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城市青年创业服务体系的优化建设研究
2017-10-21刘霞王丹中宋卫陆婷赵宇萱
刘霞+王丹中+宋卫+陆婷+赵宇萱
摘要:青年创业活动意义重大,应以有效服务支持。鉴于其与大城市的区别,中小城市应选择性吸收相关经验并根据自身特点建设青年创业服务体系。文章首先简要分析中小城市创业服务体系特殊性,紧接着以常州为代表展开调查,剖析了中小城市当前在青年创业服务中的典型问题,并以之为基础提出了相关优化建议,期望能为同类城市提供参考。
Abstract: Youth entrepreneurial activitie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should be supported by effective service. In view of its differences with the big cities,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should selectively absorb the relevant experience and build youth entrepreneurship service system according to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s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entrepreneurial service system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then makes investigation of Changzhou as the representative, analyzes the typical problems of young entrepreneurship service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and puts forward the relevant optimization suggestion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imilar cities.
关键词:中小城市;青年创业;服务体系
Key words: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youth entrepreneurship;service system
中图分类号:F2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32-0055-04
0 引言
国内外的大量实践表明,青年创业活动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青年就业机会等方面作用显著。上世纪末开始北京、上海、杭州等一些大城市较早开展了青年创业服务工作,积累下了丰富的服务经验。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近年来各中小型城市也竞相学习这些大城市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建设青年创业服务体系以更好服务本地青年的创业活动。需要关注的是中小型城市在资源禀赋、创业项目等方面与大城市具有显著差别,其青年创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应根据自身特点有选择的吸收借鑒国内外大城市的成功经验并加以创新。
常州,地处长江之南、太湖之滨,是江苏省地级市,人口469.6万人,土地面积4385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的中小型城市。近年来其所构建的青年创业服务体系在破解青年创业门槛高、经验少等难题方面展开了多项积极探索,较好地服务了常州青年。然而,随着服务的不断深入,常州也发现了诸如创业扶持资源零散等问题影响着现有服务体系作用的进一步发挥。为更有效服务中小型城市青年的创业活动,研究团队以常州市为典型代表于2015年5月至9月期间开展了本项,期望能为常州乃至全国同类城市优化建设青年创业服务体系,打造更加开放协同、内生共赢、富有活力的创业生态环境提供有益参考。
1 相关理论基础
通过梳理已有相关文献不难看出,国外对创业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内容主要包括创业者个性的研究、创业的融资渠道研究、创业的资源整合方式研究、企业的生成机制研究、风险投资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业活动逐渐成为了世界各国政府和理论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如何有效的推动区域创业活动的开展成为各界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引起了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共同关注。
