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陆地区通行的古代汉语教材文选共有篇目注释比较

2017-10-21薛小云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7年10期
关键词:王宁王力文选

薛小云

内容摘要:古代汉语教材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备受重视,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对教材的选择有所不一,郭锡良、王力、荆贵生、许嘉璐、王宁、易国杰和黎千驹、张盛桥和熊细滚、李国英和李连富等编者分别对古代汉语教材进行研究,并且编写出属于自己的版本。我主要摘选出有争议的注释,根据《说文解字》、《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王力古代汉语字典》等具有权威性的工具书来加以论证,以改善目前教材中对注释的一些片面理解,更好地了解古代汉语教材知识,进行古汉语教学。

关键词:古代汉语文选共有篇目 注释比较

一、问题的提出

就目前大陆地区通行的古代汉语教材而言,它们独具特色,例如郭锡良、王力、荆贵生、许嘉璐、王宁、易国杰黎千驹、张盛桥和熊细滚、李国英和李连富等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而在我们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会发现不同版本的教材对同一个字的解释说法不一。如何判断此注释在语境中有理有据,这需要我们对古代汉语知识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普遍探讨的课题之一。之前有学者曾对王力、郭锡良《古代汉语》部分注释进行指误和补正,本文试图通过对八本古代汉语教材文选共有篇目注释进行比较,从而初步罗列出异同并加以考证,对学习古代文选篇目提供有益的指导。

二、相同篇目文选注释比对

作为大陆地区通行的古代汉语教材。每个版本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它们的侧重点也不同。然而,它们在文选注释中也有很多不一样的解释。接下来,我选取其中的一部分加以对比,结合考证,说明自己更倾向于哪一种看法。

1.厭:(出自“何厭之有?”)

(1)王版认为,是“满足”之意;

(2)郭版认为,厭作为一个通假字,通“猒(饜)”,知足、满足;

(3)王宁版认为,厌为“满足”之意;

(4)许版认为,厭为“满足”;

(5)荆版认为,厭,后来写作“饜”,饱,引申为满足;

(6)张版认为,厭,满足。

依据《说文》中“猒”是饱的意思,从字面来看“从甘,从肰”。表示“压”,并且由“犬、肉、甘”三部分组合,表示吃饱。因此它的本意为“吃饱”可文中解释为满足则是它的引申义。而“饜”也是饱的意思,然而“厭”与“猒”二者无联系,只是声音相同,所以二者是假借字。在后来演变过程中,“厭”写作了“饜”。

《古代汉语大词典》中也有“满足”之意。《古汉语字典》中认为它是一个形容词且为通假字,通“餍”,饱、满足的意思。《汉典》中这样记载,认为“厌”是饱,满足之意,后作“餍”。

依据论证,我认为“厭”是一个通假字,且满足之意为引申义。如:“学而不厌”《论语》、“秦之欲无厌”《六国论》。

2.徵:(出自“寡人是徵”)

(1)王版认为,“徵”是索取;

(2)郭版认为,“徵”是问、责问之意;

(3)张版认为,“徵”为问责。

依据《说文解字》中,“徵”为召也。作为会意字,从壬从微。《汉典》中记载到“征”字的繁体字,本义是征召,后引申为“追究、追问”。

通过论证,我认为“徵”应该为“追问、责问”之意。本句为宾语前置句,按正常语序理解为“寡人徵是”,即寡人是主语,“是”指代词,指代这件事。构成句子最简单的结构为“主谓宾”,可见这里的“徵”充当动词,表示寡人来问这件事。即有“问责、责问”之意。如:“徵询意见”《左传》。

3.辟:(出自《齐晋鞌之战》中的“旦辟左右”)

(1)王版认为,“辟”是避开之意,后来写作“避”;

(2)郭版认为,“辟”为避;

(3)张版认为,“辟”是避开之意,后来写作“避”;

(4)荆版认为,“辟”后写作“避”;

(5)王宁版认为,“辟”为避开,后作“避”。

依据《说文》,辟,法也。而“避”則是从走,辟声。两个字之间本身没有字义关系,且“辟”是“避”的声旁,所以说他们不应该是古今意义的关系,而是假借关系。即应解释为“辟”通“避”。《汉语大词典》中,“辟”动词,通“避”。《汉典》中作名词时,本义为法律。此字为会意字,按照甲骨文可理解为人的膝盖弯曲而跪。而右半部分“辛”在古代则表示酷刑用的一种刀具。作动词时,“辟”通“避”,回避、躲避之意。

