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户端用户思维对新闻生产模式的再造

2017-10-21李霖清

新媒体研究 2017年18期
关键词:新闻生产

李霖清

摘 要 身处大数据和过剩信息的风险社会,新闻客户端的用户需求由最基础的新闻聚合,进阶到如今的深层互动与社交需求。在低迁移成本的威胁之下,澎湃新闻率先开展新一轮的用户思维实践,颇具前瞻性地进行社区关系网的编织。在其新闻问答社区——“问吧”中,邀请新闻当事人、报道组记者以及相关专家入驻,同用户一起进行新闻价值的再挖掘。其试图建立的“新闻+服务”的闭环,是名副其实的互联网逻辑产物,它颠覆了新闻生产模式,为业界提供了内容深耕的新思路。

关键词 用户思维;新闻生产;新闻互动社区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8-0003-02

据艾媒咨询《2017Q1手机新闻客户端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手机客户端用户渗透率已超过八成,用户规模进入存量阶段[1]。在用户市场趋于饱和,用户红利渐隐的新阶段。各大平台开始将重心转移至优化用户体验、增加用户黏性上。

“新闻互动社区”的构建成为客户端市场的新主题。一些平台先发制人地邀请知名记者与相关专家入驻,回答用户提问,对新闻进行深度解读。将优质的内容产品同问答服务一齐向用户兜售。

澎湃新闻客户端颇具前瞻性于“澎湃新闻3.0”上线之际,就推出了新闻问答产品——“问吧”,对其所专注的时政、思想性新闻进行深耕。“问吧”栏目邀请新闻报道组、相关专家、新闻事件当事人入驻,成为答主,对用户的疑问进行一对一的解答,为具有挖掘真相意愿的用户提供私人订制式的服务。将新闻生产导向“预计明天将有暴风雨”式的对公众的忠告、指南、通知、预警[2]。在新闻报道发出的同时,“问吧”相应的互动话题也将及时开通,以链接的形式呈现在新闻正文的底部,完成新闻与其问答产品的贯通。澎湃新闻所开创的“新闻报道过程化”“内容服务化”,颠覆了原有的新闻生产模式,在挖掘的过程中完成了新一轮的价值

开发。

在用户思维的逻辑指导下,澎湃新闻“问吧”栏目,依托于由《东方早报》处移植而来的丰厚资源,主要从新闻事件的再挖掘、“内容+关系”产品的生产、新闻呈现方式的革新三个方面对新闻生产模式进行了重塑。

1 新闻事件的再挖掘

作为一家拥有官方新闻采写牌照的媒体,澎湃新闻精准利用自身优势,确立了“全国最大的时政与思想平台”的定位。自诞生伊始,一直专注于优质、原创内容生产,继承了传统媒体内容撰写的专业性和严谨态度,稿件被转载的比例几乎达到100%[3]。超高的转载比率也从侧面印证了澎湃新闻多年以来“权威”“高质量”的媒体标签。

也正是采访资格与专业生产的两大特质,为“澎湃”对新闻事件的再挖掘提供了可能。传统的新闻生产以记者为中心,开展新闻采写与后续跟进。而在澎湃新闻中,新闻生产不再囿于千余字的报道:新闻产品=原新闻报道+记者现身说法+专家解读+当事人独家回应。

1)新闻之外的新闻。在2016年11月初发生的“河北男童坠井事件”中,澎湃新闻派出报道组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参与并见证了长达107小时的救援全程,保持救援進度的实时更新,采制成本不可谓不高。由于井下情况复杂,救援推进较为缓慢,对于政府救援不力、应急举措不完善的质疑声越来越高涨,在双方对话渠道尚未打通的情况下,负面舆论逐渐升温,谣言四起。救援行为本身在封闭的新闻生产环节中,不断被消解、误用。

救援结束当天,澎湃新闻于“问吧”栏目开通话题:我们是澎湃新闻坠井男童救援现场报道组,关于坠井事故现场的情况,问我吧!权义等五位记者轮番上阵,对网友的质疑进行解答,力图还原救援现场被忽略的细节,将未见诸正文的部分进行补充。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满足用户的需求,对“现场救援过程中遇到的难度以及我们第一时间的所见所闻和幕后的故事”开展互动讨论[4]。在新闻问答的呈现中,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增量,对“不采用人员进入井底的原因”“井下具体情况”“救援队的组成情况”“孩子父亲疑似医闹”等关注热点进行独家回应,还原第一现场。

在诸如此类社会事件的采访中,用户参与行为主要完成于传统留言区之外。在“问吧”栏目的问答互动中,截至2016年底,包括“10G裸条事件” “杨永信事件”“砖厂雇佣智障劳工事件”“乌镇峰会”等各类互动题目在内的“问吧”栏目,承担了澎湃新闻80%的互动量[3]。

2)新闻议题“停留时间”的延长。在市场对于新闻时效性的强要求之下,澎湃新闻以专业的班底保证内容产品的及时产出,于保障新闻生产主线的同时,打通相关联的支线;同时邀请记者、专家、当事人以题主的身份亮相,在旁支的互动中进行新闻深耕。即注重从不同渠道对“新闻产品”进行后续维护与开发,从而延长议题的停留时间,为新闻社区的构建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

