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7-10-21李飞
李飞
摘要: 民办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近二十年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我国旅游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目前也存在着师资力量偏弱、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和校企合作不深入等问题。为进一步适应新常态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需要采取更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校企协同创新平台、推进能力本位课程教学和强化师资素质能力建设等措施,加强专业的改革建设,以期取得更大进步。
Abstract: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 in private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been greatly developed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and has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But there are many issues such as teachers is weak, the content is obsolete and backward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not deep and so on. To further adapt to the new norm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ituation, it need to update professional training mode, build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latform, promote the competency based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quality and ability and other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profession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and make greater progress in order.
关键词: 民办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问题;对策
Key words: tourism management of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specialty construction;problem;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32-0243-03
0 引言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是我国旅游类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截止2015年底,全国共有1075所高职高专开设旅游管理类专业,当年招生110935人,其中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779所,全国招生48043人[1]。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人才培养、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践实训等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面对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梳理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总结其成功经验,反思其不足,有助于更好地提升高职特别是民办高職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水平,以为国民经济、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1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及相关研究
对于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刘红霞等(2012)从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出发,围绕校企合作、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专业建设的思路[2]。基于工学结合角度,魏芳等(2012)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实习实训条件和校企合作等5个方面提出了建设特色专业的系统方案[3]。从推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建设与运行入手,韩燕平(2012)提出可以实行“一线二证三化四美”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螺旋渐进式编排和工学交替教学组织等多方面进行配套[4]。何仁芳等(2015)则借助职业技能竞赛这个抓手,进行了包含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团队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等方面的专业建设创新实践[5]。
李冬梅(2013)参考台湾经验,提出高职休闲旅游管理专业要加强本地课程设计、“双教”师资和校企实训的建设对策[6]。杨绪光则认为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在课程内容、专业师资、样本教材开发和“教学工厂”等方面对我国高职旅游管理建设有相当大的启示[7]。
在课程设置方面,郭岚(2010)重点提出课程设置需要模块化,并落实保障机制,以实现基于能力本位的指导思路[8]。焦巧(2013)则指出重点是从工学结合的角度进行优化设计课程设置,以达到培养学生技能的目标[9]。
结合上海的经济发展转型,江少文(2012)认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要重点加强包括人才培养模式、知识创新、师资队伍和国际合作在内的内涵建设[10]。依托江苏的地方旅游经济发展,宋立(2016)提出了包含理念、师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校企合作、实训实习等全方位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品牌化建设的目标和路径,并创新具体的方案措施[11]。
上述研究,从系统到细节各个方面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思考,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相对而言都是比较粗略的方向对策,缺少针对具体样本的分析。本文以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针对当前民办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现状进行分析,以期补充相关研究的素材,因此具有相当的意义。
2 民办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现状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创办于2004年,是创校时的5个专业之一。目前,本专业拥有专任教师7人,在校生230多人,年均招生约80人。在11年的专业发展过程中,旅游管理专业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累计为社会输送了9届毕业生约630多人,初步在惠州当地树立了专业品牌与形象。然而,随着全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旅游行业对人才需求提出了许多新标准、新要求,国内高职院校也在不断创新专业建设理念,大力推进专业教学改革。在此背景下,本专业的建设发展中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的问题相当突显。endprint
2.1 师资队伍能力不足
一是学历职称偏低。目前本专业的7名专任教师中,硕士4人,本科3人,皆为中级讲师职称,没有博士和副高以上职称。学历职称偏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专任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有限,专业视域狭窄,专业缺乏推动跨越式快速发展的力量。
二是实践教学能力不足。专任教师中除1人有过1年的星级酒店从业经历外,其余6人皆是研究生或本科毕业即到高职岗位任教。这种从学校到学校的师资来源,最大问题就是实践操作能力明显不足。虽然部分教师(4人次)也有利用寒暑假期到合作的旅行社、酒店做兼职或挂职锻炼,但次数、时间都较少,岗位也限于导游和前台接待,对于教师的实践教学指导能力提升相当有限。
三是兼职教师效用没有发挥。目前本专业从合作企业聘请了12名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以导游、餐厅服务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岗位为主。然而,由于缺乏长效参与机制和经费保障,兼职教师只是零散地以讲座或临时竞赛指导形式参与教学(次数不少),没有发挥到其资深实操经验与能力效用。
2.2 课程内容陈旧滞后
