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孔子对子路批评的教育意义
2017-10-21孙云英张晓丽
孙云英+张晓丽
内容摘要:从《论语》中的资料来看,孔子对子路的教育主要以批评教育为主,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不仅对子路的人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更对整个教育界有着极其深远的积极意义。孔子对子路的教育多以批评为主,但并不是单一乏味的批评斥责,而是采用多种模式相结合,从而达到批评教育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论语 孔子 子路 批评 教育意义
孔子有弟子三千,通身受业者七十有七,其中子路是《论语》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位弟子。但这位频频出现的弟子,出场总伴随着孔子对他的斥责亦或是他对孔子的批评,难道说子路对于孔子而言竟是如此一个不受器重、言行粗鄙的弟子吗?并非如此,其实孔子对子路的批评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具有特殊深远的教育意义。
从《论语》中的资料来看,孔子对子路的教育主要以批评教育为主,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不仅对子路的人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更对整个教育界有着极其深远的积极意义。
孔子对子路的教育多以批评为主,但并不是单一乏味的批评斥责,而是采用多种模式相结合,从而达到批评教育的最佳效果。主要批评方式有:
(一)启发式批评教育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的批评教育方法,是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是说教育学生要在他犹豫不决,想要明白,却领会不了的时候,再去引导他,在他想说说不出的时候,启发他。在对于子路的批评教育中孔子就多次使用到了启发式的批评教育。
《论语·宪问》中:“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其言下之意就是说管仲的仁德在于辅佐齐桓公盟会诸侯、停止战争。只有管仲这种仁德才是大仁德,值得推崇和赞扬。这里,孔子采取启发式的批評教育,在子路急切想要懂得什么是仁德的时候适当地启发他、引导他,让他认识到仁德的品质。并且教导子路要能够触类旁通,从仁德的教导中,认识仁德仅仅是第一步,接下来要努力为学、修身,使自己也朝着大仁德的方向前进,并且在以后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要从大局考虑,有长远的眼光。
从孔子对子路的教育过程来看,启发式批评教育强调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二)婉讽式批评教育
婉讽式的批评教育是指运用委婉含蓄的方式,做出富含深意的讽刺言语或行为,以求警醒学生的一种批评教育模式。这种批评教育模式可以含蓄地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意见,从而从侧面进行批评教育,使学生明白道理。在《论语》中,对于子路不合时宜的言行,孔子往往采取婉讽式的批评教育,去暗示和指导他。
如在《论语·先进》篇中:孔子召集弟子们各言其志,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希望自己可以治理一个处于内忧外患之间的千乘大国,不出三年,百姓勇武明理。孔子哂之。此时孔子微微一笑,通过委婉的教育方式,表示对子路的表现并不满意。而子路也在孔子含蓄讽刺的行为中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以后学习时,要改正这种勇有余而思不足、骄傲自满、率性而为的坏毛病。
婉讽式的批评教育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样地孔子采用婉讽式的批评教育方式,加深了子路对孔子政治思想的理解和印象,对子路的成才之路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示范式批评教育
孔子平时很注重以身作则。他用自己合乎标准的言行举止给学生做出榜样。他一生坚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耻其言而过于行的为学准则,甚至连饮食起居都有严格要求,食不言,寝不语、席不正,不坐。可见孔子从学问道德到生活习惯,都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作出示范。孔子经常作自我批评,内省其身。在知错认错,闻过必改方面,给子路树立了榜样,起到了示范作用。正因为这样,子路向孔子学习,也做到了闻过则喜。
而这个教育子路也深深记在了心中,在之后的生活中,一直以“礼”作为生活的准则。以至生命结束之时,都不忘对“礼”的践行。当卫国发生内乱,子路作为孔悝的邑宰,为救孔悝而入城。救护孔悝的过程中,身负重伤。帽子掉落后,说君子死而冠不免,于是系好帽上缨带,从容赴死。子路死得豪壮从容:“食其食者不避其难”谓之“义”;临终系缨,谓之“礼”,由此可见,通过孔子示范式的批评教育后,对子路的影响极其深远,使子路对于“礼”有了非常深刻地认识,并且用生命实现了对“礼”的践行。
(四)对照式批评教育
所谓对照式的批评教育就是在进行教育时将两种相关、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关或相反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加以对照,使其相反相成。从而更加鲜明的表现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在孔子对子路的批评教育中,这种教育模式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说过,若要行军打仗,“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在这里,孔子将有勇无谋、目光粗浅的莽夫和智勇双全、深谋远虑的智者两相对照,从而选取后者与之共事。更加鲜明地表明了对于子路这样只有勇武、毫无谋略的武夫的批评。教导子路即使是行军打仗,光靠勇武也是不够的,这种对照式的批评教育也使子路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对照式的批评教育不仅教会了子路智勇双修的重要性,同时让他对君子和小人的实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德行,问心无愧,所以能够安祥舒泰;而小人矜己傲物,唯恐失尊,最后也只能傲气凌人却不安静坦然了。将君子和小人的形象两相对照,才更能突显出君子的美好品质,教导人们朝君子的方向不断努力。
