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2017-10-21秦灿
秦灿
内容摘要:《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的地位不仅在中国得到了学者们的认可,即便是国际上,《红楼梦》也是一部具有很强影响了的人情小说作品,也正是因为《红楼梦》所具有的自身魅力和艺术成就,它被演绎出了多个不同版本的影视作品,例如:最为金典的1987版《红楼梦》、2010版的《新红楼梦》等,这些作品虽然在其表现形式上存在着这一定的差异,但这同时也反应出了《红楼梦》在中国文学上的影响力。
关键词:红楼梦 观后感 文學艺术 个人感悟
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许多小说都被改编成了电视剧、电影等作品,《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之首,它同样也被演绎成了多个不同版本的电视作品,基于这样的前提,很大一部的人都不愿意通过阅读《红楼梦》文字小说的方式去对其进行了解,而更多的是选择以观看电视剧的方式是进行感受我国古典文学《红楼梦》说表达的思想和意境,尤其是对新一代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对枯燥无趣的文字小说显得更加的厌烦,但《红楼梦》作为我国的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它所蕴含怎的文学气息和艺术成就是电视作品无法完全提现出来的,而且部分电视作品为了提升其实际的播放效果,会对原装进行相应的修改,这必定会大大的降低《红楼梦》给予读者的一种体会。所以,我认为作为现代的学生,还是非常有必要去对《红楼梦》原文进行详细的阅读的。
《红楼梦》属于我国末期封建社会的一本百科全书,在对其进行深入的阅读和和查阅相关资料后,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信息:《红楼梦》主要是以贾、史、王、薛这四大家族兴衰作为整个小说的主线,它主要通过描述贾府的家庭琐事和闺阁闲情来串联整个故事,并通过不同人物的刻画去阐述出不一样的爱情婚姻、人性美和悲剧美,例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可以明确的说,《红楼梦》是对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生活的一种真实写照,所以《红楼梦》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着很高的成就,对我国末期封建社会生活的研究也有着很高的社会价值。它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将不同的人员一活灵活现的展示在大家面前。
《红楼梦》以神话故事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作为开头,为此又可以将其称之为——石头记。在整部小说中,到处都充满着爱情故事的气息,其中最为值得力荐的就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红粉痴恋,这也是在《红楼梦》中最为纯洁的一段爱情。贾宝玉与林黛玉的两小无猜,到青梅出马,再到最后的坠入爱河。可以说是曹公的得以之笔,顺水推舟般的爱情故事,出现的非常自然,丝毫不会让人对它产生怀疑,而更多的是让读者深刻体会到什么是纤尘不染的爱情,什么是千古流芳的爱情。
然而,故事的发展并不是想普通的爱情故事那样的顺利和完美,他们的这段爱情可以说是生不逢时,一直已于发展成为了痛苦爱情的代名词。林黛玉的性格中蕴含着特有的叛逆与孤僻,她对世俗的看法是不屑一顾的,这也让《红楼梦》中的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等等,这些都体现出了林黛玉的纯洁,犹如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至始至终都在为自己的那份清纯而执著着。
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分析,林黛玉的诗情画意和灵秀慧黠是最值得大家欣赏的,同时也是最容易感染读者的。当林黛玉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和吟诗作对之时,她总是给人一种才气过人,艺压群芳的感觉。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这些都是她娟雅脱俗诗人气质的最好体现。但作为读者的我们,同样也为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和红颜薄命叹息。结合当时社会的观念和她的身世,我们为她的孤独而叹息;从她的与众不同的性格,我们可以看出了她的寥落忧伤。即便是生活在人来人往的大观园中,她依旧是那么孤独,那么无依无靠,有时连一个可以倾诉心声的知己都没有,唯独风流多情的贾宝玉能够让她芳心暗许,可她那患得患失的心情却难以开怀。于是就有了“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无奈;有了“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的悲哀;有了“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伤感;这也就注定了她与贾宝玉之间“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从现代的角度对对这段爱情进行理性的分析,如果说故事悲惨的结局是因为林黛玉的低微地位与懦弱性格所引起,到不如将归万恶的封建社会对这个爱情的抹杀。如果这段的爱情真的是曹雪芹的亲身经历,那必定是苦不堪言的,那种失去真爱的痛苦虽然不是切肤之痛,但却是切肤之爱。