通过考证论述,句中“旦”是指第二天早晨,“左右”即左边和右边。根据语境可知,是让他在第二天早晨躲避兵车的左右两边,以免受到伤害。可知,这里的“辟”为动词,躲避之意。加之“辟”和“避”是假借关系,所以我认为二者为互通关系更为符合。如:“贤者辟世”《论语》。

4.蓋:(出自“蓋亦反其本矣”)

(1)王版认为,“蓋”同义字,同“盍”,表示“为什么不”;

(2)郭版认为,“蓋”的通假字为“盍”,也是“何不”之意;

(3)荆版认为,“蓋”为“盍”的借字,读音变为“he,阳平”;

(4)张版解释与王力版相同。

依据《说文解字》,“蓋”为形声字,从草盍声。《汉典》中,作名词时“蓋”表示用草做成的遮盖物,作动词时“蓋”就是“遮盖、遮挡”,做副词时“蓋”通“盍”文言虚词,译为“何不”。《说文》中记载,“盍”覆也,覆盖、遮盖之意;《说文通训定声》中写到“今隶作盍”,可推断“盍”是后来演变出来;所以二者为通假字。

5.徇:(出自“以徇国家之急”)

(1)王版认为,“徇”,后来写作殉;

(2)许版认为,“徇”为动用法,“为……而献身”;

(3)郭版认为,“徇”通假字,“殉”,物献身之意;

(4)荆版认为,通“殉”,为动用法,献身;

依据,《歹部》中,“殉”,只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献身。而“徇”在《释言》中解释为“以人,从死”,可见这两个字出现了分歧。《汉语词典》,“徇”指为了某一种目的、任务献身。endprint

根据考证分析,本文出于司马迁时代,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殉”成为了“徇”的假借之意。所以它们不是通假字,而是在后来的演变中“徇”写作“殉”。可见,在这句话中,“徇”的注释应改为“徇”同“殉”。如:“陛下舍万乘之躯,而徇小义”《三国演义》。

6.南冥:(出自《逍遥游》中的“南冥者,天池也”)

(1)王版认为,“冥”同“溟”;

(2)郭版认为,“冥”通“溟”;

(3)易版认为,“南溟”即南海,这里比喻大而远;

(4)许版认为,“冥”通假字,通“溟”,指海;

(5)荆版认为,“南冥”指南方的海。

依据《说文》中,“冥”为“幽”之意;《广雅》中,冥为暗之意;二者结合于一体,可见冥的本义有幽暗。在《说文》中,溟字从水,冥声,水字部的字都会与水有关,所以海也是假借义,这样可以推断出“冥”与“溟”是假借关系。但是唐陆德明却指出,溟与海并没有区别,它们可以互相通用。经过后期的演变,二者成为了通假字关系。所以,我认为郭版和许版的注释更有权威性。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逍遥游》。

通过以上具有代表性的字词作为典型事例,经过分析与考证,可知每一个版本都有其独到之处,也有各自的见解。所以我们在选择教材的时候,不要局限于其中的一个或者两个版本,而应该相互比对,同时深入解析追根溯源到其本义。

古代汉语作为语言学科的分支,它不同于其他语言需要我们去将听说读写结合于一起,恰恰相反的是,古代汉语我们可以不会說但要求我们学会去应用。尤其是在文选部分中,学者若需要提高古文的写作能力,则建议深入古代汉语教材,研究每一个注释,学习语言的简短、精炼,一字表一句的写作特点,这样会让你彰显文采,达到培养语感,读懂古书的真正目的。

通过以上论述,希望再次修订教材时,自己的观点可以给予编者们更多的帮助。以上只是我的独到见解,同时会存在不足之处,愿更多的学者在采纳的时,给予我宝贵的意见和相应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郭锡良,《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1999。

【2】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

【3】许嘉璐,《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王宁,《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荆贵生,《古代汉语》,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6】易国杰,黎千驹,《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张盛桥,熊细滚,《古代汉语》,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李国英,李运富,《古代汉语教程》,北京师范大学,2011。

【9】李佳臻,《王力<古代汉语>与郭锡良<古代汉语>相同篇目注释比较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012。

【10】许慎(东汉),《说文解字》,商务印书馆,2005。

【11】段玉裁(清),《说文解字注》,商务印书馆,1988。

【12】《汉典》,汉典网,2004。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王宁王力文选
保险理赔知多少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你到底是谁
忠言也可以顺耳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uddha in China and God in Western Countries
成熟这回事
我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