目前国内关于创业服务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量的研究成果集中于创业服务内容界定、特定人群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各类创业孵化器的建设等。对创业服务方面,现有研究均肯定了服务对于创业活动的积极作用,认为应该积极引导和支持创业活动的开展,但对具体该从哪些方面来开展,服务体系应该包括哪些内容,缺乏有效的梳理和界定。陈宝英(2010)提出,政府应综合运用政策和市场两种手段建立完善包括创业研究体系、创业培训服务体系、信息与中介服务体系、投融资服务体系、管理咨询服务体系等五个方面创业服务体系[1]。张留禄(2013)提出应从“完善创业保障机制、建立创业激励机制、降低创业准入门槛、取消经营场所限制、实行税收减免优惠、建立创业政策体系”入手完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2]。林芸等(2016)提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主要包括服务主体、服务客体和服务方式等几个方面[3]。此外,现有的研究多数为政策性报道,学术研究也以理论研究为主并多为现象的归纳和总结,实证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概括而言,如何有效整合各方力量、协同服务青年创业活动尚缺乏深入的分析和系统研究。
2 调查概况与主要调查结果
2.1 调查设计与实施
2.1.1 调查思路
本调查从对常州市青年创业服务的供给入手,综合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手段调查常州青年创业者的服务需求现状,梳理常州市现有的青年创业服务体系的合理性,找出当前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差距所在。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以常州市为代表的中小型城市青年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改进建议。
2.1.2 调查内容与方法endprint
为系统梳理现有青年创业服务体系的合理性,调查内容设计为“已有创业服务内容梳理”、“常州青创人群创业服务满意度调查”和“常州青创人群创业服务需求调查”三大内容。其中,“已有服务内容调查”的调查主要采用了文献调查、访问调查和现场调查等方法,调查对象为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常州创业服务机构管理人员以及常州各类创业平台管理人员。“常州青年服务满意度调查”和“常州青年服务需求调查”的调查对象为常州市范围内开展创业活动的青年。2015年6月~8月,面向常州市青创人群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46份,其中有效问卷397份。在有效问卷中,男性答卷者占65.24%,女性占34.76%;年龄在25~29岁占38.79%,18~24岁人群占26.95%,30~35岁占20.65%,其他占13.6%;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下15.11%,大专占45.34%,本科36.02%,硕士、博士占3.53%。在被调查对象中选取了15位进行了个别访谈。
2.2 主要调查结果
2.2.1 青年创业服务供给现状
经对各创业服务机构、政府部门以及青年创业者的文献调查、现场观察和访问调查发现,得益于常州市本身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创新基础,围绕创业过程所需要素,常州市已经为在该地区的创业青年提供了形式多样、涉及面广的服务,经梳理可将之归纳为9大类35项服务(见图1)。
2.2.2 服务供给覆盖情况
如图1所示,现有服务体系中大部分的服务内容对被调查人群覆盖比例超30%,其中“公共工作空间”、“创业群体间交流互动平台”、“生活配套服务”、“公共会议室、产品展示厅、商务接待厅等资源空间”四项服务对青创人群覆盖比例较高,均超过40%,而“市场开拓支持服务”、“政策协调服务”、“科技研究计划基金项目支持”、“公共研发服务”、“政府采购”这五项服务的覆盖面不超过27%。
2.2.3 对现有创业服务的满意
经对接受过服务的受访者进一步调查发现,青年创业者总体对现有创业服务体系较为满意。对比而言,“创业活动”、“公共工作空间”、“税收、租金减免等优惠政策”、“生活配套服务”、“面向主营业务的互联网数据中心、服务平台等网络空间”、“公共资源空间”、“一站式政务服务”、“创业群体间交流互动平台”等满意度显著高于其他服务,而“针对青年专门人群的法律、政策咨询服务”、“政府采购”、“创业成长辅导”、“管理咨询服务”、“市场开拓支持服务”这五项服务总体满意度一般。由此可见,当前的服务体系已经起到了一定的服务效用,受到了青创人群的认可,但仍有相当的可改进空间。
