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微信平台社交文化差异研究

2017-10-21宋欣怡丛红艳

新媒体研究 2017年18期
关键词:微博微信

宋欣怡+丛红艳

摘 要 基于Web2.0技术的盛行与发展,微博、微信作为微媒体的代表,推出短短几年就拥有了庞大的用户群体,成为社交平台中新兴媒体的代表。微信是为智能移动终端提供即时通讯的应用程序,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这两个社交平台巨头既有相同又不尽相同,文章旨在分析两个网络平台在社交文化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 微信;微博;社交文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8-0086-02

在新媒体时代,微博的热搜榜已成为衡量网民关注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微信与微博的差异”在近日登上了热搜榜,引起了网民广泛的讨论。“微博是一群陌路人天各一方却互相关注渐成朋友;微信是一群朋友聚在一起渐成陌路人……”微博与微信作为现在社交平台的两大巨头,对我们的社交行为和人际关系有着密不可分的影响。

1 强关系的“熟人社交”和弱关系的“兴趣

社交”

强、弱关系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提出来的。他认为个人际关系网络可以分为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两种。强关系指的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即交往的人群从事的工作,掌握的信息都是趋同的,人与人的关系紧密,有很强的情感因素维系着人际关系,也就是关系很铁。反之,弱关系的特点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即交往面很广,交往对象可能来自各行各业,因此可以获得的信息也是多方面的,人与人关系并不紧密,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泛泛之交①。微信是一个强关系的网络社交平台,反应的是真实的“熟人社交”。从添加好友的方式就有所体现。首先,微信需要通过搜索微信号并发送好友验证才可以添加好友;这个过程是一个一对一的验证方式,只有对方通过验证两人才能互为好友,是双向的选择。这个过程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两个人是有交集的,不论真实的社交关系是否达到了强关系的亲密程度,但不会发生加或者被陌生人加好友的情况,所以说在正常的微信社交(摇一摇及漂流瓶等特殊功能除外)中,是不会加到传统意义上的陌生人的。微博,作为一个社会化的传播平台,它的加好友方式主要是通过搜索昵称或进入对方的首页,进行关注。“加关注”与“加好友”正好体现了两个社交平台的区别。微博是以分享内容与传播信息为主,即使是新用户,也会在注册时选择要关注的兴趣点,微博会通过兴趣点为用户推荐相关的微博主或微博,用户在浏览信息时会通过喜好而关注某个博主,关注是单向选择的结果,不需要通过对方的同意。但除了微博首页的自我介绍及日常分享,用户对现实中的微博主一无所知,可以说是“熟悉的陌生人”。微博具有匿名性,在微博上发布的看法、态度等都不会对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和自我塑造产生影响,可以发表真实的想法和情绪,在关注和评论中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以找寻群体归属感和认同感,所以微博是基于弱关系的“兴趣社交”,它多反映一个偏虚拟的世界。

2 传播方式与传播范围导致的社交差异

微信是一个移动通讯工具,它整合了短信和电话此类传统通讯工具的功能,是基于点对点的通讯方式。微信最初主打语音聊天功能,它可以通过绑定手机通讯录,直接建立起与他人的连接,并通过信息推送技术实现免费的聊天。微信多为一对一的人际传播,可采用发文字、发语音、视频聊天的方式等,进行实时通信。微信的人际传播是具有隐蔽性和私密性的,只要对方微信在线,就能收到所发的消息,并且只需流量不需花费通讯费,节省了社交成本。除了人际传播,微信还支持群聊功能,这是一个变弱关系为强关系的社交过程。群聊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工作类群,即群组成员有共同的生产目标,是一个团队,微信作为沟通工作的工具,也是团体成员之间培养默契,建立团队精神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团队一体化的建设;另一种是亲友类群组,如家庭成员群,微信最初是年轻群体的聚集地,随着其用户的逐渐增多,中年群体也加入到微信大军中。微信提供了两代人交流的平台,在社交方式上有了交叉点,群聊促进一个家庭两代人的交流机会及缩小了交流代差,减少了由时间和代差造成的交流障碍。

微信还支持下载表情包,单纯的文字有时不能完全表达出相应的情绪和态度,加上恰到好处的表情包,既诙谐幽默又恰当生动,这也就是表情包在年轻群体中盛行的主要原因。里约奥运会期间游泳选手傅园慧走红于网络,随即其“洪荒之力”的系列表情包也迅速风靡网络,热点人物和事情更容易成为表情包中的流行热门,这些表情包大多都具有夸张和恶搞的特点,再配上有热点的人物、故事背景,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表情包拉近了社交距离,比抽象的语言符号更加的直观,避免造成异议和误会。表情包可以减少社交尴尬,尤其是在新的社交关系中,是打开沟通大门的第一道工序,它相当于现实社交中寒暄的作用,是营造聊天氛围的有效工具。

比起微信点对点的传播方式,微博是一对多的信息传播方式。微博用户作为一个信息源发布一条信息,信息传播有三种途径:第一,关注其账号的粉丝可以看到;第二,被转载的线性传播;第三,通过在微博的热门推荐和搜索与消息重复的关键字。微博传播的信息是公开的,无论是否关注信息源,均可接收到其传播的信息,是一对多的传播方式。粉丝的数量与微博主的传播影响力度成正比,粉丝量越多,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也就越大。微信也有一对一的私信功能,但这种功能多用于粉丝对所关注的账号的一种反馈,目的并不是为了增进两个用户之间的感情。总的来说,微信的主要功能是社交,微博的主要功能是傳播信息。