孔子对子路的批评教育,不仅对于子路的成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其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一)教育理念前瞻化,助力学生终身发展
孔子对子路的批评教育始终秉持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这些教育理念具有很明显的前瞻性,被后世逐渐发展成教育理论体系,甚至被录入许多教育学专著当中,在我国现行的素质教育中也秉持了这些教育理念。endprint
孔子在对子路的批评教育中始终秉持着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如《论语·先进》篇中所提到的子路、冉有同时问孔子闻斯行诸?而孔子却告诉两人不同的答案。孔子的答复是根据两人不同的性格做出的,子路平时好勇率性,所以需要压制压制他,让他多多听从父兄的话,做事谨慎,三思后行。而冉有平时做事畏缩,所以要给他壮壮胆。这个教学过程就是坚持了因材施教的理念,教育效果才如此显著。在表扬和批评的评述方面,也贯彻了因材施教。对于颜渊这样才高性谦的弟子,孔子总是表扬多而批评少。而对于子路总是表扬少批评多,究其原因是子路性情骄傲,易于妄动,因此通过批评,使他保持冷静,思而后行。因材施教既可以用来教导不同的弟子,也可以用在处于不同境况下的同一个弟子身上。
现代教育强调的是个性化教育,目的就是要尊重个体差异性,肯定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从个体特征出发进行引导,既能发挥个体特长,又能实现全面发展。很多家长们把孩子送到校外,培养兴趣,学习技能。这种根据孩子的兴趣来培养的教育方法,其实就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更进一步地,学校也应该成为因材施教的主阵地,注重发掘每一个学生不同的才能,培养学生独特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个体性和主体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成長为个性鲜明、共性良好的特色之才。
(二)教育内容多元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孔子对子路批评教育的内容来看,包含了立志教育、笃学教育、修身教育、英武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可以看出孔子对子路的教育是多方面的、多元化的,并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知识的单一层面。这种多元化的教育内容,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孔子对子路批评教育的许多内容堪为经典,经久不衰,直到现如今的学校教育中还多有沿用。
《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了对子路立志方面的教导,希望子路能够选择为国家社稷、为生民百姓多多做出贡献的志向。不能仅仅为实现自己的的抱负、展现自己的才能而选取志向。而是应该放开眼界,想自己的志向与国家、与百姓紧紧联系在一起。而在现今的教育界更是将这种择志观更好的发挥。
(三)教育方式多样性,激发学生深入理解
孔子对子路的批评采取了多种模式,其中尤以启发式批评教育和示范式批评教育效果最为显著。这种教育方式的多样性,不仅使教师方便向学生传授学习知识,调动课堂氛围,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深入理解,激发学生的散发性思维,并且加深他们对知识的记忆。这些教育模式被许多教育者沿用发挥,并被纳入当代的教育思想体系当中。
孔子对子路多采用的启发式批评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论语·阳货》篇中,孔子通过诘问的方式,“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来教导子路,要入仕为官,坚守自己内心的原则,就不怕被坏人感染。孔子用这种循循善诱式的教育方式给子路讲解义理,让子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结合孔子对子路采用的启发式的批评教育,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教育方法对后世而言拥有无可比拟的价值,它在现今教育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林孟洋的《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中写到:“孔子是我国最早提出身教重于言传的教育家。他提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要求,强调‘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的观点。”正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孔子对子路的批评教育,无不体现着这一点。《述而》篇中,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子路说不知道,孔子此时就告诉他“我用功的时候会忘记吃饭,快乐的时候会忘记忧愁,不担心衰老会到来,如此罢了。”孔子通过自己的言语行为,向子路示范了修身养性的过程。
而孔子这种示范式批评教育,也被后世的教育界所沿用,并作为重要的教育方法。在樊建武的《从现代教育的冲突与融合看儒家教育思想及其德育传统的现代价值》一文中提到:“儒家提倡身教示范的思想对教育者无疑是有益的,值得我们汲取与传承。教师,为人师者。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他们的言行举止无疑要比常人更合乎礼制。教师不仅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在现今的道德教育过程中,示范式教育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教育。每一个合格的教育者都要做到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为人师表。
(作者单位:沧州师范学院文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