2.2.4 创业青年服务需求关注
被调查的青年创业者普遍肯定了现有各类服务的重要性。相对而言其更加关注如“税收、租金减免等优惠政策”、“创业资金资助政策”、“担保贴息、开业补贴、税费减免等财政支持”、“特殊人才、创业奖励政策”等能直接带来收益(或成本节约)的服务,而对“公共研发服务”、“用工服务”、“人事代理服务”、“政府采购”等间接带来收益(或成本节约)的服务关注度偏低。
3 中小城市现有青年创业服务体系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3.1 政策扶持重点、覆盖面存在偏差
中小城市中的青年创业者大部分所从事的为低技术含量的小微创业项目,而现有的青年创业扶持政策多为前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延续。被调查青年创业者普遍认为政府的创业政策偏重于精英型创业,期待增加对低起点的小微创业项目的服务支持。此外,中小城市目前虽已制定了多项创业惠民、慧企政策,但部分政策能享受的范围仅限主城区,郊县、郊区创业青年无法享受。政策覆盖面过窄已经使这些区域青年创业者产生了不公平感。
3.2 创业资源要素服务布局分散、特色不突出
近年来,中小城市已陆续建立多个创业孵化平台。这些创业平台虽然在同一园区内实现了对同类产业创业项目的相对集聚,但是就整个区域而言创业平台之间存在条块分割,未能形成同类产业创业平台的集聚。除此之外,由于资源缺乏整合,大多数创业平台所提供服务存在雷同,造成了现有平台间同质化竞争激烈。
3.3 创业服务供给存在结构性失衡
在整个青年创业服务体系中,“重开业,轻两端”的现象十分严重,即关注“开业”这个创业过程中里程碑事件的服务,而“轻”开业前后两端。当前已大范围有效实施的青年创业服务大部分围绕开业这一环节,而对“开业之前的商机的捕获、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等開业前期服务”以及“开业后的市场开拓、管理辅导等成长服务”尚缺乏有效供给。可以说,当前中小城市创业服务存在着“过分关注新注册企业数量、两端缺乏有效服务”的结构性失衡。
3.4 针对青创活动所需的创新服务支持不足
与北、上、广等大城市相比,布局于中小城市的研究型高校、科研机构较少,这些城市的青年即使是其中的大学生创业群体高新技术创新能力也一般。然而,中小城市现有的技术创新服务仍然紧盯冲刺高端技术难题和重大项目产业化。绝大部分青年缺乏冲击此类项目的资金、人才和技术实力。青年创业者普遍所从事的创业类型为生存型创业、复制型创业。此类创业项目需的不是高精尖的前沿技术,而是对先进技术的应用以及微创新。可以说,当前针对此类的创新服务支持尚有很大不足。
3.5 缺乏系统有效的创业辅导
中小城市现有的创业辅导服务呈现多头组织、内容碎片化、创业导师缺位的现象,以至于多位青年创业者表示未曾受到过有效的创业辅导。各类服务载体提供大讲堂、集中开展培训等形式的辅导内容不成体系,不能达到对症下药的效果。较多创业导师存在与青年创业者沟通不足,大部分创业导师仅挂名而无实际指导行为的现象。
4 中小城市青年创业服务体系的改进建议
为进一步优化中小城市青年创业环境、更有效地服务青年创业活动,中小城市应进一步攻坚、升级现有青年创业服务体系。国内外以及常州的实践已经证明,在创业者、市场化创业服务主体、中介服务体系都尚不成熟的情况下,政府适度介入市场,主动干预、适度扶持是积极有效的。与此同时,由于创业活动涉及资金、技术、人才等多种要素,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的服务缺位都可能抑制青年创业积极性,完全依靠政府力量无法有效对整个区域内青年创业活动的全程服务和支持,必须以市场化力量为主才能实现。因此,后期建议中小城市能对接创业成长链各环节需求,在政府职能部门服务的引导下,由政府服务部门与市场化服务机构协作为青年创业者提供网络化服务,打造一个能使政府、专业化服务机构、创业者三方共赢的青年服务体系。具体而言,建议从如下五方面展开服务体系改进:endprint
4.1 突出青创优化政策,扩大政策覆盖面
建议调整现有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对青年创业者在开展生存型创业项目扶持。在此基础上,建议进一步制定青年创业服务机构激励政策,调动政府部门、高校、非赢利性机构和企业等各类创业服务主体为创业者提供服务的积极性。
此外,为使创业扶持政策最大范围覆盖创业青年,建议建立跨部门、跨区的协同服务机制。一方面,建议在创业政策、资金扶持、税收等方面打破区划壁垒,扩大政策的覆盖面。另一方面,建议政府部门在提供一门式服务的基础上,简化现有政府资助获取手续,建立与各创业平台的一站式对接,且政府各部门间应建立跨部门工作机制,协调发改、中小企业管理局、团市委等部门分工,避免各自为政,强化政策落实,将各项青年创新创业服务有效贯彻实施。
4.2 加强创业活动两端服务,拉动青创成长
4.2.1 多渠道拓宽创业前端服务