在本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课程体系以本科教育为参照,课程结构上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和综合实践课4类,课程内容上以理论为主。而限于人力、物力的不足,以及校企合作程度有限,本专业并没有开展行业工作岗位标准分析、编写基于一线工作任务的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这使得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色,在教材上即大打折扣。另外,虽然专业技术课程中也单独或分合设置了实训实践内容,但其实训实践多为零散的室内的简单操作。缺乏基于能力进阶、来自行业一线真实岗位任务、成体系的实训项目设计,导致实训实践效果不彰。
2.3 教学方法传统落后
虽然本专业的所有课室都配备了多媒体系统,校内也建设了客房、餐饮和导游实训室以及旅行社门市部(引进校外企业合作开设),但受教材的内容、教师的理念与水平所限,课堂教学仍然是传统的理论讲授为主。安排到实训室教学的课程科目少,且训练项目简单而不够丰富,学生的持续学习与参与的兴趣不高。
而作为实践特色明显的旅游管理专业,学校的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每学期仅提供一次在惠州区域内的免费景区景点考察实训(只限一天内的交通派车),显然难以达到实践目标。
在学生的考核评价上,多数课程是以传统的期末理论考核为主,方式单一,缺少针对学生能力成长的过程性考核和工作任务考核。虽然也引入了“双证书”制度,但却没有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考核体系中。
2.4 校企合作缺乏深度
目前,与本专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的企业包含4家5星级酒店、3家出境旅行社和1家4A级旅游景区共8家单位,合作企业的规模、数量、岗位基本能满足专业实习要求。但截至目前,校企合作的内容仅限于企业人力支援(临时性的宴会餐饮兼职、导游接待兼职)和毕业顶岗实习。企业以营利为目的,对学校的依赖低[12],其最主要目标是获得人力满足,其他方面的合作缺乏动力。而学校囿于自身的技术、措施、手段有限,无法对企业施加更大的影响,从而导致诸如校企协同创新、技术开发、教材编写、科研合作等都没有开展。
3 对策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为适应当前经济社会新形势,必须大力推进全面的专业建设改革,以更好地培养符合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专门技术人才。
3.1 更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全面推行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开展行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将核心岗位要求转化为职业标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学生的能力培养分解为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职业拓展三大方面能力。在师生中全面树立能力本位的目标意识,并使之贯穿到培养的全过程。
第二,全面对接行业岗位需求。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将专业能力进阶培养与职业岗位晋升结合,探索“专业行业对接、学业就业对接”,实施“学习即工作、任务即考核、成绩即业绩”的培养体系。
第三,实行“学训交替”的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技能养成为准绳,实行弹性教学安排。将普通课室、实训室、实训基地以任務串连贯通,围绕任务的完成,实行“情境设计-动手操作-任务开展-检查总结-重复提升”循环递进式的教学。
3.2 打造校企协同创新平台
职业教育具有与企业紧密结合的天然属性,通过引入企业,将社会行业需求直接导入人才培养过程,使之更具针对性。当前,校企协同创新平台是校企合作的全面深化,是校企双方利益与目标的集中体现。通过构建生产性协同创新平台,对接企业的生产经营现实,确立平台的核心任务为人才培养,校企双方共同配合,从而打通专业教育、企业合作、技能实训、学生就业的全线渠道。校企协同创新平台的最大优势,在于将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统合成共同目标,使校企成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在平台中,企业投入物质硬件和岗位机会,学校投入技术力量和人力资源,以专业师生为主体,围绕企业工作任务开展生产、运营、研发。其最终的目标是,企业解决了生产经营问题,促进了发展,而学校也优化了教学组织,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双方的共赢。
3.3 推进能力本位课程教学
首先,落实能力本位的课程教学理念。从学生的能力递进角度出发,重新构建专业素质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的科学体系,培养学生“跟得紧、用得上”的专业核心能力。其次,全面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将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根据典型职业岗位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重新融合进行课程内容重构,设计为模块化的项目操作,全面推行项目教学。教学场地多样化,根据项目任务操作的需要,灵活安排在学校课室、实训室、校园公共区域、校外实训基地和企业,以达成教学相长的效果。其三,建立多层次、多级别的实训体系。根据基于能力进阶的项目教学内容,安排为课程见习、岗位任务实习、毕业顶岗综合实习,并结合企业的需要灵活安排实习实训。endprint
其四,加强第二课堂的职业综合教育。借助校园的专业社团,组织各类围绕职业能力的素质教育、职业意识教育和技能教育活动。如开展校园专业技能比赛(导游大赛、餐饮服务技能大赛等),参与省市院校、行业企业职业技能竞赛,考取职业资格考证等,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能力提升作用。最后,考核评价方式多样化。考核评价内容上,应涵括基础素质类(如考勤、态度、积极性、协作性等)和任务技能类(如任务完成效果、技能竞赛成绩、职业资格证书等);手段上,应以过程性考核为主,将积极参与、持续投入和完成效果同等看待,关注学生的能力提升和成长。
3.4 强化师资素质能力建设
一方面,完善相关激励制度(如专项进修制度、学历提升计划、校企融合支持、社会科研资助等),鼓励专任教师利用各种机会开展产学研活动,注重多方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并将进修、校企活动、竞赛成绩、产学研究等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另一方面,建立多层次的师资培养体系。实施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专项培养计划,引导教师结合自身定位,融入学校的师资发展规划中。建立兼职教师数据库,实行兼职教师遴选淘汰、参与教学的常态机制(包括讲座、课程项目指导、技术研发参与等),并从资金上予以保障。适时开展国际化交流合作,拓展教师訓练的范围与水平。
4 结语
民办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虽然存在许多先天不足的地方,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唯有大刀阔斧推行以先进教育理念指导的改革措施,以质量树品牌,才能在激烈的高职教育竞争中取得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2015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EB/OL].2016-06-07[2016-11-17].http://www.cnta.gov.cn/zdgz/lyrc/201606/t20160607_773436.shtml.
[2]刘红霞,邵小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分析——以焦作师范高等专八学校为例[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2):33-35.
[3]魏芳,陈姗姗.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旅游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为例[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0(4):75-78.
[4]韩燕平.新时期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创新研究——以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5(5):15-20.
[5]何仁芳,卢丽宁.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专业建设实践创新——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0(3):39-42.
[6]李冬梅.高职院校休闲旅游管理专业的现状及建设[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3(3):57-60.
[7]杨绪光.新加坡职业教育对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3(9):104-105.
[8]郭岚.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初探[J].南昌高专学报,2010(6):121-123.
[9]焦巧.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1):48-49.
[10]江少文.转型发展中上海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路[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2(4):47-53.
[11]宋立.探索市场驱动下江苏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品牌式建设途径[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6(1):125-126.
[12]陈东.对多层次对接校企合作机制的探析[J].交通企业管理,2013(12):66-6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