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科技”的主题教学策略

2017-10-21林月萍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教学策略科技

林月萍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我国的教育越来越重视科学素养的培养,小学阶段的部分课文渗透了科技元素。教学实践中,可运用创设情境、有机渗透、质疑探究、实践体验等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的科技素养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关键词】“语文+科技” 科学素养 教学策略

科学素养是人健全发展的重要因素。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课堂就是主阵地,小学语文课堂也是主阵地之一。

为此,我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结合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直坚持实践研究“语文+科技”的主题教学。把小学阶段渗透了科技元素的课文进行归类,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研究有效策略,使语文课既不失浓浓的语文味,也重视科技元素的渗透,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构成了科学素养的四个核心要素。为了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我在“语文+科技”的主题教学中,初探出几个颇为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科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把学生潜在心底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出来,引导学生自觉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教材特点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措施。如教学《新型玻璃》时,可以播放新型玻璃给生活带来便利的视频,学生对新型玻璃的好奇心顿时就被激发出来了,很快进入到文本的研读中来。然后引领学生围绕全文中心句第一层意思“在现代化的建筑中,新型玻璃正在起着重要作用”深入品读文本,学生兴趣盎然。在此基础上顺势领会中心句第二层意思“在新型玻璃的研制中,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欲望:假如你是科学家,想为人们研制出什么样的玻璃?仿照第四自然段的句式来说说。此话题刚抛出,学生们便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发言——用于军事的“防弹玻璃”,用于公交车上的“自爆玻璃”,用于解决饥荒的“充饥玻璃”等,他们天马行空,滔滔不绝。《花钟》一课也蕴含着自然科学。教学这一课,要引导学生懂得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有关。为了激发学生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欲望,我把课前拍摄到的“昙花一现”的景象给学生看,然后引导学生用“之所以……是因为……”句式回答“昙花为什么晚上九点开花”。之后再让学生把课前观察到或查阅到的植物开花时间也仿照说话。一石激起千层浪,因为有“昙花一现”的情境创设做铺垫,学生畅所欲言,在大量的信息交流中,学生对植物开花的奥秘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二、有机渗透。积累科学知识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多科学知识,有物理、地質、太空、网络、自然界等多方面的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把这些科技知识与语言文字训练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如科学童话《地球爷爷的手》就蕴含着“地心引力”的科学知识,在品读“不,我有手,而且有很大很大的力气,能让成熟的桃子掉下来,能让踢到半空的足球掉下来……我的手,就是你们看不见的地心引力”这段话时,我相机播放牛顿发现地心引力的动画片,并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地心引力现象”,并想象假若地球没有地心引力了,会发生什么景象。一年级学生的思维虽然受生活经验的限制,但是,由于渗透科学知识的时机把握得很好,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的脑袋瓜就是无边的小宇宙,即时生成的有效答案简直叫人惊叹。

三、质疑探究,培养科学精神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材蕴含着的科学精神需要执教者引领学生用心去感悟,培养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对科学技术的价值有正确的判断,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做到实事求是。如我在《李时珍》教学第五自然段时,让学生质疑问难:读到这,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大家呢?有学生问李时珍为什么要亲自到各地去采药,有学生又问李时珍为什么要亲自品尝药材……通过合作学习,释疑解惑,学生们很快就能从字里行间感受李时珍严谨、求真、负责、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在学习《詹天佑》一课时,我也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辩论、去探究,从而进一步体会主人公一丝不苟、高度负责、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品读文句时,学生们提出了一些有深度的问题。如詹天佑作为领导级别的总工程师,为什么事事要亲力亲为?在当时,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是不是最合理的?还有别的办法吗?……大家深入思考后,詹天佑的科学精神显而易见。

四、实践体验,掌握科学方法

“知行合一”“实践出真知”告诉我们,要了解把握客观事物的程序,并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手头、身边的问题,就应该付诸行动,亲自去实践,去体验。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途径与方法。如在教学《回声》一课时,为了让大家亲自体验回声现象,我上课前就布置学生预习,然后寻找有回声的物体,在品析课文《回声》之后,把各自带来的物体与同学交换再次体验回声,引导学生发现身边有些物体会产生声音的反射,而且不同的物体回声的特点也有所不同。而教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后,布置学生借助课外书、电视、网络等渠道去了解或到大自然中探寻还有哪些事物可以指明方向?课堂上小组交流、讨论、判断,然后仿照第二小节写的小诗既有趣又有科学道理:树桩是个忠实的向导,它在森林给你指点方向;年轮宽面是南面,南面正对是北方;蚂蚁洞穴是个忠实的向导,它在平原给你指点方向,洞口大都朝南面,背对洞口是北方;青苔是个忠实的向导,它在山上给你指点方向:岩石上布满青苔的一面是北方,干燥光秃的一面是南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不唯上,不唯书”的科学方法。我始终坚持让学生到生活实践中去检验课文中所学的科学知识,并在实践中发现科学知识。

在“语文+科技”的主题教学中,运用这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学生的科技素养一定能得到较大的提高。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教学策略科技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