3 传播内容在不同平台的社交差异

朋友圈是微信的一个重要功能,它的出现拓展了微信的信息传播功能。微博本身就是一个传播信息的自媒体平台,除了普通的用户,官方的组织机构,如媒体、名人、政府等都把微博作为自己的对外发声工具。两者都具有信息传播功能,但两个平台自身的特性使得传播内容方面有着不同之处。微信朋友圈的内容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日常的心情和生活。这种最接近朋友圈功能的初衷,本质就是分享心情、记录生活。“晒”成了一种社交流行文化,吃饭前先拍照,晒美食;聚会时要拍照,晒自拍;旅游时要定位,晒旅程……“晒”的作用相当于英文中的share一词,只要是想要展示的,愿意分享的,都可以尽情的“晒”。微信中的社交关系是现实社交圈子的网络化,微信中的好友大多是与自己相识、生活中息息相关的人,当用户晒出自己的生活时,微信好友因为心理或地理上的亲近性而予以关注,进行评论及点赞,增强双方的互动并且增加现实生活中的谈资。晒也是一种博得关注的行为,用户发布自己想被看到的,想要分享的一面给自己的好友,来获得想要的关注与互动,得到分享带来的社交满足感。朋友圈的内容有表演性质,是一种自我形象的树立,双方在加为好友后,会通过浏览朋友圈来了解这个人,得到第一印象,朋友圈就像现代人交往的名片,所以朋友圈的内容都是经过“粉饰”的,是经营出来的具有主观意识的社交印象。晒这一功能在微博中也有体现,但目的不同。微博的关注范围并不反映现实的社交,微博上的晒多为记录功能,是给自己看的内容,微博上的好友与用户自身的生活少有交集,晒私人生活的内容无法引发共鸣,用户不会产生互动期望值,多为记录功能。现实生活的社交是一个复杂的行为,会根据所处的位置,所担当的角色,双方的关系等运用一些社交技巧。微博是一个虚拟世界,不需要为了社交安全感而刻意营造出某种形象,是表达真实感受与心情的平台,所以微博分享的内容更加的真实,更具有记录价值。

第二类,关于紧急事件的发布及及时性事件的发布。手机是现在人们不会离身的东西,当有紧急事件发生时,手机是最好的记录工具。“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就是手机播报紧急事件的最好例子,对于公共安全事件的报道,传统媒体要根据传播造成的影响及如何设置议程来设定报道方式,但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发言权,在现场的人们通过手机记录事件发生时的最初面貌,实时传播身边所发生的真实事件,朋友圈就是一个绝佳的传播平台,天津滨海新区最初的爆炸视频及图片就是在朋友圈传开的。通过新闻记者跑街找新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网友提供身边各种的新鲜事物,记者通过选择有社会公共意义的事情进行跟踪报道。朋友圈是网友们分享事物的最佳平台,通过小视频等方式发到朋友圈,会引起好友们的相互讨论,以表达自己的看法及产生共鸣。若微信是提供事件的第一平台,那么微博就是传播事件、扩大影响的最佳场所。微信朋友圈是一个略封闭的传播过程,它不能够随手转发,转发的复杂性较大,微信的社交圈子固定,传播力度小。微博的传播力度与粉丝的数量成正比,能够引起重大争议的事件,会被网友迅速的转发,关注度急速上升并且引发多方讨论,以达到舆论的制高点,热门事件会引起“大V”們的关注发言,引导舆论走向并使得相关机构部门的参与和解决,微博是公众参与社会共公共事务、表达民意的主要场所。

第三类,微信营销。近年来电商逐渐成熟,微商又悄然兴起,微商的入门门槛低,不用像淘宝店主一样申请店铺、装修及评好评度等步骤,一个微信账号足矣。并且成本不高,与专柜价有着较大的价格差,并且在微信这个强关系的朋友圈子,信任感使得微商有更大的市场。朋友间相互推荐或是交流购买心得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一种常见的社交方式,微商就是一个熟人市场,朋友介绍自己的亲友逐渐成为固定客户,再通过介绍扩大购买圈子的范围,除了产品的质量,卖家与自己的亲友关系越近越容易发生购买行为。其次微信是社交平台,每天的在线时长和人数多,把商品信息发布在朋友圈中,信息的接受率和消化率高,引发购买行为的几率大。微博是一个弱关系的平台,其平台的微商行为主要是起商品展示和店铺宣传的功能,通过精美的商品图片和详细介绍来吸引关注,再附加店铺地址或微商账号促成购买行为,比起微信平台基于信任关系的购买行为,微博是出于对产品的成功推销和展示以达到购买行为。

在互联网时代下,社交平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人的延伸”[2],网络时代的我们不仅在经历着视觉、听觉等的感官冲击,思维和模式也在与时俱进的进行着延伸,社交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行为,不同的历史积淀、时代背景、社会关系会产生不同的社交文化,微博、微信作为用户众多、影响力最大的两大社交平台,其各有各的特色和着重点,无论是重在社交的微信,还是重在传播的微博,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交行为与社交文化。

注释

①强关系与弱关系定义:http://www.zybang.com/question/f6c8715f5d50a0cefbf0e471e525bac2.html.

参考文献

[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微博微信
传统媒体所办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分析
微信
微信
“985工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调查与分析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微博的有效运用思考
微信
微信
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