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启学,让每个学生乐学善学

2017-10-21朱先云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7年7期

朱先云

【摘要】核心素养体系目标指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乐学善学”就是学生学习素养的重要体现。学习素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慢慢养成。利用课标、“补充习题”、预学单、活动单、课后练习和“素读”等开放多元的启学,让乐学善学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的常态,一种品质,必然让每位学子受益终生。

【关键词】乐学善学 语文启学 开放多元

2016年9月中旬,《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点”的核心素养体系,目标指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样的顶层设计引领着教育全方位的改革,正在推动中国教育的升级换代。

其中,“乐学善学”是学生学习素养的重要体现,是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核动力。这种素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慢慢养成。“启学”的“启”,就是启蒙、启示、打开、开导的意思。“启学”,就是开启学习的征程,通过学习让孩童从混沌走向澄明。几年来,我们以语文学科为突破口,做了如下探索和实践:

一、课标启学

国家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根本大法”,是实施基础教育课程的纲领性文件。语文课程标准是我们开展一切语文学习活动的重要依据,启发学生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必须仔细研究。

我们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分学段提出启学要求:

第一学段(1~2年级):(1)能借助拼音、图画,或者通过查字典,在他人的帮助下,正确认读生字词,并能按照笔顺正确、工整地书写;(2)能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会背大多数课文。

第二学段(3~4年级):(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背诵精彩语段;(2)能借助工具书和生活经验,理解有关词句,学习简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3)会提出自己读书时的疑问或看法(尝试思考解决课后问题),与同学讨论。

第三学段(5~6年级):(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積累背诵精彩语段;(2)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体会其中的感情色彩;(3)能理清课文表达顺序,学习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4)会提出自己读书时的疑问(思考解决课后问题),在小组讨论时,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里,“能”“会”,旨在激发学生的主体自觉,强化主体意识。对学生来说,在明确“学什么”的前提下,“怎么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自己学、向生活学、向工具书学、向家人学、与同伴学等。“读、背、写、讨论”,锻炼的是学生的语文技能和合作交际能力。“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积累背诵精彩语段”“学习简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学习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等,瞄准“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螺旋上升,步步深入。

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方法得当,持之以恒,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补充习题”启学

《小学语文补充习题》是由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辑部编写。作为教材的必要补充,它立足课堂,注重基础,依托教材,重点难点突出,因课而异,难易适中,经济适用又接地气,很受学生的欢迎。

它依托教材,又不拘泥教材。如学习《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补充了阅读诗歌《春,我悄悄告诉你》,并进行适度仿写,把学生引向诗歌的王国;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通过练习介绍最喜欢的水泊梁山英雄好汉,让学生亲近名著;借《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链接高尔基的作品、名言和故事,不知不觉中心灵得以洗礼和净化。

三、预学单启学

“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课堂”,实施预学背景下的语文学习,一直是我们所倡导的,预学单是重要的抓手。

《只拣儿童多处行》预学单

预学单让学生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理清作者行文思路,搜集了解和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完成基本的背诵积累,读出自己的疑问。读思结合,为接下来的深度学习作铺垫,打基础。

四、活动单启学

活动单,是在预学把握学情的基础上,通过板块化的学习活动将学习推向深入。

语文学习活动单,重点是帮助学生向语文学习的更深处漫溯,引导他们发现语言的精彩和表达的精妙。《槐乡五月》课文非常优美,我们要让槐花的靓、味儿的香和文字的美,留在学生心中,印在脑里。根据文本特点,我们拆分成三个语言块,在感情朗读和背诵中,感受“三个比喻”的精彩、语言节奏的诗意化和槐花世界的“各香其香”、其妙无比。

五、课后练习启学

苏教版课后练习,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凝聚了编者的智慧,是很好的学习资源。请看《林冲棒打洪教头》的课后练习设计:

1.朗读课文,复述课文;2.用钢笔描红、临写;3.读一读,再抄写;4.读句子,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5.默读课文,说说气势汹汹的洪教头为什么会被林冲打倒在地;6.名著遍览——《水浒传》。

本篇课文故事性强,学生喜欢,有讲故事的欲望,复述故事正是顺应了学生的需求。名著便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为他们开启了一条亲近名著、走进名著的绿色通道。课后练习导学,最经济、最实效,理应为学生学习的导航。

六、“素读”启学

素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什么叫素读?就是不追求对内容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只是反复有声的朗读,直到把诵读的内容背诵得滚瓜烂熟为止,这是我国古代私塾里常用的读书法。学习一篇新课文,如果完全放开让学生素读,读着读着,产生一定的问题或困惑,这就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学与问》,放手素读,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句中“差”第几声?文中“能者为师”为什么要加双引号?白居易写的《大林寺桃花》,完整的诗句是什么?课文为什么只选哥白尼和白居易的故事,可不可以换成他人的故事?课题叫“学与问”,实际上课文中写“学”的内容很少,而“问”作为重点,课题是不是应该改一改?等诸多问题。

细细品味,学生自己提出的这些问题,很有研究的价值。课堂上,放手让他们探究,一个个兴趣盎然,思维涌动。或静思默读,或查阅资料,或与同伴交流,或求助老师。课堂上,没有一个“闲人”,没有一个“外人”,个个都是主人。当学习成为他们的最爱,成为他们的一种内在需要时,其动力是无穷的,学习也就成了一种享受。endprint