联合运用多种媒体进高校、进园区、进社区开展青年创业政策宣传,及时传递创业信息,服务于本地区青年的创业意识培养、引导广大青年争当创业主力军。利用创业服务网站、微信等交流平台促进创业青年激发创意灵感、分享成功经验、对接创业项目、寻找合作伙伴,服务于常州创业青年成功捕获商机。
4.2.2 助力市场开拓,扶持创业成长
①牵线对接大企业,助力进入市场。发挥本地大型龙头企业引领作用,鼓励其选择青创企业结合进其销售渠道、服务网络、全价值链,形成利益共同体,借助其自身资金来源、销售渠道、服务网络等方面的优势为青创企业提供全方位帮扶。此外,建议由政府部门分工牵头,产业协会组织对接活动,为青创企业提供大企业协作配套业务对接、小企业出口支持、参展支持、购买推广服务等方式多方位、多形式地为青年创业企业提供市场开拓支持服务。
②适度倾斜采购,壮大青创企业。在合法前提下,通过适当降低投标门槛、合理拆分打包、评分标准中突出本土化服务优势等举措提高本地青创企业中标几率,支持青创企业发展。此外,建议积极推动政府机构和大企业在二级合同中向青创企业订货,促进青创企业的产品快速进入市场,助力其提升市场竞争力。
4.3 引导市场化服务机构有序供给服务
4.3.1 多元建设服务载体,全方位差异化服务
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元化的创业载体,形成创业者、投资人、孵化器、创客组织等有机联系的创业生态圈,全方位服务支撑青年创业活动。建议由政府负责集中建立少量公益性青年众创空间,鼓励社会力量发展一批适应青年创业需求和特点的新载体,并将之整合形成区域青年众创空间联盟。利用该联盟协同各创业服务载体,结合本地区产业发展规划引导服务载体形成各自特色,避免服务载体间同质化竞争,实现共赢化发展、全方位服务支撑本地区青年创业活动。
4.3.2 引导市场化服务机构探索服务创新,精细化供给服务
结合本地区产业优势,引导细分所选择服务创业项目类型,积极在其所属领域开展各种形式创新,形成各自差异化特色。结合创业信息发布、创业政策咨询、合作伙伴寻求以及融资服务支持等创业发展过程中的各项服务,分别建立创业平台,实现“精细化”服务。
4.4 围绕青创项目小微特点提供微创新支持
4.4.1 依托智慧城市建设,促进创新资源共享建设 随着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进行,政府大数据应用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建议依托智慧城市建设收集最新创业信息。在保证信息安全性、可靠性的前提下,提供简单便捷操作的大数据工具以及富有针对性的分析报告,帮助本地区青年创业者有效利用大数据,增强其创业的创新性。
4.4.2 吸引多渠道资金注入,融資融智 建议发挥本地大型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与青创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对青创企业进行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帮扶,使青年创业项目不仅能够及时获得资金支持,还能拥有一定的先进技术,管理方法,更能在融资的过程中实现融智。
4.5多元构建系统化的创业辅导体系
建议各中小城市整合SYB培训、众创学院、驻地高校等渠道上提供的培训内容,梳理形成一套完整的创业培训内容体系。在此基础上,建议在鼓励现有创业导师与青年创业者增强互动的基础上建立“接力式”创业辅导模式,强化朋辈力量间的沟通。为激励这些朋辈导师与青年创业者沟通的积极性,建议建立互动考核机制,根据考核结果对朋辈导师自身的创业活动给予政策扶持。
参考文献:
[1]陈宝英.创业服务体系构成要素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0(05):142-143.
[2]张留禄.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J].广东社会科学,2013(6):53-59.
[3]林芸,尹啸.中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61-66.
[4]共青团常州市委.关于深化青年创业链式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Z].2015-03.
[5]刘霞,章仁俊.基于CAS理论的区域创业系统建设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11):49-52.
[6]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产业园区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导则[Z].2015-03.
[7]牛多佳,戴川.市场机制下的科技创新创业服务模式研究[R].深圳市科技计划(软科学)研究报告,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