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享互助”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

2017-10-21嵇宪长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7年7期

嵇宪长

【摘要】“分享互助”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旨在改善课堂生态,转变教学方式,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这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欣赏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自由而充分的对话,分享各自的思考和观点,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和成长的幸福感。

【关键词】分享互助 行为基础 运行基础 技术基础

为了改善课堂生态,营造积极健康的课堂文化氛围,我校在近几年重点研究了“分享互助”学习方式指引下的课堂教学。作为参与这一课题研究的实验班教师,笔者通过两年来的课堂实践,对这种学习方式主导下的课堂样态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现将自己的思考总结如下:

分享互助课堂的行为基础是独立思考

说起分享互助课堂,看起来重点好像是分享互助,其实却是分享互助的前置环节——独立思考。仔细想来,其中的道理特别简单:没有充分且深入地独立思考,学生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分享什么?怎么互助?那么,学生的独立思考需要哪些条件?学生如何才能独立思考?或者说,思考的前提是什么,需要什么条件支撑?

思考的前提当然是问题。问题既是思考的前提条件,也是思考的动力源泉。人是天生有好奇心的,孩子更是如此。面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孩子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到探究谜底的历程之中。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地创设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对学生思维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矛盾,感受困惑,从而产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达”的“愤悱”境地,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去探索新知。

说到思考的条件,笔者觉得最重要的还是时间。现在不少有识之士针对当今的课堂现状,提出“让思考真正发生”。那么,在当下的课堂中,阻碍真正的思考发生的究竟是什么?笔者以为,是传统教育观念中的“教师中心说”。课堂上,教师掌控着教学的进程,用一个又一个小问题贯穿全程,目的是把知识的诸多细节灌输给学生。学生在老师一个又一个问题的狂轰滥炸中来不及思考,也不需要思考,只要记忆老师讲授的内容和细节就可以了,以此为标准去巩固练习、处理问题。知识学完了,思考在哪里?离开了思考,知识不过是外在于学生的无关紧要的匆匆过客。随着时光流逝,知识也必将飞逝,最后,什么也不会剩下。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适当地退位和隐身,留出较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投入思考。在学生思考的时候,也不要喋喋不休地“善意提醒”,你能做的就是静默观察、静默观察、静默观察,等待学生的思维之花悄然绽放。因为,思考不能替代,学生只能在思考中学会思考。

分享互助课堂的运行基础是建立规则

分享是独立思考的水到渠成。在独立思考环节中,当思考的主体思之有得或思之不得时,都会自然产生与别人分享的心向。所以,分享课堂运行的主体是学生,他们会在一种主动和自愿心理的驱动下,去表达自己。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分享的内容、方式、状态、效果会更多地存在未知的成分,为了确保课堂的实施效果,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建立有别于传统课堂的运行规则,让课堂朝既定的目标方向坚实前行。

教师要让学,这是前提。因为教师在课堂上具有先天的主导优势,教师不让位,在课堂上讲个不停,整个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就都会被操控在教师的手里,学生怎么分享互助?所以,要想形成分享互助的课堂,教师必须牢固确立如下观念:上课不是老师讲学生听,或者老师问学生答,而是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然后交流分享自己的看法,进而解决问题。所以,只要学生参与分享了,不管分享的内容怎样,就这一行为本身就值得欣赏和褒奖,并以此来催生学生分享意识的形成和强化。

分享有顺序。首先是要明确组内交流的序。一般是要选定一位组织能力相对较强的组长,能够让小组在进行问题思考和分享时,把组员很好地组织起来,依次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困惑。分享时可以采用组内事前确定的序进行交流,也可以采用对一个问题的理解深度(由浅到深)进行交流;其次是要明确全班分享的序。要求学生在小组交流活动做好大组交流的准备,做出比较明确的分工:谁来主讲,谁来辅助(板书或动作)、谁来补充,谁来总结,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有面对全体师生锻炼的机会。

规则要完善。意思是说,关于分享互助的课堂规则,并不是从别人那边借来几条就顺风顺水、万事大吉了,而是处于不断地完善过程之中。当你在课堂运行中发现了问题的时候,也就是规则的完善之时。发现了问题,就停下来,引导学生讨论在刚才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完善原来的规则。让规则的完善过程成为全体参与、民主决策的过程,成为有效的教育过程,让规则不断地深入人心,在规则的引领下形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分享互助课堂的技术基础是学会对话

从广泛的意义上说,课堂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师生和生生之间以知识为载体的成长对话。在分享互助的课堂中,更加强调这种对话的广泛性、充分性、深入性和多元性。当然,对话的发生是需要一定的话题触发和环境支持的,对话的深入是需要一定的思维跟进和技术支撑的。要想在课堂中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分享互助行为,就必须在引导学生学会对话上多下功夫,把学会对话本身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让学生在民主、平等、自由的对话中学会分享、互助、完善和提升。

形成对话模板。为了提高交流的效率和效果,使交流和沟通变得更加流畅,需要适时地把对话引语以文本的形成固化下来,形成对话模板,让学生对照练习,并在适当的语境中灵活使用。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组织者可以这样提示组员:现在,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请大家先独立思考,然后按照……顺序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如在大组交流时,分享者可以先用“大家注意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想法是这样的”引发大家的关注和倾听,结束时可以用“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请问大家听懂了吗?对我的想法有什么建議?”引发大家的思考和质疑;在针对分享者进行评价时,可以采用“我有疑问……,我有提示……,我有补充……,我有表扬……”进行协商性沟通。

学会倾听思考。在要求学生倾听分享者发言的同时,还需对倾听者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让倾听者在头脑中不断地用类似于以下的一些问题追问分享者,为接下来的评价和互助做好准备,以实现更深层次的分享。如,“是这样吗?”——让学生学会怀疑和追问;“他的思考过程的重点是什么?”——让学生学会概括和提炼;“这是最好的方法吗?”——让学生学会比较和求简;“他的讲解让我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学会整理和总结。

促进自我反思。一切教育归根到底是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的核心是学会自我反思。在分享互助的课堂中,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利用各种方式和机会促进学生自我反思,让学生自己和自己对话,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水平。其中,让学生在完成一项任务后,尝试用以下一些问句问问自己,就是比较有效的方式。如:怎么会这么简单?——如果解决问题过于顺利,就不妨这样问问自己,常常能防止马失前蹄。我的答案对吗?——解决完问题后,让学生主动怀疑自己,学会检验和求证。还有其他的可能吗?——反复使用这个句型去思考,会让人思考得更加全面,学会求异和创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