如在“10G裸条事件”以及“低价旅游团事件”中,以“传统留言区的互动”“问吧”的问答互动作为两个研究对象,将议题持续的月数进行比对。(如图1)

2 “内容+关系”产品的生产

在建立用户黏性的过程中,除了高质的新闻内容,用户关系网络的不可移植性,也是用户选择“不迁移”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澎湃新闻“问吧”栏目中,每一对提问与回答下,都会有其他用户参与讨论,互动关系的构建不仅仅体现在记者与用户、专家与用户、当事人与用户之间,而更多体现在用户与用户的双向讨论中。在“新闻互动社区”内,每一个节点有了连接的可能性,用户不仅享受了新闻产品,而且满足了最基本的社交需求。它正如哈贝马斯笔下的“公共空间”一般,为社会事务的讨论提供了场域,是新闻客户端“以人为本”思维的体现。

在严肃的新闻平台中,用户也由此被赋予了,寻找到自己的认知圈的可能性,这种小众传播,往往具有传播内容细化、受众主动性增强和传受一体化的特点[5]。而传受双方的高效、良性互动正是构建社交网络的基础,是对“服务”与“被服务”关系的再次确认。即从互动过程中寻找新闻素材,确定新闻报道的方向与力度,形成“新闻+服务”的闭环。(如图2)endprint

在此闭环中,新闻源为“问吧”提供了互动蓝本,同时,“问吧”互动成为新闻报道的参考。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如2017年相继开通的“高考记忆”“逃离北上广”等话题。

3 新闻呈现方式的革新

轻阅读,是当前大部分移动端用户更为推崇的阅读样态。张世海曾经在《澎湃新闻数字化转型之路》中,对深度新闻的适宜长度做过如下表述:新媒体的深度新闻必须尽量精短,手机一般需要只翻阅5屏左右最好[6]。可见,在碎片化阅读习惯的支配下,人们将更加精准的对阅读时间、閱读精力进行把控,特别是在图片、视频语言势头正猛的今天,一篇几百字的新闻能提供的信息量远比不过一则不足一分钟的短视频。也正是受此因素影响,我们不难发现在新闻客户端中,深度报道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使得它不得不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崇尚简明的客户端中。长度与深度成正比的古板印象,在移动端阅读的语境下被不断瓦解,澎湃新闻的尝试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轻巧的跳转阅读。动辄几千字的深度报道,容易让阅读耐性不断降低的用户,产生连篇累牍的恐惧感而放弃阅读。在内容生产过程中,澎湃新闻选择为“问吧”栏目单独开辟讨论空间,与原始的新闻内容分离。只在新闻原文的下方设计了超链接入口,点击超链接将跳转进行问答界面。在已经对新闻事件了解完全的基础上,一问一答的细节、背景补充将作为独立的板块,对原新闻进行深度挖掘。

不仅如此,在“问吧”浏览过程中也可以跳转进入新闻报道界面,一个“问吧”下大多设有两个以上的“相关新闻”链接。这使接收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以便捷的方式进入到所需的信息呈现页面,节省搜索时间,提高媒介的利用效率[7]。在不断的点击、链接与跳转之中,信息不再堆积于某一页面之内,媒介空间持续延伸。

2)简明、独立的问答语境。在澎湃新闻客户端的首页,“热话题”一栏将持续展示优质的问答内容。用户甚至无需进入问答界面,就可把握一周内的讨论热点。“问吧”栏目将用户的提问字数控制在140字以内,题主的回答也通常集中在百余字左右。一对问答,常常就构建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语境。免去了理解上下文的时间,信息呈现出分散、碎片化的特点。如英国宣布脱欧之际,“问吧”邀请“上外英国研究中心”的李冠杰入驻问吧,对英国脱欧问题进行解读和趋势分析。

参考文献

[1]艾媒咨询.2017Q1手机新闻客户端市场研究报告[EB/OL].(2017-05-05)[2017-05-30].http://www.iimedia.cn/1494902582932950i4.pdf.

[2]喻国明.媒介革命[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3]帅群.澎湃新闻:转型“澎湃路”更需落实处[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02-21(6).

[4]澎湃问吧.我们是澎湃新闻坠井男童救援现场报道组,关于坠井事故现场的情况,问我吧.[EB/OL].(2016-11-15)[2017-0530].http://www.thepaper.cn/asktopic_detail_10006603.

[5]陈力丹,霍仟.互联网传播中的长尾理论与小众传播[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34(4):148-152.

[6]张世海.澎湃新闻数字化转型之路[J].中国出版,2016(12):3-7.

[7]马兰.论新媒体技术与受众互动传播模式的发展[D].郑州:郑州大学,2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闻生产
社交媒体对社会新闻线索来源的影响
浅议自媒体时代新闻生产过程中的受众参与
微信朋友圈如何重构传统新闻生产模式
新媒介生态下的新闻生产研究
网络新闻生产中的道德绑架现象与规避
今天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有了哪些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