在《红楼梦》中,除了重点描述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外,还对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也进行了重点的述说。对于初识《红楼梦》的读者来说,绝大部分的人都不喜欢薛宝钗这一角色,认为她是那样冷酷无情、自私自利的一个人,但当你读完甄世隐说的“兰桂齐芳”是,你可以态度可以会由讨厌转为同情,回顾整个故事,薛宝钗何尝有不是一个可悲之人,她的悲伤也同样令人叹息。
薛宝钗的生活是比较富裕的,不仅从小饱读诗书,而且还得到了正统全面的的教育。在大观园中,常常都得到贾母的夸奖。在封建社会时期,女子所应有的美德,应该包括了悲喜不形于颜色。而在整部小说中,薛宝钗都可以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控制,唯一一次冲破束缚的就是贾宝玉将她与杨妃令想比较,虽然读者可以体会但她心中的怒火,但也知识冷冷反讽的一句。当我们独到“蜂腰桥下陷害林”的这一情节是,是那么的气氛,但在她的生活来说,这只是一种“趋吉避凶”的做法,即便我们看到了她的自私,但它同样也是受人支配,受社会影响的,甚至她自己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呢。
从她的所作所为和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我们也可以清楚的知道,她知识众多循规蹈矩服从者中的一个,即便是她的聪慧有才,但同样也无法挣脱现实与思想上的束缚,这不得不引用香菱和湘云谈诗说道的:“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这样的一段话。当它母亲为了权势而将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她也只能流泪接受,这并不是她悲剧的结局,直到宝玉的出家,她才正式进入的悲剧的高潮。
结合《红楼梦》中关于薛宝钗的点点滴滴,她同样也和林黛玉一样,以一个背景作为结局。而且其可悲之处有过之而无不及,从我们现在的角度进行分析,林黛玉已经突破的当时思想的束缚,曾经为自己的爱情和幸福付出过也追求过,而且还有了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情故事,最后的可以说是一种解脱。但薛宝钗从一开始到最后都是“愚昧而不自知”,从她的性格进行分析,是难以突破生活对她的束缚的,而只能任由生活这把钝刀随意进行宰割。从《红楼梦》中的“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几句话,我们同样也可以判断,薛宝钗同时也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悲剧。
无论如何,《红楼梦》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它的价值是无法取代的,在当时的社会思想下,这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小说。无论是在人物的刻画上,还是在生活的如实描写上都皆无讳饰。同时也打破了传统思想和写作方式,作为炎黄子孙之一的我们,应该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有一定的了解,而《红楼梦》作为当时社会生活的一种真实写照,是非常值得大家去研究、推敲的。
参考文献:
[1]宋超先.浅析《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6(11)
[2]陈锦群.《红楼梦》美学浅析[J].时代教育,2016(2)
[3]柏汉章.《红楼梦》观后感及个人感悟分析[J].艺术品鉴,2015(11)
[4]左程娟.浅析《红楼梦》中的细节描写[J].新丝路旬刊,2015(20)
[5]盛敏.论《红楼梦》黛玉咏菊诗的抒情性[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6(10):125-128.
[6]张津莱.落花的悲哀——读《红楼梦》有感[J].社会科学:全文版,2016(12):00290-00290.
[7]关馨.青春之美——《红楼梦》读后感[J].北方文学:中,2016(9):86-86.
[8]邓彤.红楼梦圆知多少——我与《红楼梦》[J].语文教学通讯,2006(9):8-8.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附属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