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红楼”尽享繁华
2017-10-21余君
余君
摘要:“开口不谈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之作,《红楼梦》有着太多迷人之处,不论是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还是独具匠心的情节设置,亦或是书中所描述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都让这部小说分量十足,值得一读。本学期,笔者开设了《红楼梦》选修课程,开展了多形式的研读活动。笔者现将师生在研读过程中如何品读文章之要义作一浅析。
关键词:新奇;细微;惊疑;人物;情节;文化
一、于新奇处着眼,试看文化之精深。
《红楼梦》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部文学著作,它写尽了人世间的辛酸,写尽了一个家族的兴旺盛衰,它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缩影同时也是一部清朝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里面包含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医疗保健、饮食、玩器、服饰、建筑、礼仪、风俗、人情世故……这些文化因子对当代中学生是一个兴奋点,他们兴奋于它的新奇。笔者认为文章“新奇”之处必有探究价值,于是作为研读的第一个环节,笔者将其设计为“寻找文化的新奇处”。试图通过捕捉某一文化现象、探寻文化意蕴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文化魅力,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下面笔者将以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说说学生的新奇之处。第一处是“冷香丸”。该回说道,宝钗患了一种病,是从娘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犯时出现喘嗽等症状。一个癞头和尚给宝钗说了个"海上仙方儿",这种药就叫"冷香丸"。其新奇之处在于该配方。“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开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开的白梅花蕊十二两。”“要雨水这日的天落水十二钱,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若发病时,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学生想知道“为什么要选取这四种花?”“为什么要白花之蕊呢?”“二十四节气都有哪些?”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得知牡丹花“和血、生血、凉血、治血中伏火,除烦热”(《本草纲目》);“荷花清心益肾,黑头发,治吐衄诸血”(《罗氏会约医镜》);芙蓉花“清肺凉血,散热解毒”(《本草纲目》);白梅花性平无毒,能“助清阳之气上升”(《百草镜》)。为什么选取白花蕊,是因为白代表“纯”,蕊,花之精髓也。这些花都是可消薛宝钗体内的“热毒”的。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从中学习到了些许的中医文化,还了解了二十四节气和“钱”这个单位,而且之后学生所延生的一些问题,更丰富了这个词的了解,如“加蜂蜜和白糖是甜的,为什么要用黄柏煎汤送下呢?”“为什么都要十二钱?十二是否有所指?”等(在此不作延生解读。)第二处是“抱厦”,文中说贾母觉得孙女们多,一处挤着不方便,于是就将“三春”移到王夫人这边房后三间抱厦内居住。其新奇之处在于建筑形式。学生想知道“抱厦”是何物?同时延生出之前第三回中提到的“抄手游廊”、“穿堂”等,学生通过查阅,得知“抱厦”即古代建筑中围绕厅堂、正屋后面的房屋;“抄手游廊”指左右环抱的走廊,是中国传统建筑中走廊的一种常用形式.多见于四合院中,与垂花门相衔接……在一张张图片的呈现中学生学习到了建筑文化。
类似的还有何为“延师”?何为“掌灯”?何为“金抹额”?……笔者认为通过对这些新奇之处的讨论,分工查阅资料,对培养学生认知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提升学生的文化积淀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于细微处把玩,试赏人物之妙趣。
说不完的《红楼梦》,道不完的红楼人物,读不尽的人物性格。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调,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的人物形象。这也成为了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必会涉及也是饶有兴趣的一部分内容。面对如此繁多的人物,笔者认为,在每一回的阅读中,应该指导学生从细微处入手,通过把玩人物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上的细节,让学生真正心领神会人物形象的妙趣。下面笔者以第八回(《贾宝玉奇缘识金锁 薛宝钗巧合认通灵》)为例,说说作者如何通过细微之笔来描写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人物。
