康网络生活需要社会和学校多方联动,政府应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和整治,完善与网络产业相关的法
律体系,在互联网技术、安全、产业中贯彻落实法律监督。政府应牵头指导互联网企业制定行业政策,建立有奖举报机制,推行网络实名制,全面净化网络环境。高校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应加强在网络视域下的学生管理工作,利用网络资源开设思政课程,通过典型案例通报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时代下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离不开网络,高校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合理适度使用网络资源,发挥网络的优势作用,规避网络的弊端和劣势。建议高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对沉迷网络的学生实行心理干预,增强大学生的抗压能力和抗挫能力。高校应重视思想道德课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觉悟,使其对网络信息采取更加理性和严谨的态度。社会与高校的双向联动为高校大学生健康上网提供有力保障,通过法律、制度、思想道德层面的监管和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网络生活观念。
(二)建立网络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由于网络生活的隐蔽性和个性化,学生个体的网络行为和网络心理通常难以准确识别,一旦发生网络突发事件会在短期内造成大范围的恶劣影响。建议高校建立网络突发事件长效应急处理机制,以防患未然的理念开展学生网络生活管理工作,确保危机事件对学生和学校的损害降至最低。高校应组建网络空间安全队伍,对可能发生的网络突发事件风险进行评估,针对事件可能的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影响时间制定针对性的应急预案。除此以外,高校应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学生管理工作体系中,定期邀请网络安全、法律等领域的专家召开讲座,呼吁高校学生增强自律意识和自制力,自觉规范在网络空间中的言行举止,维护网络环境的稳定与和谐。建立网络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是网络时代视域下高校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协调和重构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的合理方式。
四、结语
高校大学生网络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影响其生活、学业乃至人生命运的重要因素,社会各界应重视调查大学生网络生活现状,完善法律法规和行业政策以净化网络环境,同时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教育和引导,营造风正气清的网络文化氛围,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网民。
参考文献:
[1]万桃涛.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探析[J].新余学院学报,2017,22(06):117~120.
[2]林娟.大学生网络人际互动行为调控思考[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11(04):82~86.
[3]尚轶铎,方章东,曾唯.大学生网络幸福感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11):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