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课程标准 用好语文教材
2017-10-21王艳桂
王艳桂
内容摘要:师生共同探究以《课程标准》为编排依据的教材,以教材为范本学习高中阶段应掌握的知识,培养应具有的思维方式,锻炼学习语文的能力,这些也是提高语文成绩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课程标准 语文教材
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从事课堂教学,必须有一个统一的范本,依据国家教育的培育要求,引领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培养应具有的思维习惯、锻炼应具有的能力。这一范本,就是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编排的教材。
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学习过程中,有些老师急于领着学生追成绩,远离了以《课程标准》为编排依据的教材,而陷于具体试题的讲解分析中。其实,教材之中有着宝。现以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教材为例(以下称必修三),谈谈我的认识。
必修三,教材前“致同学”寄语第一节:“进入高中学习阶段以来,同学们对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学习生活是不是有了新的期待?是不是正在变成年轻的思想者?”两问之中蕴含着对高中生学习语文的要求:(1)高中生要具有文化素养,同时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2)高中生要是一名有思想的人。学生要成为一名有思想的人,需要养成思考、辨别、批判的习惯,即要具有思辨力、批判力。蕴含的这两点正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到的“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养成对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现象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通过阅读和思考,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学习认識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重要的作用。”“未来的社会更需要美,需要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提升审美的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阅读和思考,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必修三教材前“致同学”寄语第二节:“在本册教科书中,我们将思考什么是伟大的人格,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思考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中憧憬人类美好的未来。吸收这些思想的营养,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一名青年对人类文明所应承担的责任。”这之间,点名了必修三教材设计的学习话题:人格,精神境界,文明,创造人类美好的未来,敢于担当,责任。这些话题蕴含着对学生审美感知、审视文明、审美创造、提升人格、规划人生等方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培养目标。针对其目标,教材选文有《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品质》《老王》《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些文本涉及的内容也是相关话题作文的好素材。
仅以“人格”这一话题为例,比如《五人墓碑记》则可以作为写作素材概括为:明朝,在阉党横行霸道的年代,人们敢怒不敢言,百僚钳口,道路以目,有操守的人远走避祸,有的则明哲保身,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士人,或卖身求荣,或为虎作伥。在这种时候,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五义士勇担责任,面对强权挺身而出,伸张正义,滔死不顾,声震全国,让敌人看到正义力量的存在,不敢进一步镇压。昏君谢世,逆党倒台,正义之士冤案得以昭雪。以社稷为重任的五义士,彰显了平民的伟大人格,在黑暗笼罩的年代,照亮了人们前行的路。
《指南录后序》可以概括为:国破既即,“北邀”既急,百官无力,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以国家存亡为己任的文天祥,“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不得爱身”,把个人荣辱、得失、尊卑、生死,一概置之度外,挺身而出,毅然“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正殿学士行”承命坚决,出任迅即。“初至北营,抗辞慷慨”爱国主义言辞,堂堂正使的气派,使“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以自身的尊严维护了民族的尊严。在被无理扣押,在不以使臣待遇被撇置一旁时,在“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的情势下,他审时度势,隐忍而行,不避艰辛,冲破险隘难关,百折不回,万死不辞,书写了他“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爱国情怀,彰显了他光辉的民族气节和伟大人格。
必修三教材前“致同学”寄语第三节:“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语言不断积累演变的历史。面对语言的亘古长河,我们溯源而上,相信会从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的文字天地中,寻觅到文言的津梁。”这里蕴含着要求学生对语言的认识与学习,对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探讨与掌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注意观察语言、文学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增强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提高探究能力和探究成果的质量;……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学习用现代的观念和发展的眼光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执着的探索中,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既能尊重他人的成果,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针对其目标,教材选文有《语言的演变》《汉字王国中的人》《咬文嚼字》《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秋水》《非攻》。必修三“寻觅文言的津梁”专题的“文本研习”以问题的形式,引领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步骤与方法,问题依次是:借助工具书,根据文意,确定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字音)——诵读下列句子,体会应该怎样停顿才是恰当。(断句)——诵读下列句子,体会加点的虚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虚词)——下列句子加点的词应该怎样解释?它们的用法有什么特点?(词类活用)——说说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和今天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再找出一些同类的例子,并尝试找出其中的规律。(古今异义词)——翻译下列句子,想一想要注意的问题。(特殊句式)——根据语境,揣摩下列句子的意思,回答有关问题。(理解句意)——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人物相映生辉,既各具个性,又有共同特点。试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阅读·鉴赏)——下列片段,是前人对《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评点。三段评点视角不同,各有见识。为它们加上标点,想一想,你更赞赏谁的观点;模仿这种写法,也写一段评点。(鉴赏·评价·表达,既能尊重他人的成果,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鸿门宴》一开始就说:“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这说明在军事力量的对比上,项羽处于绝对优势,刘邦处于绝对劣势。试根据刘邦转弱为强,最终胜利;项羽由强而衰,最终失败的原因。(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文言文读准字音,是因为文言文中的通假字一旦字音读不准,就会影响句意的理解。
师生共同探究以《课程标准》为编排依据的教材,以教材为范本学习高中阶段应掌握的知识,培养应具有的思维方式,锻炼学习语文的能力,这些也是提高语文成绩的必要条件。为成绩而成绩,不如完善为提高成绩应具有的条件。
(作者单位:山东省曹县第一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