《红楼梦》第八回是书中三个主要人物第一次集中活动,是“木石姻缘、金玉良缘”矛盾冲突和力量消长的第一次表现,这极大了吸引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先从“金玉初识”这节说起,宝钗因早记挂着宝玉项上的那块通灵宝玉,就要求拿下来细细的鉴赏一番。文章描写薛宝钗的语言少之又少,但是仔细把玩一番就会发现其妙趣:“看毕,又从新翻过正面来细看”,这写出了宝钗看玉乃是有心;“口内念道”“念了两遍”则暗点出宝钗心内已意识到玉上的两句话和自己项圈上的是一对儿;“乃回头向莺儿笑道”“嗔他不去倒茶”,并先后两次的神态表情,则把这个印证是了“金玉之缘”而满心喜悦、但又不愿袒露内心情感的贵族少女的性格恰如其分地刻画了出来,确实上述描写不仅细致入微又堪称绝妙传神之笔。不堪设想,如果作者在这里写宝钗看过玉后“乃回头递给宝玉”,或是“念了两遍”后由她本人说出和自己项圈上的是“一对儿”,那就是从根本上失却了人物之神,而成了味同嚼蜡之文。再说黛玉,第八回写宝玉在宝钗处说笑,一语未了,黛玉进来了。“哎呀,我来的不巧了。”“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要来时一起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如此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连续的两句对话,初一看,会觉得黛玉的话尖酸刻薄,但仔细把玩你会发现这其实只是一个少女在“吃醋”,所以她的话是“含酸”的。后来薛姨妈请吃酒,宝玉本欲吃冷酒,但经宝钗一劝说,他就马上聽从了。可巧此时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便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时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一个巧妙的借题发挥把她的妒意表达得如此锋利而又含蓄,可爱调皮而又不漏痕迹。读到这里,学生不禁为曹雪芹的笔力叫绝。
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是能深入人心的,让学生学会在作者的细笔之下感受人物的妙趣,从而培养学生精准把握人物,从而产生心灵的撞击,这是小说阅读的要义之一。
三、于惊疑处推敲,试探情节之匠心。
曹雪芹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的主题内容是蕴涵着深意的,决非简单可解。而反映在情节上,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小说的很多情节是作者有意用了伏笔,是有暗示作用的。笔者认为这恰恰是一个研读小说的切入点,让学生在疑惑中去推敲,去前后贯穿,从而感受到作者的创设情节的独具匠心和反映小说主旨的用心。
在第七回中(《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笔者认为有两个情节是值得推敲的。其一就是焦大醉骂。话说焦大乃是贾府的老奴,从小儿跟着宁公,出过三四回兵,曾经从死人堆里把“太爷”背出来,救过“太爷”的命;偷了东西来给“太爷”吃,自己饿着肚子;两日没水,好容易讨来半碗水却先给“太爷”喝,自己喝马溺。所以仗着这些功勞情分,祖宗在时,得了不少风光。等到老了,宁府的少主子们偏又不待见了他,心中不免气愤愤的。恰那日喝了酒,外头又派了他去送秦钟,于是大骂了一通。我们且看他骂的其中几句话:“你祖宗九死一生挣下这家业,到如今了,不报我的恩,反和我充起主子来了。不和我说别的还可,若再说别的,咱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们不禁要生疑:按说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却为何是红刀子进白刀子出,难道真的只是因为醉了吗?而后面的这句话是不是有所指呢?通过之前尤氏的介绍,我们知道焦大不只一次的骂,可想而知他是积压了很久的很怒,而每次也是借酒壮胆,其实并不是真的醉,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知道这句话表面是写焦大喝醉了,话语颠倒了。实际上这是一个暗示,暗示在如今的贾府儿孙辈中,是非颠倒了,恩仇被颠倒了。至于后面的这句话,如果我们注意到众小厮被这句话吓得魂飞魄丧,以及后面凤姐的反应,可见焦大骂的是有所指的,“爬灰”就是“偷媳”,指的是贾珍与儿媳秦可卿偷情;养小叔子是谁,有的说王熙凤与贾蓉,有的说王熙凤与宝玉,有的说王熙凤与贾瑞,还有的说是秦可卿和贾蔷,历来说法不一。但这一骂,骂出的是贾府如今的儿孙是一代不如一代。这样一来就在明白不过了,其实曹雪芹的这一情节的设置是有深意的:表面上,似乎只有一个焦大喝醉了,而府里的主仆上下都清醒着。事实上,全府上下都“醉”了,而只有一个忠诚老仆却醒着,全府皆“醉”而焦大独“醒”!曹雪芹是想借焦大之口暗示着贾府繁荣昌盛背后隐藏着莫大的危机,荒淫无度的贾府终有一天会败落。同时这一个情节也为后来秦可卿的死设下了伏笔。细细想来,一个在全书中只出现两次的一个小人物,作者却将之化为神来一笔,让人回味无穷。
其二是还是“冷香丸”一节,当薛宝钗说出冷香丸的配方后,周瑞家的听了,笑道:“阿弥陀佛!真巧死了人,等十年都未必这样巧呢。”而宝钗却说一二年间,可巧都得了。我们不禁要问:“该配方如此难得,为什么偏偏薛宝钗如此容易就得到了呢?”我们可以从最起源说起,这个药方是一个癞头和尚送的,熟悉《红楼梦》的人清楚,在小说中所谓的癞头和尚其实是可以点化凡人的高士的化身,他将这药方赠予薛宝钗,而薛宝钗也“可巧”得了,是不是暗示着在十二钗中只有一个薛宝钗是有“药”可治,而其他像王熙凤、林黛玉的“病”是无药可救的呢?这样一番品玩,人物的命运发展似乎可以窥见了,小说的也变得更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